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人也有身份证,防伪技术五花八门,只需一眼便可知其地位

作者:鹧鸪山散人

在阅读本文之前,诚邀您点一个关注,既方便您参与讨论,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支持!

古代中国长期处于农耕社会,人们靠天吃饭,不出意外,基本上一辈子逃不开那一亩三分地。因此人口流动缓慢,只需户籍制度就能统计、记录人口和从业人员。

但对于那时有身份地位的人尤其是士大夫这一类人群而言,身份证是必要的。

在这件事上,各朝各代的身份证是丰富多样,尤其在防伪方面体现出了高超的工匠技艺。

古人也有身份证,防伪技术五花八门,只需一眼便可知其地位

除了证明身份以外,身份证在古代同时也是地位的象征,精英之间只需瞥一眼身份证,便可得知此人与自己的社会实力相比如何,到了后期更有以宝石为证,彰显个人地位。

那古时候的身份证具体长什么样,人们又是如何借助身份证构建了身份制度呢?

最早的“身份证”

今天的中国,我们每个人都会在成年的时候去办理身份证,得到一张薄薄的,便于携带的身份ID卡。

但身份证这一物品并不是从近现代才产生的,古人们也有“身份证”,更准确来说是身份证明。

这种“身份证”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商鞅变法时代,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改革。

商鞅变法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编撰、录入户籍,这项举措的主要目的是方便治理国家,以严刑重罚威慑平民,尤其是用连坐和互相举报这样的方式达到以法治国。

古人也有身份证,防伪技术五花八门,只需一眼便可知其地位

同时,有了户籍,对于流窜的罪犯、逃犯都能很好的监控,那时没有户籍凭证的人不能上路坐马车,不能夜宿客栈。

所谓的户籍凭证就是古代人最早的“身份证”,在秦朝也叫“照身帖”。

照身帖通身由竹板作为载体,将表面打磨光滑、干净,用刀在上面刻下该人姓甚名谁,做什么工作,甚至还有本人的画像和防伪的公章。

听起来和现在的身份证的信息构成类似,还多了个职业,只不过这些全是手工篆刻的,不失为一种现代的一种工匠制造。

古人也有身份证,防伪技术五花八门,只需一眼便可知其地位

照身帖在秦国推行以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就连商鞅本人也被自己推行的身份证给治死了。

我们可以试着设想一下,假如现在就是秦国,然后自己一不小心把照身帖弄丢了,接着会发生什么?

首先,我们会获得“流氓”这个称号,这个词在古代可拆开释义,一个字代表一个意思:“流”是指背井离乡的、无依无靠的,“氓”就是指老百姓,合起来就是流离失所的普通老百姓。

证明自己是一国之民的证据都搞不见了,自然就没法知道你是不是本国人,你就可以在其他国家随意穿梭,也不受秦国的管控,所以“流氓”一词真是恰如其分。

古人也有身份证,防伪技术五花八门,只需一眼便可知其地位

在照身帖出现之前,只有朝廷上的官员才需要用各种各样的信物证明自己的身份,包括但不限于专用的印鉴、文书等等,十分的繁琐和不方便。

但是平民是不需要身份证明的,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地位,也没有雄厚的财力,如果每个人都来交材料,那官府的门槛都要被踩烂了。

照身帖出现后,确实为官员自证身份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同时对于散漫惯了的部分人而言,他们是绝不愿意办理照身帖。

为了能让整个国家高效运行,商鞅必须要随时观测到秦国内部的人口状况,必要时还要抽调人口抓壮丁充军。

古人也有身份证,防伪技术五花八门,只需一眼便可知其地位

照身帖最后能够全国推广,实际上是商鞅动用国家公权力强制执行的,因为如果有人不愿意办照身帖,就会被当做盗贼、别国间谍抓起来直接处死。

秦国人民人手一张照身帖后,秦国的君主只需要通过户籍册子就能知道自己手底下有多少人口,每个行业有哪些人,还便于计算每年的税收。

在战国时期,还能够快速抽调士兵作战,具有较强的机动性,这样一来,秦国不想赢也很难,再加上与其他国家纵横相连斗法,也就不战自胜了。

这个时候可能有人会想,这个照身帖本来就是用竹板刀刻的,如果自己手艺足够好,是不是就能伪造一张,还能替别人伪造,甚至能达到用于做生意的地步。

古人也有身份证,防伪技术五花八门,只需一眼便可知其地位

实际上,秦国里没有人愿意这么做,这完全就是吃力不讨好的活。伪造一个照身帖,篆刻的成本很高,对手艺要求很高,但没人买,就算卖也不可能出高价,而且每张照身帖都有发帖机构的印鉴。

伪造官府印鉴是死罪,一人犯事,全家连坐守法,如果还有包庇不知的行为,邻居街坊也会遭殃。

而商鞅自己发行的照身帖在推广数年后,公元前338年,商鞅最大的靠山秦孝公去世,太子驷成为秦国君主,又称秦惠文王。

商鞅早些年变法的时候得罪了太多贵族,等到秦孝公去世,他势颓以后,这些残存的贵族们就在秦惠文王面前造谣,说商鞅人心不古,想要造反。

古人也有身份证,防伪技术五花八门,只需一眼便可知其地位

本来商鞅变法成功后,就在朝廷和民间积攒了许多威望,地位很高,作为新上任的君王,自然忌惮劳苦功高的将臣,不想被其架空成为傀儡。

于是,秦惠文王在私底下琢磨着,如何收拾商鞅以振自己君威。

商鞅得知消息后,匆忙打点行李,慌忙逃走了。他一直逃,逃到了秦国边关上,此时天色已晚,再继续走可能会遇见虎狼豺豹,所以他决定夜宿一晚,明天再继续出发。

商鞅前只脚刚踏进门槛,后脚还没迈进去,客栈老板拉远就瞅见他了,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查他有没有照身帖。

古人也有身份证,防伪技术五花八门,只需一眼便可知其地位

商鞅肯定不敢把自己的照身帖拿出来,因为他出逃的事,一定被秦惠文王传遍了全国,自己现在已不是国相,只是一介被通缉的逃犯,把照身帖拿出来完全就是自投罗网。

商鞅拿不出照身帖,客栈老板死活不让商鞅进屋,还跟他讲起商鞅颁布的新法中讲到,如果老板留宿无照身帖的客人也要受牵连治罪的。

无奈之下,商鞅只能东躲西藏,夜宿街头,他本想靠着自己的学识隐姓埋名,当先生教书。

然而当时的百姓将朝廷官吏奉为老师,他本就从朝廷里逃出来,又怎么可能回去,他掏出最后一张底牌,等到天明以后,他出发投靠魏国。

古人也有身份证,防伪技术五花八门,只需一眼便可知其地位

可惜的是,因为早年自己为对付魏国,绑架了公子印,魏国国君早就不欢迎他了。走投无路之下,他返回封地,决定搏一把,带着自己的手下造反。

商鞅此举不过是垂死挣扎,秦惠文王派了大量士兵将他团团围住,最后商鞅战败身死。

他死后,尸身还被秦惠文王带回了咸阳,当众处以车裂,商鞅一族也被尽数诛灭。

商鞅所制定的残酷法刑,最终成为了害死他的利器,但他所发明的照身帖依旧在秦国通行,甚至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历代的符牌

秦朝以后,平民百姓抛弃了照身帖,毕竟这个东西就像随身监视器加炸弹,带着不是,不带着也不是。

古人也有身份证,防伪技术五花八门,只需一眼便可知其地位

但官员行事依旧需要身份证明,这个时候符牌就派上了用场。符牌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夏商时期一种名叫“牙獐”的玉质礼器,在祭祀使用过程中逐渐衍生了“符节”“符牌”一样的东西。

在春秋战国时期,牙獐的用途发展为兵符,作为号令士兵,彰显自己是一军之帅的象征。

在秦汉时期,符牌的作用仍停留于军事行动,而从隋唐开始,符牌的形状以及代表的制度发生了改变,人们赋予了符牌身份等级的象征。

古人也有身份证,防伪技术五花八门,只需一眼便可知其地位

于是隋唐就开启了士大夫一族以符牌为身份证明,构建身份等级制度的开端。

隋唐时期的符牌形制有鱼符、兔符和龟符,最常用的符牌是“鱼符”。

李渊率军灭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后,废弃了隋朝旧时的身份制度,将隋朝的“竹使符”改成了银制兔符,接着又改成了铜制鱼符。

铜鱼符在唐朝最初的用途是调动军队和任免官员,这类符牌的首要作用是权力的象征,其次才是身份象征。

唐鱼符有交鱼符和巡鱼符两种,鱼符通常成对出现,分为左右两只。鱼符在实际中的使用方法比较繁琐,这样的做法主要是为了能够有依据对应,方便朝廷内诸多事宜能妥当执行。

古人也有身份证,防伪技术五花八门,只需一眼便可知其地位

鱼符中的左符通常存放在内廷,作为“票据”“底根”一类的物品,右符则由持有人随身携带。

有趣的是,虽说鱼符一左一右成对出现,但发展一段时间后,鱼符左右符数量可以不同,这是根据使用人数和实际情况而决定的。

唐朝时期正是符牌、鱼符大量使用的时期,纵观整个唐朝,鱼符的使用衍生出了五个类型。

像铜鱼符、传符、旌节都是具有实际用途的符牌,而随身鱼符和木契都是核验、象征身份的符牌。

古人也有身份证,防伪技术五花八门,只需一眼便可知其地位

鱼符的具体使用方法,除了左右对应,要想使鱼符具有实际实用意义,而非单纯的身份象征,必须还得有敕书命令与鱼符相吻合后才能生效。

另外,唐鱼符仅做身份象征时也有严格的规定,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佩戴鱼符以彰显其身份。

此类鱼符用金属制成,上凿小孔方便佩戴,鱼符上经常刻有官员的姓名、任职所在、品级。

身份等级的区分则以鱼符牌的金属辨别,在那时,五品以上的官员用的是金银鱼符,六品以下的官员则发放铜鱼符,不可佩戴。

古人也有身份证,防伪技术五花八门,只需一眼便可知其地位

五品以上的官员所持鱼符还配有专门存放的鱼袋,这个时候的鱼符起的是验明身份的作用,方便应召出入皇宫。

就连当时依附唐朝的各个蕃国使者也拥有唐朝发放的符牌,这类符牌以雌雄分别,雄符存放于朝廷,雌符由使者带回便于以后互通来往。

唐朝自家的皇太子也有身份证,只不过他们用的不是符,而是玉器,也被称为“玉契”,有时候唐朝皇帝出门亲征,太子或是亲王、大臣则留守朝廷打理事务,这个时候也会给他们分发龙符和麟符,作为权力许可和身份象征。

古人也有身份证,防伪技术五花八门,只需一眼便可知其地位

可以见得唐朝在身份证制度的推广上十分积极,甚至还细分出了具体的符牌类型,对符牌使用也有严苛的规定和等级制度。

唐朝以后的朝代,延续而这种身份证制度,但是在具体使用的物品上发生了许多变化。

符牌以外的身份证

唐朝以后的身份证实物的发展方向,主要朝着轻便和美观发展,同时在阶层上有向下发展的趋势。身份证的类别也从单一的等级身份证,划分出职业身份证和临时身份证这两种。

唐朝过后,宋朝废除了鱼符,主要原因有鱼符是金属制,挂在腰间也比较沉重,看起来不美观。

古人也有身份证,防伪技术五花八门,只需一眼便可知其地位

但宋朝保留了佩戴鱼袋的传统,于是乎人们又在鱼袋本身的花纹样式上做文章,鱼袋的颜色与官员品级官服的颜色相匹配。四品官员着紫袍配金鱼袋,七品官员穿红袍配银鱼袋。

来到明代,人们则彻底舍弃了鱼符、鱼袋这类物什,改用牙牌来彰显身份。到这里“符”和“牌”分离开来,“牌”单独承担了身份等级象征的功能。

牙牌是以象牙为主要材料制成的板片,与照身帖相似。牙牌上刻有所持人的个人信息,因为牙牌足够长,上面还会刻有此人的过往履历。

古人也有身份证,防伪技术五花八门,只需一眼便可知其地位

明朝的牙牌并不是只有官员们才能佩戴,在明人陆容的《菽园杂记》中曾记有只要是在自家内府出入的人,无论身份高低贵贱都配有牙牌,避免被当做潜入的贼人。

从这里就能看出,明代的身份证明不再是官员贵族的专属,而是逐渐成为一种普罗大众的身份证明。

到了清朝,各个阶层的人们则以贵重的宝石镶于帽顶,通过财力、宝石的价值来显示自己的权力与地位。

例如,一位一品大员可以再帽子上配红宝石顶子,一个秀才可以佩戴铜球顶的帽子,而普通百姓的帽子上则没有镶嵌的物品,一般用绸缎打一个帽结就可以了。

古人也有身份证,防伪技术五花八门,只需一眼便可知其地位

除了等级身份证还有职业身份证,如僧人要远游四方就需要带上度牒,《西游记》中通关文牒就是此物,和今天的护照有异曲同工之妙。

临时身份证如“路引”“门劵”,具有强时效性,更像是一个人给另一个人写的介绍信。

总结下来,身份证明在古代历朝历代都有所发展,总体趋势呈自上而下,从朝廷普及到大众,通常以制作材质来区别身份。

到了现代一视同仁,大家都是一张轻薄的卡片,信息借现代技术从篆刻外露,变成了储存隐含,具有较强的保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