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橱窗后的远望——无可争议的欧洲首席风景画家威廉·透纳

作者:流岚中的橡树

几十年后,一个年轻人站在"示巴女王"面前,看着绚丽的色彩,巨大而生动的画面流下了情感的泪水,说洛林的作品永远无法复制。

然而,这位年轻的崇拜者,并没有在众人面前放弃伟大的创造,而是做出了一个追随者对偶像最好的致敬,就是要花一辈子去追赶和超越自己的偶像。他会像他的偶像,像示巴女王一样,他会扬帆起航,用自己的眼睛和双手,捕捉美的时刻,追求艺术的智慧。

这个名叫约瑟夫·马洛德·威廉·特纳(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1775-1851)的年轻人是英国绘画史上的天才,皇家美术学院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院士,学院的代表人物,浪漫主义艺术大师,被称为"欧洲无可争议的首席风景画家"。

特纳于1775年出生在伦敦市中心的一家理发店。小时候,特纳经常站在父亲的理发店里,望着窗外的不远处的皇家美术学院。特别是每年春天,皇家美术学院都会举办一场展览,艺术界的上流社会人士将聚集在一起。此时,理发店附近的考文特花园,成为艺术名人聚集的地方。

老特纳的理发店自然会迎来大量的艺术家,顾客并不缺少皇家美术学院的成员。特纳经常看到艺术家用画来剪头发,并一次又一次地去展览欣赏无数成年人欣赏的作品。回到理发店,特纳模仿艺术展,大胆地在理发店橱窗里展示他的小作品。

起初,老特纳和许多慈爱的父亲一样,想炫耀他的儿子,他没有停止。但他只是想让他的儿子做一份更体面的工作,比如成为一名建筑画家,至少在一份真正的工作中,这将使他更容易谋生。

但很快,老特纳意识到,站在窗前眺望皇家美术学院的孩子,并不是一个普通人。来到理发店的艺术名人,对橱窗里根深蒂固的作品有很多怀疑,这些作品根本不是青少年手里的。

15岁时,威廉·特纳被正式录取到皇家美术学院。他已经对在小商店橱窗里展示他的画作感到不满,他发誓要创建一个具有独特英国特色的绘画学校。在绘制牛顿被埋葬的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室内绘画时,他在墓碑上写下了他的名字和出生日期,宣布他将因在艺术大厅中占有一席之地而被埋葬在这里。

大胆说话的特纳付出了足够的代价来匹配这种努力工作的雄心壮志。他很早就开始思考,他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获得的。然后,他在日记中写道,"仅仅有一个好主意是不够的,而是要努力工作,多练习。如果年轻人做不到这一点,那就尽早改变职业。"

他发现,学院的学生反复看以前艺术家的作品,分析然后模仿他们的绘画技巧,这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于是,特纳开始模仿前辈的作品,通过努力和不断的练习,他很快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在大学里,特纳经常被老师们以身作则,"努力和自控,没有老师,这样的学生也能取得快速的进步。许多年后,当成名的特纳被问及成功的秘诀时,他说:"只有一个秘密,努力工作和努力。"

特纳绝对是一个有着极其复杂的内心的艺术家。进入皇家美术学院后,一方面,他立下了在著名学院内开办宗派的宏伟誓言,另一方面,他看到了洛林的作品,震惊得流泪,一生都以洛林为偶像,为目标。他对自己极为自信,极其崇拜强者,然后疯狂地去学习,向自己致敬。你无法想象特纳的心中隐藏着一个野心,他会用一生的成就,配得上自己的作品和偶像画并肩而立。

为此,特纳做出了疯狂的努力,为了把洛林式的天窗水彩演绎到极致,他不仅学会了偶像走出工作室去写作、模仿,他还向更暴力、更危险的场景寻找艺术灵感。

他从飞速行驶的火车上探出头来,观察疾驰运动下光影的变化,他把自己绑在桅杆上,看了几个小时,看着风海中惊艳而可怕的景观。因此,当我们欣赏威廉·特纳的作品时,我们总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高贵、宏伟和无与伦比的力量,感受到艺术家颤抖的激情。他耀眼的光芒,绚丽的色彩,大胆的笔,以及工业时代新元素的新主题,更便携的油漆,火车的速度,汽船的力量 - 这就是威廉特纳,他给了我们一个动荡,耀眼的云层下的世界。

与洛林相比,特纳在作品中还加入了一些英国本土元素,如怀布里奇的泰晤士河、温莎的泰晤士河和里士满的山丘和桥梁,将英国田园诗般的怀旧感完美地传达出来。他的《无畏号》被拖离了瓦解,在公众投票中被选为"英国最伟大的画作",并被印在一张新的20磅钞票上。

威廉·特纳一生的辛勤工作与他的自信和傲慢相匹配。他去世后,与其他艺术家和民族英雄一起被埋葬在圣保罗大教堂的墓地。

特纳的一生是成功的,但还是有一件大事,一个男孩的野心要实现。他将大部分作品捐赠给了伦敦国家美术馆,当画廊喜出望外时,特纳平静地陈述了他的病情。与一生中任何时候都可以看到的傲慢和自信不同,他有些激动和不安,但很快就恢复了骄傲和自信,相信自己有资格这样做,并且他会被偶像认可,条件是他挂上自己的作品之一,狄多的《迦太基的建立》 旁边是他偶像洛林的"示巴女王在港口扬帆起航",以实现他与偶像并肩而立的梦想。

当你看到特纳的迪多的《迦太基的建立》时,每个人都立刻明白了他的痛苦。这都是对偶像的致敬。整幅画,其材料选择,结构,色调和"夏尔巴女王在港口的航行"惊人地相似。那种细腻朦胧的光影色,正是来自洛林,同样的风格。

几个世纪以来,伦敦国家美术馆一直坚持对艺术家的承诺。今天,在伦敦国家美术馆,克劳德·洛林(Claude Lorraine)的《示巴女王在港口航行》(Queen of Sheba sails in the harbour)和威廉·特纳(William Turner)的《迪多建造的迦太基》(Dido Built Carthage)并排悬挂。无数观察家看到的,是开拓者的智慧和伟大探索,是追随者坚定而勇敢的决心,是艺术家们跨越时空的高尚崇拜。

那个从理发店小窗户后面的艺术大厅里望去的男孩,那个在偶像作品前流泪、紧紧握着画笔的年轻人,下定决心离开了平静的港湾,在暴风雨的桅杆上无所畏惧地面对着艺术之海。他用了他见过的最暴力、最灿烂的风景,用最狂妄的自信,最疯狂的勤奋,用一生、用最多的偶像肩并肩地站着,为艺术史留下了辉煌的时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