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百姓唾骂,皇帝嫌弃,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到底做错了什么?

作者:月华史台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

这两首诗是王安石的代表作,他的诗篇格调高雅,修辞考究,是我们所学中为数不多的宋诗。

除了这些淡泊明志的诗篇,王安石的诗篇中也充斥着大量的注重现实、反映民众生活疾苦的题材,气度和胸怀堪比前朝的杜甫。

但王安石不仅仅是一个诗人或者文学工作者,他更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百姓唾骂,皇帝嫌弃,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到底做错了什么?

少年英才,扎根基层

公元1021年,王安石出生在江西抚州临川县的一个官宦家庭当中,是家中的第三子。

王安石的父亲王益是当时江西的一个知县,虽然这时的官职不高,但王益十分勤奋好学,为官清廉。

受到家庭的文化和父亲的影响,王安石也是自幼就酷爱读书,再加上他天资聪颖,过目不忘,很快就在几个兄弟中脱颖而出,独得父亲宠爱。

等年纪大一点,王安石就随着父亲的调任升迁游历各地。在辗转各地的过程中,王安石没有纵情享乐,而是深入基层,倾听民间的声音,体会民间疾苦。

正是因为这些经历,使得王安石前期的文学作品中大量出现“不平则鸣”的反映现实的内容。文章方面则立论高深,旁征博引,始有移风易俗之志。

百姓唾骂,皇帝嫌弃,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到底做错了什么?

正是因为不凡的才华,王安石很快就得到了当时唐宋八大家曾巩、欧阳修等人的赏识。参加科举后夺得进士榜第四名,被授予淮南节度判官的职位。

虽然官职不大,但在任期间,王安石积攒多年的政治抱负也是有了用武之地,受到同僚的交口称赞。

按理说这时候的王安石就应该继续参加京试,继续寻求进入馆阁深造的机会,但是王安石却选择了继续扎根基层,调查北宋基层政府所存在的各种弊病,当了一个小县城的知县。

在任期间,他大力兴修水利设施,发展教育扩版学校,政效显著。

百姓唾骂,皇帝嫌弃,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到底做错了什么?

在之后的数年里,王安石始终游历在北宋各州县担任官职,政绩斐然,惊动到了朝廷。

被当时的宰相文彦博、欧阳修等人多次举荐给宋仁宗,但王安石都认为时机未到,继续当着自己的地方官,造福一方百姓。

积弱北宋,三冗危机

在各个地方任职期间,王安石也不只是老老实实地当一个地方官而已,他在任期间对朝廷的各项政策都进行了大量的调研,深感北宋国家积贫积弱的现实。

百姓唾骂,皇帝嫌弃,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到底做错了什么?

首先就是饱受诟病的军事政策,为了防止武将专权,实行“更戍法”,频繁调任将领,使得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军官和士兵的磨合度不够,配合难以融洽,战斗力不能发挥出来。

再加上北宋初年的养兵政策,使得北宋养了一大批战斗力低下的士兵。(冗兵)

官员方面,北宋也是实施分权政策,为了防止一人专权独大,实行一职多官的政策。

再加上后期科举取士的数量增加,恩荫制(长辈有功,小辈也可以当官,类似世袭但有不同)的实行,宋朝的官僚体系一度膨胀,官僚系统臃肿庞大。(冗官)

百姓唾骂,皇帝嫌弃,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到底做错了什么?

由于冗兵冗官,养兵养官所需要的钱财也是一笔庞大的数字。

虽然说北宋的商品经济发达,国家税收颇丰,但也养不起如此之多不事生产的国家公职人员,于是北宋的财政常常是入不敷出,赤字频现。(冗费)

王安石深有体会国家的三冗造成的严重后果,想要进行变革的心思也是愈发强烈。

在一次进京述职的时候,他抓住机会,写了长达万字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上疏给宋仁宗,陈述了自己做官多年所察觉到的弊病,系统地提出了变法改革的主张。

百姓唾骂,皇帝嫌弃,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到底做错了什么?

但此时的宋仁宗已进入暮年,再加上之前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的改革失败,已经让这位垂垂老矣的皇帝心灰意冷。

虽然认同王安石的一些观点,但也深知变法的困难,再加上年老体弱,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所以宋仁宗就将变法一事搁置,并未采纳王安石的变法意见。

新皇即位,熙丰变法

宋仁宗死后,宋英宗即位,但这位皇帝实在是短命,还没来得及有所作为就在即位后的第四年因病去世。

年轻的宋神宗赵顼即位,这位宋神宗在年幼时就听得王安石的大名,对王安石这个人是非常的崇拜,再加上即位之前也是身处民间,对积贫积弱之事又是深有体会。

于是朝气蓬勃的宋神宗和深谋远虑的王安石一拍即合,立即针对宋朝的各种弊病针对性的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的变法活动,史称王安石变法,也叫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百姓唾骂,皇帝嫌弃,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到底做错了什么?

变法的主要思想就是“开源节流”,增加政府收入,减少财政支出。

首先就是“青苗法”,青苗法主要 是政府接管民间的粮食借贷。

在农民青黄不接,口粮不足,没有多余粮食种地的时候,由政府以低于市面的价格贷给农民,每两个季度取利息二或三分归还。

此举大大地提高了政府的收入,并且限制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稳定了市面上的贷款价格,减少了高利贷,缓和了农民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百姓唾骂,皇帝嫌弃,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到底做错了什么?

针对很多地方的地主隐瞒土地、户数的现象,王安石又推行了方田均税法,清丈全国的耕,核实土地所有者,将耕地分为三六九等,分级收取不同的赋税;

针对商人哄抬粮价,王安石推行市易法,由政府收购滞销商品,在稀缺之时再卖出去,政府干预市场,稳定了市场环境;

针对农民苦于劳役,无暇耕田,王安石推行了免役法,每个阶层按阶层给不同数量的钱款,就可以免除劳役,极大地解放了一些农民的生产力。

除此之外,还有农田水利法、均输法等一系列的富国富民的改革举措,在一些地方实施之后大显奇效,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社会矛盾一度得到缓和。

百姓唾骂,皇帝嫌弃,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到底做错了什么?

针对冗兵现象,王安石也推行了一系列的措施。王安石首先是进行裁军,整顿厢军及禁军。

规定适当的退休时间以及制定各级士兵的考核标准,淘汰掉了大批的老弱士兵,也为农事生产提供了一定的生产力。如此一来,士兵的数量就少了,又怎么抵抗外敌呢?

针对常驻士兵减少的现象,王安石又推行了保甲法,将乡民加入士兵编制,十户为一保,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作为战时的军事储备人才,随时可以上阵杀敌(还不用发钱)。

此举不仅解决了兵力减少的问题,还稳定了农村的社会治安,增强了民众的体质。

针对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又推行了将兵法,直接废除北宋初年的更戍法。

但同时分化军官权力,设置将与副将各一人,长期稳定负责本单位的士兵训练和征战,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此外还针对北宋没有足够养马地的情况让保甲户自愿养马,并给予一定的钱财补偿或者免除赋税。

百姓唾骂,皇帝嫌弃,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到底做错了什么?

针对冗官现象,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废除不实用的明经科,增加法科。并且整顿太学,打击和淘汰了了一批没有真才实学的恩荫子弟。

并且在王安石用人期间重视对中下层寒门子弟和底层官员的提拔,使得寒门子弟得到重用的机会增多。

阻力重重,改革失败

王安石的这些改革举措,都是针对当下的各种弊病对症下药,如能如实施行,必然可以药到病除,彻底解决北宋开国以来的各种弊端。

但是王安石变法并没有施行太长时间,甚至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就失败了。如此利国利民的大好改革举措,怎么就失败了呢?

百姓唾骂,皇帝嫌弃,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到底做错了什么?

所谓的开源节流,开源其实是将一部分的地主阶级利益收归国有,比如青苗法就是变地主借贷为国家借贷。

再加上对底层官员的提拔,肯定也要占用大量“世家大族”的名额,更有整顿太学、废除明经科,更是极大地损害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所以这些举措都被很多守旧派的官员所反对抵触,利用各种莫须有的事情对王安石和他的变法进行攻击。

百姓唾骂,皇帝嫌弃,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到底做错了什么?

再加上王安石这个人本性过于刚直,不太懂得变通,得罪了很多权贵,像苏轼就曾劝他不要操之过急。

但王安石还是一如既往地执拗,甚至在民间还得了一个“拗相公”的外号。

在用人方面,王安石也有一定的失误。在王安石任平章知事时,一心推行改革,任用奸臣吕惠卿等一众人等主持朝政。

吕惠卿本也出身底层,没有什么权势,一朝得势使得他的野心极度膨胀,在官场之上到处结党营私,扶植属于自己的势力。

纵使王安石自己再清廉,这个参与变法的二号人物坏了肠子,也给变法造成了极大的麻烦。

百姓唾骂,皇帝嫌弃,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到底做错了什么?

而当时在全国各地担任官职的,很多就是保守派或者吕惠卿提拔的官员,这也造成了王安石一些本来利国利民的措施到了基层就被各种变相实施。

青苗法变成强制借贷、免役法变成了官员剥削民众的新型手段……

结语:

一招输,满盘输。在宋神宗病逝以后,王安石最大的靠山就没有了,新皇帝宋哲宗启用司马光为相,将王安石变法的所有内容无论好坏全盘推翻,王安石变法就此失败。

在官场混迹,还是应该圆滑一些,过刚则断。像当年的鲍叔牙,就是眼里揉不得沙子的正直之人,在管仲病逝以后接替了相国之位(鲍叔牙之前还有一位)。

结果因为看不惯一些政治的阴暗之处,又无能为力,愤懑而死。

百姓唾骂,皇帝嫌弃,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到底做错了什么?

在改革的过程中也应当是循序渐进,温水煮青蛙一般慢慢推进,也许效果会更好。至于用人方面,毕竟人心隔肚皮,我们只能说是尽量小心用人,也不能马后炮一样批评王安石用人不当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