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盐山中学百年风华茂 弦歌颂辉煌 | 盐山中学前身——香鱼书院

作者:盐山快报
盐山中学百年风华茂 弦歌颂辉煌 | 盐山中学前身——香鱼书院

今年盐山中学迎来建校100周年华诞,学校将组织开展系列庆祝活动,抚今追昔,共襄盛世。即日起,盐山快报微信平台将推出“盐中百年校庆”专题栏目,实时更新校庆筹备进展动态、展现校友风采、彰显学校风貌。今日为您推出《盐山中学百年风华茂 弦歌颂辉煌 》系列。

盐山中学前身——香鱼书院

盐山中学百年风华茂 弦歌颂辉煌 | 盐山中学前身——香鱼书院

明初洪武九年,盐山县治还未从旧城(大留里)迁来今治之前,县城这个地方的村名既叫“香鱼馆”。据《盐山新志》:“书院由乾隆初年,知县金世昌始建于兴文街西,以县治前在明为香鱼馆故地,遂延之曰‘香鱼书院’。”彼时一些较开明人士,如红庙刘家、大边务李家、曾庄张家… …先后捐赠了一些土地,集资兴学,目的是帮助部分有前途而无力深造学生继续专修科举学业。“时附贡生李士晋捐田六顷,为课士膏火之需。”这些捐赠的土地,作为兴学的不动基金,名曰学田。学田租给农民耕种,所得租金作为办学开支。乾隆三十五年,知县彭良骞、县绅李秀闾对书院予以整修,后仍因经费不足,“无力延师课士,渐致圮废。”

咸丰七年,知县李景沆劝捐购宅于东关外,仍延“香鱼书院”之名。据《旧志》:“咸丰七年,移建于东门外大街北,大门三间,过厅两层各三间,正房三间,偏房两间,左右两厦数十间,并修置桌凳以备县试考棚,生童受益良深,而乡会试亦多翩起。”“政暇自课之学,盐山人士自此盛。郎中李桂林、会元李联珠皆其徒也。”

盐山中学百年风华茂 弦歌颂辉煌 | 盐山中学前身——香鱼书院

后“经费仍不足延师课士“。光绪中叶,积各项产业收入至钱千余贯,始聘山长,招生徒。

香鱼书院所招收的学生名额,约为四五十名,分为甲乙两班,甲班学习考举人的学业,乙班学习考秀才的学业,学生入学免费,书院设有斋舍,供学生住宿,并对学生生活发给一定补助,至于学生的修业时间,概因人异,没有固定的统一期限。

盐山中学百年风华茂 弦歌颂辉煌 | 盐山中学前身——香鱼书院

起初,香鱼书院的门额中间悬有一块匾,是赵毛陶孙葆元(前清翰林)先生的手笔,匾文为“香鱼书院”四个大字,笔法刚劲挺拔,生动剔透,下笔有神,颇得欧体的真谛,旧时为人们评誉为盐山群匾之首。

清朝末叶,香鱼书院聘请大边务李之咸先生为主讲教师。李先生德高望重,治学严谨,经过多年精心培养,完成了集资兴学者的愿望,门下学生出现了不少的知名人士。一时文风济济,颇极一时之盛,在津南各县传为美谈。李之咸先生在所著《蒙养十六箴》一书中主张“务本求实”。所谓“务本”,即强调做人要正心修身,其实质相当于现在的心灵美。所谓“求实”就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即现在所说的“实事求是”的意思。李先生的教学风度,深刻地影响到以后县立中学,历任的中学校长几乎都按照李先生“务本求实”的模式治理学校。

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科举制度发生改变。清末元老重臣张之洞与刘坤一在《江楚会奏三折》中,提出科举改章,用学堂取代科举的意见,并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方针。光绪二十七年,清廷批准了《遵旨核议学堂选举鼓励章程折》,正式规定学堂毕业生经考试合格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的功名出身。遂有本县一些士绅,如王介卿,刘爽斋,李乙青等倡议建立学堂。贾佩卿用香鱼书院校址与经费,创建南六邑学堂(天津、盐山、青县、庆云、南皮、静海),并征得天津太守陈序东同意,由官方下文将南六邑学堂成立之事通知所属各县。

1903年,贾佩卿约同地方绅士及京津“盐山同乡会”组成董事会,自任董事长,以“开牖乡里,造福桑梓”,将香鱼书院改建盐山县高等学堂,学制四年,规定毕业后即取得相当秀才的资历。

1923年秋,学堂附设初中班,招生一个班,校名定为“盐山县立初级中学”,此为盐山中学建校之始。

盐山中学百年风华茂 弦歌颂辉煌 | 盐山中学前身——香鱼书院
盐山中学百年风华茂 弦歌颂辉煌 | 盐山中学前身——香鱼书院

发布权威资讯 关注民生话题欢迎关注【盐山快报】县委、县政府唯一官方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