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超文化:文化与全球化》:反思,数字时代的超文化现象

作者:在山清泉水

科技的进步,已加速了全球化的形成。

文化也已呈多元态势,且相互“交织”和“渗透”,互联网更让各国、个人对他国的文化触手可及。

就此现象,德国新生代思想家韩炳哲,在他的《超文化:文化与全球化》一书中,提出了新的概念-“超文化”,并辅以自己的洞见进行阐发。

《超文化:文化与全球化》:反思,数字时代的超文化现象

现在的人们可以在网上自由的“浏览”。 文化开始失去了地域性、时间性和遥远性。

“去远”的文化空间,让人们感到“切近”。虽然,文化生活和表达形式变得更为丰富,但,文化也发生了内爆,成为“超文化”。

我们都是超文化的旅行者,对遥远空间没有陌生感、恐惧感或期待。

甚至,在这个“超文化大卖场”中,我们还逛的闲情逸致。不断扫描新事物,不断地将“他者”的信息据为已有,不断地游走和迭代,成为一个全新的单子。

《超文化:文化与全球化》:反思,数字时代的超文化现象

全球化产生了超文化,但超文化并不会带来文化的统一性,而是仍维持它的多样性。

正如超料理,不会盲目地把所有东西都“一锅炖”,而是依靠差异,创造出新的形式。就像西方餐饮也经常引入亚洲美食元素一样。

在书里,韩炳哲还剖析了东亚为何比欧洲更容易快速进入超文化的原因。

他谈到,东亚思维是以“关系”为导向,是“网状”的。而欧洲讲求“本质”,讲求“存在”。

正因为,东亚思维缺少内在性,所以更容易被渗透,被打开,对新事物有着更强烈的趋近。

回看中国的文化,确实是兼容并蓄,又博大精深。日本、韩国和朝鲜的文化中也深含中国文化。

《超文化:文化与全球化》:反思,数字时代的超文化现象

人们在互联网中旅游,电脑/手机屏幕则是“个体单子”进入超文化文本的窗口。

韩炳哲认为,窗口让单子与世界相链接,同时又将个体与世界隔绝起来。屏幕作为一种窗口不仅有显示功能,也有遮蔽功能。

超文化的旅行者则由“在-世界-之中-存在”而转变为“在-窗口-之前-存在”。

此外,单子与单子的沟通和交互,则需要遵从“友善之道”。

综上,韩炳哲认为,超文化旅行者对文化的体验就是文化-旅行。

《超文化:文化与全球化》:反思,数字时代的超文化现象

这本书,他写于2005年。

在书中,韩炳哲引述了不少尼采、海德格尔、康德等哲学家的观点,并将他们的哲思与自己对超文化现象的洞见相结合,从而提出更具有前瞻性的反思,颇具启发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