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上签名,为何只签一个“肃”字,什么意思?

作者:丙润老师

熟悉历史的小伙伴都知道李鸿章曾经代表清政府去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而《辛丑条约》可以说是清政府最屈辱的一个条约。

这个条约里面的很多规定都匪夷所思,可以说这个条约的签订直接代表着清政府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更要命的是此次条约一旦签订就意味着清政府成为了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走狗,完全依托于西方国家的眼色行事,可以说是纯粹意义上的丧权辱国的条约。
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上签名,为何只签一个“肃”字,什么意思?

而在签订《辛丑条约》的时候,清政府非常的有意思,一般的普通臣子应付不了这种事情,而那些真正能够应付这种事情的人也不愿意背上骂名,慈禧老佛爷挑挑选选选来选去,总算是选中了一个人可以代表清政府来签签订条约,那选中的这一个人是谁呢?没错,选中的这一个人就是李鸿章。

但问题的关键又在于李鸿章在签订《辛丑条约》的时候,并没有直接签自己的名字,按理来说签订某一个条约或者某一个协议,肯定是要写上自己名字的,但是李鸿章并没有去写,而是写了一个字,这个字就是“肃静”的“肃”。

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上签名,为何只签一个“肃”字,什么意思?

一些小伙伴就开始找补了,李鸿章之所以签的字是“肃静”的“肃”,而不是李鸿章的本名,是因为李鸿章害怕报复,害怕留下万古之恶名,再加上李鸿章本身的爵位,又是一等肃毅伯,所以李鸿章签的也在情理之中。

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上签名,为何只签一个“肃”字,什么意思?

第一点,关于这种说法的反驳。

其实我本人是非常不认可这种说法的,为什么不认可这种说法呢?

因为《辛丑条约》在当时一个国际知名度非常高,甚至所有的列强国家都参与进来的活动,按理来说这样的一个活动,无论李鸿章签字签的是什么字,都会被载入史册。

不错,也就是说李鸿章压根没有再必要担心遗臭万年,因为李鸿章此时已经被遗臭万年了,反正都已经遗臭万年了,签什么字都可以啊。

再者来说呢,像这种条约西方列强国家会逐字针对逐字校正,万一真的出现了点什么意外也说不清楚,所以李鸿章但凡只签这一个字就能通关,必然是这一个字大有深意,而不是普通人一眼就能够看明白的。

更重要的是李鸿章虽然和“肃静”的“肃”有某些关联,但这些关联只有一个字有关联,如果因为这一个字有关联而就更改的话,是不是太过于牵强了呢?

第二点,真实的情况。

“今将以上条款缮定同文十二分,均由诸国全权大臣画押,诸国全权大臣各存一分,中国全权大臣收存一分。”

上面这段话是李鸿章签名时,辛丑条约第12款的详细规定这个规定,如果我们用通俗的白话文来讲解一下,那就是签字的时候必须是通过画押的方式,而不是简单的签一个名字。

名字谁都有,画押的方式都不一样,而这个字也就是李鸿章写下来的字,换句话来说,这压根就不是一个文字,而是李鸿章针对《辛丑条约》提出来的要求,并且给予对应的流程罢了,换句话来说,李鸿章压根就没有在上面签字的权利。

这样的一种签字画押的模式,在一些比较老旧的地区或者在一些山区里面的确可能会存在,但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这种签字的方式慢慢的已经被时代所取代。
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上签名,为何只签一个“肃”字,什么意思?

启示录。

因为就在今天,我刚刚录制了一期《辛丑条约》相关视频,并且详细解读了《辛丑条约》对清政府对华夏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无奈,所以对于先祖这个话题也颇有感触。

大家千万不要觉得《辛丑条约》只不过是一纸约定而已,不过是打败了战争之后要赔付款项而已,没有那么简单,可以说西方列强把当时的清政府摁在地上来回摩擦。

更重要的是辛丑条约严重侮辱了当时的每一位中国人,按照当时的规定《辛丑条约》要求清政府赔偿的白银是4.5亿两白银,为什么偏偏是4.5亿两白银这个数字,背后有何猫腻,猫腻就在于清政府当时的总人口也不过就是4.5亿人。
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上签名,为何只签一个“肃”字,什么意思?

按照西方帝国主义的逻辑需要,每一个人都因为这件事情而赔偿一两白银,这是赤裸裸的屈辱,更重要的是想要让清政府赔钱,前提是清政府得有钱啊,可是清政府兜里面比脸都干净,没有钱怎么办?

就只能把各种各样的的权益都卖给了西方列强,可以说西方列强已经牢牢控制住了清政府,更恶心的是西方列强还在天津和北京驻兵,以此来控制清政府的战略和战术,通过控制清政府的方式来彻底拿捏华夏的每一寸土地。

而对于当时的侵略一方德国和日本,清政府居然需要向侵略一方道歉,以获得对方的原谅和认可,这是什么意思?

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上签名,为何只签一个“肃”字,什么意思?

这意味着清政府要给那些欺负过自己的人跪地上说一声是不是刚才您打我的时候你手疼了,这究竟是多么屈辱的一件事,而就是这样的是清政府竟然做了还坚持下来。

更让人感到恶心的是清政府,似乎还回味无穷,慈禧老佛爷在一方面严加惩治当时参与此次战争的官僚集团,同时又下命令,任何一个城市里面只要有反抗的案例,就必须在5年之内不得参与科举考试,在一定程度上断了文化人的根,让敢反抗或者有反抗基因的地方,压根不能进入朝廷,可以说这一招几乎是釜底抽薪。

但非常抱歉,清政府对外说的是我们卧薪尝胆,但我们能够卧薪尝胆,再一次向西方国家证明了软蛋就是软蛋,而且是无法补救的软蛋,清政府的这一仗,可以说是满盘皆输,为后面大清帝国的灭亡也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