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行为治疗——操作条件作用原理

作者:口袋心理学小课堂

行为主义是现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对西方心理学有着巨大的影响,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行为主义研究早在20世纪初弗洛伊德进行心理分析研究时就已开始,但直接根植于行为主义的行为治疗却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这一期间发展起来的。由于行为治疗本身具有独特的理论见解和特殊的治疗方法,所以它在较短时间内就成为可供临床应用的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

#好医生为健康护航##头条创作挑战赛##心理学小课堂#

行为治疗——操作条件作用原理

从理论基础来看,行为治疗的基本理论源于行为主义的学习原理,主要以经典条件作用原理、操作条件作用原理和模仿学习原理为基点。

前面我们谈了行为治疗——经典条件作用原理

今天我们重点来说说

操作条件作用原理

操作条件作用是由美国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斯金纳提出的,但有关这一原理的最早论证则是由桑代克在1911年作出的。桑代克将一只饥饿的猫关在迷箱中,在箱外猫可见范围内摆上食物,箱上有一机关,只要猫用爪子击打一根杠杆,箱门就会打开。关在迷箱里的猫一开始做出很多行为,如挤栅门、把爪子从缝隙中伸出等。最后,它偶然碰到了杠杆,笼门打开了,猫于是走出迷箱吃到了食物。以后每次桑代克将猫放进迷箱,猫都能用更短的时间击打杠杆打开笼门,错误行为渐渐减少,只有成功的反应保存了下来。就这样通过“尝试错误以及偶然的成功”,猫学会了如何逃出迷箱。

桑代克将这种现象称为效果律,即一种行为过程的发生次数受该行为的后果的影响而改变:一种行为之后出现了好的效果,这种行为就趋向于被保持下来;如效果不好,则该行为趋向于被消除,这也就是斯金纳所说的一种“强化”。

斯金纳坚持华生的S—R公式,但他更着重于研究反应,而不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把行为分为两种:一种是应答性行为,即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指某种特定刺激诱发的行为,如食物引起唾液分泌;另一种是操作性行为,即个体操作其环境的行为,如人走路、老鼠压杠杆等。其特征是,构成行为的反应是自发的,无法确定反应的出现是由何种刺激引起的。斯金纳把几乎所有人类的条件作用都看作一种操作,认为这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行为治疗——操作条件作用原理

  斯金纳设计了著名的“斯金纳箱”作为研究动物操作行为的实验仪器。饥饿的老鼠被关在箱子里,可以自由探索。它在探索中或迟或早的偶然压到箱内的一根杠杆,从而牵动了食物库,一颗食物小丸落入箱壁下的小盘里,老鼠就得到了食物。由于这个压杠杆的行为每次发生时,都立即跟随着一块食物的出现,因此,这一行为就得到了加强。这样,每次老鼠被放在箱子里时,就更可能去压下杠杆,相对于老鼠在箱中所展示出的其他行为,这个行为的可能性增加了。这就是操作条件反射。

  “斯金纳箱”非常清楚地说明了行为强化的原理:当一个行为造成了有利的结果(如对生存或安宁有好处的结果)时,这个行为更有可能在将来的相似环境中被重复。因此,塑造行为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斯金纳把学习的公式概括为“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增加”。这里所谓的“强度增加”,是指使这些反应发生的一般倾向;这个增强了操作行为的结果就称作强化刺激。强化刺激物可以是作为奖赏的任何东西,如食物、金钱、赞扬,甚至只是避免某种惩罚。

  斯金纳根据实验中所得的观点,提出了一套行为矫正术,广泛应用于各种社会机构,特别是学校、精神病院、特殊儿童教养所、工业管理等方面的心理矫治,卓有成效。他认为包括心理障碍与疾病在内的大多数行为都是习得的,因此,心理咨询与治疗就是要以改变对来访者起作用的强化物的方式来改变其行为,有目的奖赏那些需要保留、巩固的有益行为,忽视或惩罚那些需要弃除的不良行为,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行为模式。

明天我们来谈谈行为主义最后一个基本理论:模仿学习原理

#谣零零计划#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关注、评论、点赞和转发,谢谢大家!

行为治疗——操作条件作用原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