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热闹的贺岁档,“消失”的冯小刚

热闹的贺岁档,“消失”的冯小刚

年关将至,电影市场马上也要迎来激烈的“厮杀”场面,其中不乏一些喜剧电影助阵。

只是在这热闹的贺岁档中,作为曾经国内喜剧电影的开山鼻祖的冯小刚,已经整整四年没出现在贺岁档了。

而在日渐蓬勃的电影市场,大家也已许久未见其身影,冯小刚的“消失”,或许将会成为常态。

“冯裤子”变冯导演,“冯氏喜剧”独领风骚

2006年,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有一个爱哭鼻子的怂人“冯裤子”。

导演叶京曾坦言,这个角色的部分细节取自自己的一个朋友,这个朋友便是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冯小刚。

在当时叶京、王朔这群出身京圈,而且在影坛已经有了一定地位的人眼里,半路出家的冯小刚的确“低”他们一等。

穷苦人家出身的人,想要出人头地,要么就是自个儿生生拼出一片天,要么就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

聪明的冯小刚,选择了后者。

马未都曾经评价冯小刚“会说话,会来事”;叶京也说过:“冯小刚渴望成功,为了成功什么架子都能放得下。”

于是在成为“冯导”之前,冯小刚心甘情愿地跟在王朔等人后面当个小跟班,成了伏小做低的“冯裤子”。

导演叶京曾说:“冯小刚最大的聪明,就是善于利用更聪明的人。”

马未都后来在节目中也提到冯小刚和王朔就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这话说得一点不假,冯小刚通过郑晓龙导演认识了王朔,又通过王朔结识了叶京等一众京圈大佬。

就连冯小刚自己都说过,自己电影的成功得益于一批作家的鼎力相助,这批作家中到底谁帮他最多,不言而喻。

依托于王朔这棵大树,以及后来的华谊兄弟,冯小刚开始在国内的喜剧电影市场大杀四方。

渐渐地,“无冯小刚不新年”成了中国老百姓过年的一个习惯,“冯氏喜剧”也让冯小刚在电影圈站稳了脚跟。

1997年,冯小刚联手华谊兄弟拍摄了《甲方乙方》,并斩获了3600万票房,占了当年票房的3.3%,位列当年内地票房榜第九。

1998年的《不见不散》,更是直接卖出了4300万的天价票房。

第二年,冯小刚的《没完没了》用3500万的票房成绩,拿下了99年的票房冠军。

就这样,冯小刚从当年的“冯裤子”,摇身一变成了京圈大导演。

2000到2005年之间,冯小刚带着《一声叹息》《大腕》等作品,大喇喇地霸占着国内票房靠前的位置。

其中,《手机》的票房直逼好莱坞大片,而《天下无贼》则直接将冯小刚送上了亿元票房导演行列。

傲人的电影票房给了冯小刚十足的底气,且看这张合影中,不乏各个行业的大佬,但唯有冯小刚双手交叠,稳坐C位。

然而,随着地位的提高和拥有了话语权,冯小刚的“小钢炮”属性开始显露,而这也为他的“消失”埋下祸根。

“小钢炮”嘴不留情,“冯氏电影”不再吃香

或许是因为早年间,冯小刚曾怯生生地给别人当过小弟,所以在有了成就后,他的腰板挺起来了,甚至开始变得自信过头。

狂怼众人,成了后来冯小刚身上的标签。

他将垃圾电影产生的原因,归咎于垃圾观众。

《私人订制》上映后口碑扑街,评分暴跌,冯小刚怒骂影评人是“大尾巴狼”。

因为万达给《我不是潘金莲》排片少,于是公开发文质问,引来万达公子王思聪正面刚,掀起轮番骂战。

骂观众,惹资本,冯小刚开始不管不顾地怒怼一切他看不惯的东西。

然而命运的馈赠早就暗中标好了价格,冯小刚的“真性情”终于开始让他跌下神坛。

想当年孙海英炮轰他时,冯小刚曾自信地表示自己独孤求败,然而这种唯我独尊的局面,从2008年开始反转。

尽管从电影票房和排名来看,冯小刚无疑是进步的,可若深究他后期的作品质量和口碑,这份成绩单的含金量有待商榷。

随着鲜肉小花成为主流,日韩文化冲击,“京味诙谐”不再像从前那般抗打,而冯小刚的电影成绩也开始走下坡路。

作为他向商业片导演转型的第一部作品,用明星堆砌出来的《夜宴》,网友却给出了不算好听的评价,这无疑是打了冯小刚的脸。

而后的《集结号》和《唐山大地震》借助题材优势,为冯小刚赚回了一波口碑,不过电影的深度似乎总差那么一点。

两部《非诚勿扰》拉回了些许口碑和票房,这才让冯小刚又找回了一点信心。

只是《非诚勿扰》的短暂成功,更像是冯小刚导演之路的“回光返照”。

作为一个大院边缘出身的导演,冯小刚的心里有股劲儿,他想拍一部有深度、有思考的电影,来证明自己不是只能拍喜剧。

于是,一部倾尽心血的《一九四二》应运而生。

只可惜,电影最后票房惨败,甚至还连累了冯小刚的老东家华谊。

尽管《一九四二》败了,但是冯小刚不气馁,又拍了一部正儿八经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结果电影上映后,大家仍把他当喜剧看。

再加上冯小刚和万达之间的骂战,让这部电影彻底被忽略了。

两部电影的接连失利,让冯小刚打心底难受。

可为了弥补之前《一九四二》的亏损,亦或是表达自己的不满,冯小刚“赌气”似的拍了《私人订制》,更轻轻松松拿下了7.1亿元的票房。

当大家以为冯导要重回“冯氏喜剧”路子时,他在颁奖礼上的一句话,算是彻底伤了观众的心。

冯小刚在领奖时,直接来了一句:“《私人订制》是我随便拍的。”

言外之意就是我好好拍的电影,你们不看,我随便拍的东西,大家倒是买单。

此话一出,负面影响可想而知,毕竟玩归玩,闹归闹,别拿观众开玩笑。

直到2017年,一部饱含冯小刚情怀的《芳华》,用14.23亿元的票房,为冯导挽尊不少。

然而真正的重创,也已悄然来临。

一部“手机”重创冯导,文艺片电视剧通通失灵

2018年,小崔哐当一个举报,直接让冯小刚和“阴阳合同”的事推上了风口浪尖。

华谊股票大跌,赔了个底掉;“范八亿”开启了内娱明星罚款先例。

冯小刚呢?他几乎消失在公众视野,各种名利场和舆论场也不见他的身影。

甚至于他个人社交平台整个2019年唯一一条动态,是宣传自己的电影《只有芸知道》。

《只有芸知道》以文艺片的姿态,在一个既不是年节,也不是贺岁档的尴尬档口,悄无声息地上映。

电影的最终票房定格在1.56亿,被同期上映的《误杀》10亿的票房秒成了渣。

从喜剧到商业电影再到文艺片,冯小刚有过成功,但后来作品的屡屡失利,也让他开始怀念起自己在《天下无贼》时期的辉煌,言语间还流露出些许悲凉和唏嘘。

就像他在《老炮儿》里饰演的“六爷”一样,外人给面子尊称他一声“六爷”,但在新的、年轻的话事人面前,他还是碰了一鼻子灰。

只是冯小刚并不甘心就这样被时代抛弃,于是他决定出走电影圈,重回电视剧领域。

2020年,当冯小刚要执导电视剧《北辙南辕》的消息传出时,业内一片震惊。

一是距离冯导上次执导电视剧,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二是在影视圈中隐藏着一条“鄙视链”:电影>电视剧>综艺。

叱风云的冯导,居然也“下凡”到了电视剧圈子,怎么能不让人震惊呢。

只不过,冯导的屈尊降贵并没能让《北辙南辕》逃离悬浮空洞的剧情,某平台4.9的不及格分数,再次打脸冯小刚。

“冯小刚再也拍不出好片子了”,好像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共识。

“后浪”猛进,冯导“消失”成常态

从1997年开始,冯小刚带着“冯氏喜剧”敲开了贺岁电影的大门,甚至大家默认了只要他在,电影品质和票房就稳了。

五次华表奖,两次金鸡奖,八次百花奖,三次金马奖,沉甸甸的18座奖杯无一不证明着冯小刚的成功。

可是随着后辈喜剧导演一茬接一茬地出现,像是徐峥的“囧”系列电影,陈思诚的“唐探宇宙”,这些作品兼具票房和口碑。

慢慢地,贺岁档开始江山易主,冯小刚也渐渐失去了龙头老大地位。

2010年之前,年度十大电影排行中,冯小刚的名字出现过12次,在这之后,他的名字便逐渐被“后浪”们拍在了“沙滩”上。

冯小刚电影中有一句台词,或许非常能代表他的心声:“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结语

贺岁档越热闹,越能衬出冯小刚的“安静”,而关于他的最新消息,竟然是大家猜测他是否已经移民。

从一代名导演到作品票房屡屡折戟沉沙,冯小刚消失在贺岁档,已经成了一种常态,而导致这种情形出现的原因,除了有时代变化的影响,冯小刚自己恐怕也要负起一定责任。

#贺岁档电影#、#春节#、#冯小刚#

作者:乔五月

责编:EYELINER

本文由盖饭人物ThePeople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