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鱼雷的克星,从被动到主动技术,目前以德国“海蜘蛛”最优

作者:徐刚教授

即使到了现在导弹致胜的年代里,鱼雷也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毕竟无论从隐身性还是从威力来说,鱼雷往往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况且现在舰艇编织的防御网多集中在水面以上,对于水下的防护还是相对薄弱。

鱼雷的克星,从被动到主动技术,目前以德国“海蜘蛛”最优

各国针对鱼雷的水下防御也是各有想法,不过目前看来,动能杀伤拦截方式是未来的主流趋势之一。

一、被动反鱼雷技术

早期的鱼雷技术比较简单,只能贴近水面航行。对于这种呆头呆脑的鱼雷,只需要设置网状的障碍物就可以阻拦了。

以往军港中停泊好船只后,外围水域中必须要铺设一层防雷网,这是为了防止对方潜艇偷偷潜入军港,然后发射鱼雷将港中的军舰击沉。

比如英国重达3.3万吨的“皇家橡树”号战列舰,就是因为反潜网和防雷网出现漏洞,致使德国潜艇偷袭得手。

二战中鱼雷技术进行一步革新,出现了自导式鱼雷和线导式鱼雷。

鱼雷的克星,从被动到主动技术,目前以德国“海蜘蛛”最优

自导式鱼雷可以对军舰行进中发出的声音或产生的尾流进行自动搜索、跟踪,并发动攻击。

线导式鱼雷除了包含自导式鱼雷的机能外,还增加了无线电控制功能。发射单位将鱼雷发射出去后,可以通过遥控的方式完成攻击。

可以说,现代鱼雷不再是我们看到的甲午海战那种“瞄准、发射”的模式了,现代鱼雷相当于水下爆炸机器人,远程施放后偷偷潜入目标附近,然后突然发难,让人防不胜防。即使第一轮攻击不成功,鱼雷也可以进行第二轮尝试。

对于现代鱼雷,各国都在钻研各种反鱼雷的干扰器。比如能够发出强烈噪音,干扰鱼雷“听声辨位”的能力;亦或者把化学物质放在水里产生气泡幕,搅乱鱼雷接收无线电信号等。

鱼雷的克星,从被动到主动技术,目前以德国“海蜘蛛”最优

不过长期以来,各国海军对于鱼雷的防御都是被动式的。举一个形象的例子,类似于战机被导弹锁定后释放的干扰弹或进行的超强机动,都是被动防御的类型。

以现代军事技术的发展来看,各种装备平台的主动防御系统才是未来的主流。

二、主动反鱼雷技术

目前来说,先期比较成熟的主动反鱼雷系统,是安装在美国航母上的ATTDS系统。此系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预警,第二阶段是主动攻击。

当ATTDS检测到来袭鱼雷时,系统会自动报警,通过对来袭鱼雷的分析,推算出威胁度与预计弹道。随后主动攻击系统会释放171毫米口径的反鱼雷导弹,通过动能撞击或者自我爆炸的方式摧毁来袭鱼雷,从而保障航母自身的安全。

鱼雷的克星,从被动到主动技术,目前以德国“海蜘蛛”最优

不过这套看似十分先进的系统,在2014年从美国航母上消失了。终归其原因,主要是预警系统推算来袭鱼雷的数据,严重依赖数据库中存储的各型鱼雷数据。

可ATTDS系统存储美国以及北约盟友的鱼雷型号是没有用的,它需要一些假想敌国家的鱼雷数据。很明显,这些数据都是绝密的,是不可能向美国主动申报的。经过几次模拟,美国对ATTDS系统失去耐心,最后只好匆匆退役。

目前来说,主动反鱼雷技术最为成功的还是要看德国。德国蒂森克虏伯海洋系统公司研制了一款名为“海蜘蛛”的反鱼雷系统。

“海蜘蛛”系统包含一套数字声呐,通过被动和主动两种模式监听海洋深处。计算机负责分析信号,将波浪与舰艇造成的干扰因素过滤掉,以此来判定剩余的信号中是否存在鱼雷。

目前来说,这套系统的逻辑属于首创。它改变了ATTDS系统这种严重依赖鱼雷数据的逻辑,德国设计师试图让大家相信,这种“去伪存真”的方式可以让各种鱼雷无法遁形。

发现鱼雷后,系统会将鱼雷的位置与拦截点计算出来。目前来说,“海蜘蛛”为了增加声呐辨别的准确性,将鱼雷的拦截点放到了近程防御圈内。

鱼雷的克星,从被动到主动技术,目前以德国“海蜘蛛”最优

其攻击部分为2米长的雪茄型弹体,内部分为4个舱,其中包含喷嘴和方向舵的尾舱数据是严格保密的。导弹发射后,利用燃烧室产生超高压,从喷嘴喷出气体形成推力。

这种推进方式非常迅速,这也是“海蜘蛛”敢于把鱼雷放近了打的主要原因。根据德国公布的数据,从发射到摧毁只需要数秒的时间。

目前第一代“海蜘蛛”需要专门的发射架,只能够安装在军舰上。未来可能有专门的发射箱,这样可以节省舰船的空间。同时也会推出潜艇专用的潜射版本。美国、英国等海军都对“海蜘蛛”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动能杀伤拦截类系统堪称海军针对鱼雷的主动防御系统,未来势必会倒逼鱼雷出现更为犀利的手段。这将与其他领域的主动防御系统一样,引发新一轮“矛”与“盾”的竞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