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计算机组成原理-面向实践,计算机组成原理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标1、选课对象

①大学二年级及以上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本科学生;

②计算机专业的考研者;

③计算机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

2、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3、教材的选择

本课程以“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前辈教师(如俸远祯、罗克露教授等)主编的《计算机组成原理》系列教材为主进行讲授,本次选用纪禄平老师(课程主讲人)近年改版/主编的新版教材:

《计算机组成原理-面向实践能力培养(第4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02

4、课程的意义:

本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必修的学科基础课,它的前续课程是数字逻辑、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及应用、数据结构等,后继课程是微机原理与接口、计算机系统结构、嵌入式系统及应用等,在硬件范畴的课程体系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也是学习与了解计算机软件课程(如操作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的课程基础。5、课程的目标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理解各功能部件的基本原理,掌握相关的逻辑设计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在计算机硬件系统方面的分析与设计能力,同时助推学习者参加与课程相关的各类考试(比如成教、自考、考研等)。

二、课程的特色

1、内容的组织

采用了“总体框架→处理对象→硬件子系统”的逻辑架构模式,先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总体概述,突出了系统级的整机概念,能使学习者首先建立起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整体框架,然后再讲授计算机的处理对象即数据的表示和运算,最后再分别讲授计算机系统的4个主要功能子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内容组织模式符合大多数课程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和学习习惯,能提高学习者的兴趣,有助于学习者对课程脉络的把握和对知识点的理解。

2、知识点的选用

既遵照了我校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教学大纲,同时也参考了硕士生入学考试专业课大纲,既强调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学习,同时还兼顾了学习者参加考试的需求。

3、内容的新颖性

参考国内外经典教材,保留了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经典内容,同时也竭力吸收了大量与时俱进的新颖内容来向学习者介绍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最新发展动态,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有助于使学习者正确把握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三、学时安排与主要内容1、课程的学时数:64学时(共18周)2、主要内容:

①计算机系统概述

主要讲授信息的数字化表示、存储程序与冯诺依曼体制;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和硬件系统组织;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②数据的表示、运算与校验

主要讲授数值型和字符型数据的表示,数据的运算方法,奇偶校验等常用的数据校验方法。

③CPU子系统

主要讲授CPU的结构和发展历程,指令系统,MIPS32指令集,单周期MIPS32处理器设计,提升CPU性能的一些高级技术,如多核技术等。

④存储子系统

主要讲授存储系统的层次和存储器的类型及技术指标,半导体存储原理及存储器,磁表面存储原理及磁盘,光存储原理及器件,存储系统性能的改进措施。

⑤总线与I/O子系统

主要讲授总线与接口,以及直接程序传送模式PIO、中断、DMA、IOP与PPU等。

⑥I/O设备及接口

主要讲授I/O设备的功能、类型及与主外信息交互,键盘工作原理,图像显示原理与显示器件(如CRT、LCD),各类打印设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