众所周知,韩国在今天已经是一个半岛的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远远超过了同文同种的邻国朝鲜。反直觉的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这样的国力对比是颠倒过来的,当时的朝鲜经济发展远超韩国。那么,到底是什么让韩国在数十年间一跃成为发达国家的,“汉江奇迹”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南北差距
1961年韩国发生了军事政变,曾在日本陆军入伍朴正熙站到了韩国权力的最高点,他首先的国际视野,就是如何让韩国能够超越朝鲜。因为当时的韩国实在是太穷了。韩国本身,位于朝鲜半岛的南方,比较北方而言资源更加贫乏,如煤,铁,石油,非常缺乏。尽管有美国的大量援助,但首任总统李承晚就是个卖国韩奸。自1953年到1960年,韩国经济增长率基本为零。而一旦发生了天灾,像1958年的台风,造成全国的农民绝粮饿死的人不计其数,数不清的流民布满整个南朝鲜半岛。
朴正熙
在过去,相较于韩国,北朝鲜经济发展迅速。在1954年至1960年期间,北朝鲜的经济增长率保持在20%左右。该国在钢铁、木材、电力等领域的生产量是韩国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此外,北朝鲜还能够年产3000多台拖拉机,而韩国却没有一台,双方差距极大。
改革怎么走?
起初,朴正熙想通过货币改革的方式拉动经济内需,只要老百姓手里有钱,能够消费,毫无疑问就能够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之二,但出乎意料的是,改革没有取得很好的成效,反而导致通货膨胀,老百姓手里,本来一百块的钱,过几个月,就只能买到之前二三十块钱买的东西了,购买力下降 ,反而引发了社会动荡。于是他痛定思痛,下定决心,找一条真正的富国之路。
苏联模式搞起来!
在当时,毫无疑问,国家快速工业化的主要代表就是苏联,在传统的农业国家,工业基础薄弱,想要靠私人资本发展工业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须要靠国家来搞,政府来搞。
在苏联模式珠玉在前的借鉴下,韩国首先从1962年,开始学习搞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从1962年到1966年,主要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公路和铁路,发展海运,在这五年,韩国培养了一批熟悉工业化的基础人才,纺织,制糖,水泥,玻璃等轻工业也有发展。
第二个五年计划是从1967年到1971年。从第二个五年计划起,韩国开始实施出口导向型工业发展战略,就是把东西卖出国去。在这两个五年计划中,韩国重点加强对已经有了基础的工业发展,大量出口产品来换取外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工人们和妇女的血泪
在当时,韩国薄弱的工业事实上是无法取得自己发展所需要的外汇的,所以,韩国政府,尤其是朴正熙主导了一些不怎么光彩的建设。
比如,在美军基地旁开设了国营的“慰安所”,其实就是国家妓院,培训妇女从事卖春行业,利用她们的身体来创汇,这些妇女,在最高峰的时期,达到了每年100多万的恐怖数量,被称为“洋公主”,韩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她们的精神和身体被摧残,很难回到原来正常的生活。
除了“洋公主”,还有“洋工人”,为了创外汇,韩国政府还向西德派出了大量工人和护士,从事采矿业和护理行业,当时的韩国矿工,死亡率很高,很多人一去再难回到故乡,很多人,往往是被政府虚假宣传的美好生活场景所欺骗,骗去西德才发现工作环境恶劣,其中就包括许多高中毕业生,后来韩国有一部电影《国际市场》就是表现的这些人的生活。
国际市场剧照
无数人的血泪托起了韩国的经济基础,但工人们和妇女们的血泪不应该被忘记,牺牲不应该只是牺牲。
经济腾飞
在学习苏联模式,搞出口导向型工业后,韩国经济在多重加持下高速增长,出口贸易发展迅猛。外汇储备由1964年的1.2亿美元增长到1970年的5.84亿美元。
此外,朴正熙还大力引进外资,政府部门集中扶持船舶制造,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电子产业发展。政府扶持的大资本财团LG集团、三星集团、大宇集团这样的大企业在默认的实施垄断前提下得到快速发展。这让韩国在惊涛骇浪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中实现了自主工业进步,也是韩国后续能持续地助推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
韩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表
到70年代末,韩国经济已经实现腾飞,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962年的82美元增长到1979年的1640美元,远超过北朝鲜。整个世界都未知侧目,汉江两岸,十年前稀松平常的土地和田野林立高楼大厦,美国记者高呼“韩国几乎是一夜时间就从落后的农业国家蜕变为了现代国家!”
报应不爽
朴正熙不惜代价的发展经济并非没有代价,他用军队镇压反对派,强行保卫自己的独裁,为自己的政策延续性铺路。在他任期内,韩国的工人待遇前所未有的恶劣,进城打工的几十万人挤在混乱不堪的棚户区,生活环境还不如猪狗,收入极低工作量却极大,每天工作11-12小时,有时甚至达到每天18小时,没有休息日。在这样的背景下,民众怒火逐渐指向朴正熙,也为他后来的被政变枪杀,不得善终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