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以事为主、顺藤摸瓜——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

作者:宋杨梦想逍遥

#大有学问#

  注:本文承接“走出三大误区,才能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该文是以“抓住主旨”为分享主题的系列论文的第二篇。“抓住主旨”承接“以事为主”,是帮助我们走出抑制“自我提升、快乐生活”的三重隐性围墙(人的逐利性;重法智、轻心智;秒决策)的“十六字方针”的第二步。该文重点探讨了深陷三重围墙之人对“主旨”的三大认识误区并提出了走出误区的具体方法。本文将依据“以事为主”的思想,系统地探讨,两类情况下,找到解决问题关键的方法。

以事为主、顺藤摸瓜——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关内容的简单回顾

1、主旨是“事”的关键或是系统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抓住主旨就是指“找到 ‘事’的关键或是系统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的过程。

2、主旨不能等同于解决问题;主旨也不能等同于目标,更不应该是基于“以我为主,利弊分析”的“秒决策”下的目标;主旨也不能等同于“与解决问题最为密切的那个点”,而且往往不唯一,会变化,会分解。

3、“抓住主旨”应以“以事为主”为基础,需要“先行运用心智分析事”,需要“通过合理评判‘事’的类型来分析事”;需要通过“充分考虑‘事’中的‘我与非我’要素来分析事”;需要“充分考虑要素间联系地分析事”。

抓住主旨的思想算是明确了。那么,有没有具体的,能够将思想融入实践的方法来帮助我们将隐藏在“事”中主旨找出来呢?

答案自然是肯定的。但绝不会像是1+1=2那样可以简单而直接得出答案的方法,更不会是“以我为主的秒决策”的结果。我们往往需要运用智慧,结合实际的事,有侧重地,一步一步地尝试。而很多时候,我们还需要将一步一步的内容融合在一起。且听逍遥详细道来吧。

以事为主、顺藤摸瓜——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抓住主旨”的第一步

1、从与“重法智、轻心智”有关的一类常见疑问谈起

逍遥相信,即使已经进入到“抓住主旨”阶段的分享了,有些朋友难免还会纠结于各种类似于下述内容的问题:

为什么,很多人没有“运用心智进行以事为主”地分析和决策,其“秒决策”所得出的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正确的呢?

如果笼统地回答的话,答案往往就是“因事而异、因人而异”。如果具体地讲的话,之所以在忽略心智的情况下也能找到主旨,往往不过是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没有超出其“经验、小聪明和好、恶之心”发挥作用的范围罢了。说得再直白一些,由于事没有多大变化,因此按既有的方法来决策和做事也会得到预期的结果。

以事为主、顺藤摸瓜——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

  2、“抓住主旨”基本思路的提出

其实,上述分析恰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运用智慧,“以事为主”地抓住主旨的基本思路。

当我们“以事为主”地分析、判断和评价环境和事的变化程度后,发现“具体”的事对“我”而言并不复杂,可以较为容易地进行系统分析时,或者判断为“我”对事比较熟悉,可以较为容易地依据系统的思想确定“事”的系统目标时,主旨通常就会体现在实现系统目标所需要的系统要素及其联系(输入、转化、输出)上。至于到底集中体现在哪个或者哪几个方面,往往结合“我”对事所需资源的了解程度和现有的资源情况就可以相对容易地进行判断了。而主旨往往也就离我们不远了。

举个例子,对我有约束力的“非我”(如领导)要求我做一件事(被动关系);我的一个朋友希望我帮他做一件事(准被动或被卷入关系);我计划做一件事(主动关系)。而我知道这件事需要另外三个人与我共同来完成,而现在,只有两个人能和我合作,那么,主旨就体现在“人”这类系统要素方面,而设法找到另外一个人同我合作基本上就是主旨了。

以事为主、顺藤摸瓜——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

  3、有效“抓住主旨”的第一步

再进一步思考一下,上述抓住主旨的基本思路似乎也暗藏了一个关键问题:环境和事的变化是否超出了“既有的我”发挥作用的范围?如果答案为否,那么上述确定主旨的方法就是可行的。如果答案为是,那么上述方法就应该调整。

因此,在决策前,运用心智对环境和事进行系统分析,判断和评价是否发生了超出“既有的我”发挥作用范围的变化?就应该是抓住主旨的第一步。

4、几点提示

主旨往往并不是现成的,摆在那等着我们来取。抓住主旨本就是运用心智,爆发智慧的结果。

因此,不要简单地认为每天都干的工作,都经历的事情就是熟悉或简单的;也不要简单地认为遇到的新事物就是陌生或复杂的。

每天都做的工作通常也有新的内容,只是可能被我们忽略了。而新事物往往是在原有的事物基础上产生的,不一定有多么陌生或复杂。

所以,既不要认为逍遥提出的方法繁琐、没有必要,也不要担心真的发生了较大变化而不知所措。

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告诉自己:回到事上来。剩下的就留给智慧去发挥作用吧。

以事为主、顺藤摸瓜——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顺藤摸瓜”地抓住主旨

如果我们面对的环境或事的变化并不大,对“我”而言,都是简单而熟悉的话,只要我们努力从“以我为主的秒决策”走出来,“以事为主”地应对,我们的生活就不会有那么多烦恼了。

但是,如果我们面临的情况是相反的,变化后的环境或“事”对“我”而言并不简单、不熟悉甚至陌生,以至于我可能对“事”(系统)的目标、要素、输入、输出、转化(过程、程序、信息)中的某一项甚至多项内容都不清晰时,该如何抓住主旨呢?

逍遥认为:“顺藤摸瓜”又该上场了。

大家可能还记得,在逍遥把“顺藤摸瓜”的看作是“运用智慧、以事为主”的第二大法宝。

具体而言,就是针对难以控制的“事”,依据系统思想,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动态调整系统边界,进而在相应的系统边界内,思考或补足尚未了解或掌握的系统要素及要素间联系的方法。

不难理解,由于“以事为主”是“抓住主旨”的基础,所以,上述对“顺藤摸瓜”的理解大部分适用于“抓住主旨”。但是,毕竟分属于“十六字方针”(以事为主——抓住主旨——爆发智慧——多重获利)的不同阶段,虽同名为“顺藤摸瓜”,不同之处还是存在的。

首先,在“以事为主”阶段,所谓的“瓜”是指符合全面性和适宜性的“事”(系统)的分析结果。而“抓住主旨”阶段所谓的 “瓜”应该是合理的“主旨”。

其次,虽同样要通过动态地调整系统边界来摸瓜,但是用到的具体的“藤”却是既有继承,又有变化的。

“瓜”的不同点比较清晰,那么,在抓住主旨阶段,如何更好地理解“藤”呢?逍遥认为:我们可以从三个切入点来理解“藤”的内涵和实现问题。

以事为主、顺藤摸瓜——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抓住“复杂、陌生的事”主旨的第一条“藤”:“思考为什么”

1、什么是“思考为什么?”

依据系统思想,“事”(问题、系统)的输入是指其运行的前提条件或要求,总体而言,就是其开始运行的原因。按照“我在事中的主动权”不同,逍遥将“事”分为三类。结合这三类“事”,具体的“为什么?”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被动关系下,为什么对“我”有约束力的,“我”以外的其他人(以下简称“非我”)要向“我”提出要求?准被动(被卷入)关系下,“非我”为什么要向“我”提出请求?主动关系下,“我”为什么要做某件事或实现某个目标?

  可以这样认为:如果能回答出为什么,往往“我”就抓住了藤,离“摸瓜”可能就不远了。

  2、一个例子

仍以上专业课的时候,逍遥给学生们布置课后作业为例。迄今为止,几乎没有学生向我询问为什么要布置某项课后作业(可能的“藤”)。而向我询问写到什么程度(可能的“藤”)才算合格的学生大有人在。

  其实,从“非我”的角度分析一下,上述情况并不难于理解。

  首先,学生在这件事中处于被动状态,因此出于利弊的考虑,他们自然不愿意向我这个对他们有约束力的主动方提问:为什么要布置某项作业,即使曾经有过类似的想法。因为学生们会担心,如果这样问了,是不是等于在挑战老师的权威?他们担心老师会直接反问他们:是否不想做作业?

其次,既然不问为什么布置作业,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就相当于接受了作业。剩下的事自然就变成了如何完成作业的问题了。而趋利避害的习惯自然会使学生的眼睛过多地盯着合格标准。在他们眼中,合格标准往往就是关键,满足合格标准的要求就成了主旨。

以事为主、顺藤摸瓜——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

  但是,逍遥在这里要向学生们反问一句:你们认为的,从“我”嘴里听出的合格标准真的就是合格标准吗?

  先抛开逍遥故意为难学生的可能性,逍遥之所以在专业课上布置课后作业,其主要目的还不是希望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进而更好地将理论同实践相结合,实现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的自我提升吗?

  认真思考我所讲授的内容,尽量去理解知识点的内涵和实现方法,在此基础上做出来的作业自然就会是合格的。这才是完成作业的主旨吧?多问问与作业有关的知识才是主旨吧?何必要拘泥于诸如文字多少,分几部分,表现形式等等方面的内容呢?无论摘抄了多少内容,却发现不了自己对知识半点体会的作业怎么能算是合格的呢?

  拓展一下,当领导向“我”布置任务时,“我”是否也应该思考一下为什么呢?当孩子向自己提出要求时,我们是否也该思考一下为什么呢?

总之,重视“为什么”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抓住主旨。

以事为主、顺藤摸瓜——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

  思考:

  但是,如何能真正搞清楚为什么呢?

  记得有个很爱问为什么的学生经常向我提出问题,逍遥有时候并不回答。多数不回答的原因除了因为他自己也不清楚问题到底是什么外,他经常会“以我为主”地忽略了我这个“非我”的想法和感受。

  思考“非我”为什么,可不是等于直勾勾地向“非我”询问为什么呀!

把“我”和“非我”放到一个系统中,试着去理解“非我”,往往更能有助于“我与非我”的交流,进而真正找到为什么。

四、抓住“复杂、陌生的事”主旨的第二条“藤”:“力求大家都满意”

如前所述,对于深陷隐性围墙的人而言,找到“非我”向“我”提出要求或请求的原因,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而且很多时候,即使是主动关系下,“我”对自己做某项决策的原因也并不是很清楚。

那么,我们如何能有效地发现“为什么”呢?

逍遥认为:可以尝试借助第二条藤——充分考虑系统(事)中各类“人”要素的需求,力求大家都满意。也可简称为“力求大家都满意”。

1、两点理解

关于这条“藤”有两点需要大家理解。

第一,这条“藤”绝不是好听的套话。

很多朋友在看到这条“藤”时候的第一感觉往往就是“好听的套话”。的确,谁不希望遇事时能实现共赢呢?但是,共赢往往是最难的。因为多数人难免会“以我为主,趋利避害的秒决策”,稍有逐利失败的隐忧往往就会各自为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往往仅仅是希望罢了。

而从精英的自我修炼的角度来看,逍遥认为:这恰恰是有效拓展“意识的我”的范围,实现自我提升、快乐生活的重要切入点。因为,太多时候,正是“非我们”“以我为主的各自为政”才是导致问题复杂的原因。与其由于漠视而导致最终的逐利失败及由此而生的情绪波动,不如开始时,就在主观意识层面正视这个问题。

注意:虽然“非我们”往往是“以我为主”的,但是只要“我”从“非我的以我为主”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往往就能较为容易地将“非我”的“为什么”思考清楚。之后,将“我与非我”的要求都放在事中,只要“非我”的要求是相对合理的,总能顺藤摸瓜地找到主旨。

以事为主、顺藤摸瓜——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

第二,理解这条藤,要力求“以事为主”,防止自己陷入“以我为主”而不自知。

刚刚说道:“非我”是“以我为主”的,所以作为自我修炼的精英才应该“以事为主”地将“以我为主”的非我们纳入到“事”中来。而这时,如果“我”也犯了“以我为主”的毛病,“力求大家都满意”可能真就成了好听的套话了。

这里有两点需要再次强调一下。

首先,即使是“我”主动做某件事,也不能忽略各类“非我”要素。例如,如果打算换个工作,那么我就不能忽略现单位的情况,更不能忽略拟求职单位的情况。

其次,决不能想当然地以为“我”是在为“非我”考虑,而实际上是用“我”认为的“非我”的需求来代替“非我”的实际需求。例如,父母们经常为子女着想,认为子女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但是,有多少父母是站在子女的角度上,换位思考并和子女进行合理沟通的呢?

希望基于上述两个理解,各位朋友再来思考一下这第二条藤——充分考虑系统(事)中各类“人”要素的需求,力求大家都满意。大家是否对其有了较为合理的认识呢?

以事为主、顺藤摸瓜——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

2、“以事为主”地分析一件事

这是发生在暑假之前的生产实习期间的事。

大三下学期的最后一个月通常都是学生集中进行生产实习的时间。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也通常会这个月的第二个周六进行。由于绝大多数的学生要参加考试,所以实习单位基本上都会在四、六级考试当天给学生放假,以便他们参加考试。这件事就发生在某次四级考试结束后。

我的一个学生是某个实习单位的学生负责人,大约有十几个同学和他一起在这家实习单位实习。四级考试结束后,他收到了实习单位领导的电话,要求大家在考试结束后到实习单位去一趟,把下周的学生值班表排出来。

  第一条藤

这对学生而言属于被动关系下发生的事。而在被动关系下,多数人常见的做法往往是“听明白要求或任务后,执行。”

但是,按逍遥所提及的第一条“藤”(思考为什么),此时,我们不应该马上执行任务,我们应该思考一下,单位领导为什么向“我”提出这个要求呢?

有些朋友可能会说,不是明摆着吗?领导要求大家回单位去安排下周的值班任务呗。有这种想法的人并不在少数。其实,不难发现,这种答案不过是把领导的任务重复了一遍,而不是领导布置任务的原因。之所以会有这种错觉,往往是我们已经习惯于“听到任务——完成任务”这种既有的模式,进而习惯于把任务与布置任务的原因等同化了。此时,按任务要求完成任务基本上就被判断为主旨了。[捂脸]

以事为主、顺藤摸瓜——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

第二条藤

如果,我们真的将按任务要求完成任务当作主旨。那么这件事恐怕就和今天分享的第二条“藤”有矛盾了。

第二条藤是力求事中的所有的“人”要素都满意。在这件事中,“人”要素至少有三类:单位领导、我的学生(实习学生负责人)和其他实习学生。

单位领导的要求已经告诉大家了。那么,其他实习学生的需求呢?不难理解,上午好容易考完四级,下午就相当于放假了,谁愿意回实习单位呢?我的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学生负责人恐怕也有类似的需求。当然,其还会希望能在较好地协调好与大家的关系基础上,完成实习单位领导的任务。

既然三类要素的需求都大致分析了。剩下的思考就应集中在如何能同时满足大家的需求方面了。(其实难度并不大,主要看各类要素的需求是否有矛盾。如果没有,完成任务可能就是主旨了。如果有矛盾,那么应思考求同存异的问题。)

这件事中,单位领导是希望大家回单位布置下周值班任务,而同学们并不希望回单位。那么,如果把布置下周值班任务留下,把回单位变成不回单位,连在一起就变成了:不回实习单位而且把下周值班任务分配好。这个新主旨是不是更好?领导布置任务的原因是不是也找到了?好像就是为了把下周的值班任务分配好吧?

以事为主、顺藤摸瓜——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

爆发智慧

由于已经工作一段时间了,我的学生对每周的工作任务较为清楚,所以他很快就做了一张任务分配表发到实习学生的微信群中,让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具体的工作时间和工作任务,几次沟通后,下周的值班任务就被较为合理的分配到每个人头上。最后他把值班安排表发给了单位领导。虽然大家都没回实习单位,但是却受到了领导的大力赞扬。

怎么样,两条“藤”还是挺有用的吧?不知大家发现没有,当我们顺着“藤”来发现主旨的时候,本就是爆发智慧的过程,而一旦抓住了主旨,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也会随之爆发出来,多重获利也可能会同时实现。

以事为主——抓住主旨——爆发智慧——多重获利的“十六字方针”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落实了。

以事为主、顺藤摸瓜——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

五、抓住“复杂、陌生的事”主旨的第三条“藤”:“评判合理性”

1、基于“我与非我”融合的思考

到目前为止,逍遥已经为大家分享了在“事对我而言并非熟悉或简单”的情况下抓住主旨的两条“藤”,也可以简称为:“为什么”和“都满意”。

从“以事为主”的角度来看,这两条藤都属于将“非我”引入到系统之中,进而扩大系统边界的系统分析方法。逍遥相信,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分享,大多数的朋友是理解把“我”系统拓展为“我+非我”系统的意义的。

但是,逍遥也知道,即使没有不自知地,“以我为主”地忽略了“非我”,很多朋友在主观意识上仍然不是很愿意积极主动地考虑“非我”的。原因也并不难理解。因为,一旦引入了“非我”,就需从“非我”的角度思考问题。一则,很多情况下,我们对自己行为的原因都搞不清楚,更不要说思考“非我”行为的原因了。确实有难度;二则,到底需要引进多少个“非我”往往也是个难点。

以事为主、顺藤摸瓜——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

2、第三条“藤”的提出

但是,逍遥必须告诉大家,无论有多少困难,在抓住主旨阶段,将“非我”引入到系统内,进而思考“为什么”是尤为必要的。因为,多数情况下,已经养成“以我为主”习惯的“我和非我”所提出的要求、请求或目标本身就是有问题的。不思考“为什么”而直接决策和行动往往会带来很多不良的后果。

举几个例子吧。

在被动关系下,主动方(“非我”)的要求并不一定都是合理的。就像上一个例子。实习单位领导要求实习的学生回单位安排下周的值班任务。如果不事先判断要求的合理性,分析要求的原因,就直接执行任务,恐怕大多数的同学都会有非议的,各类矛盾的表现也会随之出现。

在准被动关系下,引入方(“非我”)的请求也并不一定都是合理的。例如,很多孩子都会向家长请求这个,请求那个的。很多家长,尤其是隔代亲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往往很少思考孩子请求的合理性而较快地满足了孩子的要求。这种满足的结果往往是孩子的忍耐力和抗击打能力的降低,而脾气却可能越来越大。

主动关系下,忽略“非我”所形成系统目标的合理性及其实现的可能性往往会大大折扣。例如,如果打算考研的人不认真思考招生院校的要求;打算跳槽的人如果不认真思考用人单位的需求,除非运气好,否则确定的目标本身就会有问题,实现起来自然就非常困难了。其实,在做任何一件事之前,如果仅仅专注于做这件事会对我有什么好处,那么目标的合理性恐怕就会出现问题了,后续的矛盾恐怕也就不可避免了。“一叶障目”的例子真的是比比皆是呀!

似乎,又一条“藤”出现了——在具体行为之前,判断要求(被动)、请求(准被动)、做事目标(主动)的合理性。

以事为主、顺藤摸瓜——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

思考:

有些朋友可能会问:如何判断合理性呢?如果合理的该如何呢?如果不合理该如何呢?说句实在话,若想系统地回答这个问题,篇幅是在太大了。

这里,逍遥想提醒一下各位朋友,与其“重法智”地询问为什么或如何做,不如静下心来运用智慧去思考一下我们所面临的具体的“事情”本身,等到智慧爆发了,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回到事上来!顺藤摸瓜!

以事为主、顺藤摸瓜——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

总结:

到目前为止,逍遥从“智慧”的角度为大家分享了发现主旨藏匿之处的两大类方法。分类的依据是“环境和事的变化是否超出了‘既有的我’发挥作用的范围?”。如果经过合理的判断发现事对“我”而言是熟悉或简单容易的。抓住主旨的第一类方法就是专注于“事”本身。如果经过合理的判断发现事对“我”而言是并不是很熟悉,甚至陌生,或是复杂难以有效界定的,就需要“顺藤摸瓜”。

逍遥为大家分享了顺藤摸瓜的三个切入点——三条“藤”。可简称为“为什么”、“都满意”和“合理性”。

以事为主、顺藤摸瓜——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

虽然逍遥最后分享的是合理性,但是,如果从流程的角度看,判断合理性往往应该是三条藤中首先被“顺”住的藤。(不过,“以我为主,趋利避害”的习惯往往会使多数朋友仅以利弊分析为评判标准来判断合理性,相应的心理反应也会随之而来,进而影响智慧作用的有效发挥,所以逍遥最后才提及这条藤。)

无论合理性的判断结果如何,我们都应该去思考“为什么”。而且相对于“以事为主”,为什么的内涵似乎拓展了。由为什么要求、请求和确定目标的原因,拓展到为什么会出现不合理。再拓展一下,当发现问题时,具体的原因是什么。这样一来,无论是正向地分析正在或将要发生的事,还是逆向分析已经发生,并出现问题的事,“为什么”就都适用了。

还有一条藤,追求的是系统内的“人”要素都满意。不可否认,单从字面来看,似乎这条藤本身就不那么合理。即使到了这期分享,一定还有很多朋友会说:追求“大家都满意”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多数情况下恐怕是事与愿违。毕竟,仅仅举了一个例子呀。因此,逍遥再多说几句。何必一定要把眼睛盯在所谓的“秒决策”后的确定性结果上呢?如果结果真是确定的,还需要心智来分析吗?从大家都满意的角度,提取出的矛盾点,往往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必须承认,无论我们是否愿意,现实中,各种各样的不确定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这也是逍遥为什么逍遥今天特意做了个总结的主要原因——先把可以用来抓住主旨的相对确定的内容(专注于事、合理性、为什么和都满意)理解好。进而帮助大家在面对复杂和不确定的环境或问题时有个主心骨,尽可能降低各类“以我为主”的影响。

  下次,逍遥将和大家重点分析和探讨如何面对“抓住主旨”阶段的各种不确定。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