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清朝皇妃脚上穿的“花盆底”,其实不只是为了美观,更为方便皇帝

作者:依然轶事

明朝后期,国力衰弱,满族人的铁骑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破开了明朝的国门,取而代之成为了华夏大地的主人。入主中原的满族,带来了许多汉族人没有见过的新鲜玩意,比如旗头装饰,男子前额剃光,后面扎条粗辫子等等。

在中国十几代王朝里,清朝的影响力也是数一数二强盛,由此诞生了无数关于清王朝时期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无论是在小说里面,还是电视剧里面,对于清朝的服饰描写,总能看到一种与众不同的鞋子“盆底鞋”。

无论是以前的《还珠格格》,还是现在的《甄嬛传》、《步步惊心》等这样火遍大江南北的清宫剧,“盆底鞋”出场频率都不低。而只要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主角们都是作为贵族格格或者后宫嫔妃,才会穿上这种“花盆底”。

清朝皇妃脚上穿的“花盆底”,其实不只是为了美观,更为方便皇帝

换句话说,在清朝时期,“花盆底”是只有贵族的女人才能穿的,是身份地位比较显赫高贵的一种象征。

“花盆底”的样式

清朝这种特殊的盆地鞋,通常都是以木头作为鞋底,鞋跟通常有5~10厘米左右高,又被称为“马蹄底”、“高底鞋”等。不像我们现在所穿的高跟鞋,鞋底一般都在脚跟,“花盆底”的鞋跟放在了鞋底中间。

鞋跟高三寸有余,会用白色的细布料包裹,避免磨损,配以串珠等装饰。鞋面则用绫罗绸缎,上面绣上各种五颜六色的图案,有的还会在鞋尖做穗子,极为精致。

清朝皇妃脚上穿的“花盆底”,其实不只是为了美观,更为方便皇帝

鞋跟通常有两种形状,一种上面宽,下面窄,就像一个倒过来的梯形的花盆一样,得名“花盆底”。另一种前面平后面圆,远远看过去,无论是外观还是走路留下的痕迹,就像马蹄一样,因此得名“马蹄鞋。”

因为是用木头做的,鞋子十分牢固,即使鞋面绸缎磨损,鞋底仍完好如初。而在当时,这种鞋子多被十三四岁的贵族女子所喜爱。

只要看过清宫剧的人,只要仔细留意,就不难发现,在后宫妃嫔们走路时,身边往往都会有一两个丫鬟伴随左右,搀扶着主子走路。

清朝皇妃脚上穿的“花盆底”,其实不只是为了美观,更为方便皇帝

可能很多人觉得这样做是彰显她们的身份显赫,主子们都是天家的人,因此需要人在旁边随时小心的伺候着。其实不然,妃嫔们要人搀扶着走路,并不是单纯为了显摆自己的身份或者就是矫情,而是因为她们脚上穿的鞋。

如果没有人搀扶,穿着花盆底走路,一个不注意就很可能当众摔倒。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在《还珠格格》里,有一集就是小燕子刚入宫跟着嬷嬷学习宫里的规矩,刚穿上花盆鞋的她连路都不会走了。

可见,盆底鞋最大的作用不是用来走路,那么,既然盆底鞋对于出行如此的不方便,清朝的贵族女人们为什么还要选择穿它出行呢?这要先从鞋子的来历说起。

清朝皇妃脚上穿的“花盆底”,其实不只是为了美观,更为方便皇帝

“花盆底”的来历

关于“换盆底”,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是当时的满族妇女需要在河边洗衣干活,上山采摘野果蘑菇,常常会被打湿裤脚,有时候甚至还会被山里的蛇虫鼠蚁等叮咬。

为了防止这些情况,聪明的妇女就会在脚底绑上一块木头,让自己的脚和地面有一定的空间距离,这样就不容易被咬。到了后来,就演变成为了现在的盆底鞋。

而另外一种,则不得不提大陆清朝时期的一个陋习,缠足。从元明时期以来,汉族人审美偏差,女子为了获得男子的喜爱,都以有一双小脚为骄傲,在民间称为“三寸金莲”。

清朝皇妃脚上穿的“花盆底”,其实不只是为了美观,更为方便皇帝

看着别的少女天生的小巧玲珑的小脚,男人们十分的喜爱。为了自己也能有一双小巧玲珑的玉足,就有人想出了个馊主意。既然嫌弃自己的脚大,那么去人为的干预,控制它长不大不就好了。

因此,当女孩子长到三四岁时候,就会给她举行“缠足仪式”。通常是用一条长长的白布条,活生生将女孩子还在发育的脚趾向下掰断,再用布条将脚趾和脚底缠绕在一起,这样残疾的脚就长不长了。

这种陋习甚至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直到后来的孙中山,因为看着自己姐姐缠脚的痛苦,听着姐姐的惨叫,觉得少女经历这种痛苦是不值得的,长大成为总统以后就下令废除了。这才让现在的我们少受一次磨难。

清朝皇妃脚上穿的“花盆底”,其实不只是为了美观,更为方便皇帝

清朝时期,虽然许多的满人少女也觉得小脚好看,但是上位者们不鼓励这种自残一样的行为,因为还是有许多的满族少女长着一双大脚。

而盆底鞋,女孩子穿在脚上,加上有长长的旗袍的遮掩,别人一眼看去,只能看到尖尖的脚尖和脚跟,大脚被掩盖在鞋子里面看不见。脚大又爱美的贵族少女们,就喜欢穿着它来掩藏自己的大脚。

花盆底的作用

虽然不像现在高跟鞋一样,花盆底的跟在鞋底中间,但是花盆底和高跟鞋起到的作用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能很好的修饰身材。

清朝皇妃脚上穿的“花盆底”,其实不只是为了美观,更为方便皇帝

穿上花盆底,会让女孩子的身材曲线显得更为高挑,婀娜多姿。这让天生的显得比较“壮”的又想要美丽的满族少女为了身材曲线,也很喜欢穿它。

在现代社会之前,因为封建社会的思想观念陈旧,脚对于女孩子来说是极为隐私的部位。有些更加严苛的,甚至这一辈子里面,女孩子的脚只能在自己的丈夫面前露出来。

虽然是少数民族,但是满族的女性也受到这些旧思想的压破。在当时,满族女子的服饰大多以旗袍为主,旗袍的下摆又比较的长,个子矮的穿着显得拖沓,个子高的女生穿着又会把脚露出来。

清朝皇妃脚上穿的“花盆底”,其实不只是为了美观,更为方便皇帝

穿上花盆底,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增加身高,修饰身材的同时,又可以不让旗袍拖地或者面临露出自己双脚的尴尬局面。

而根据服饰专家研究,而在皇宫里面,这些皇后贵妃等一众嫔妃穿花盆底最大的作用,还是为了方便皇帝。要知道,自古以来,皇帝后宫佳丽三千,上到皇后,下到选秀的秀女,大大小小加起来塞满了整个皇宫。

而皇帝只有一个人,每天还要处理国家数不清的各种政务。面对这些大大小小的妃子们,不可能把后宫里的每一个女人都认全。这时候花盆底的好处就出来了。

清朝皇妃脚上穿的“花盆底”,其实不只是为了美观,更为方便皇帝

上面说过,花盆底的鞋面采用绫罗绸缎,还会在上面挂着各种精美的装饰和刺绣。而这些刺绣和装饰品,都会根据妃子们不同的身份地位而定制。

好比现在的德云社里,从师傅到师兄到师弟,对于刺绣大褂的穿着这都是有讲究的。等到妃子们请安的时候,皇帝不必再去一个个的认脸,只用低头看她们所穿的鞋子,就能知道她们的位份和等级。

社会的快速演变,现在市面上已经很少看见花盆底鞋,但是作为过去一种流行,花盆底有着自身的文化符号和象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