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零基预算法

预算法是提高预算单位管理水平的基础法律。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不对,《预算法》:

1、是制定其他预算法规的基本依据

2、对于强化预算的分配和监督职能,健全财政预算制度有重要意义

3、是我国国家预算管理工作的根本性法律

《预算法》是我国第一部财政基本法律,是我国国家预算管理工作的根本性法律以及制定其他预算法规的基本依据。它的颁布实施,对于强化预算的分配和监督职能,健全财政预算制度,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94年3月2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预算法》,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是我国第一部财政基本法律,是我国国家预算管理工作的根本性法律,是制定其他预算法规的基本依据。

你用自己的话说

选BCD,别纠结了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行政事业单位基本支出预算编制原则

你好:选ABC参考:编制基本支出预算的原则:

(一)依法合规原则。预算编制符合《预算法》和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体现国家方针政策,严格执行预算编制的相关政策和规定。

(二)综合预算原则。部门的各项基本支出应全面完整地纳入部门预算统一管理,预算内外资金要统筹安排。

(三)真实准确原则。部门预算基础信息是科学合理编制部门预算的基础,要确保真实、准确、完整。

(四)优先保障原则。预算安排首先要保障部门基本支出的合理需要,以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

(五)分类管理原则。根据市本级行政单位所承担的行政职能和事业单位的经费自给能力及业务特点,将行政事业单位分为若干类型,在编制定额公用支出预算时实行分类管理。

(六)定员定额管理原则。公用支出预算编制原则上实行定员定额管理,根据部门的人员配置,统一按支出定额标准核定,不同类的单位适用不同的公用支出定额标准,逐步完善实物费用定额体系。

如何做事业单位预算

预算可以根据不同的预算项目,分别采用相应方法进行编制。主要方法有:

1、固定预算

根据预算期内正常的、可实现的某一业务量水平为基础来编制的预算。

特点:是用这个方法做出来的预算,算多少是多少,一般情况金额都不变。所以,适用于固定费用或者数额比较稳定的预算项目。

2、弹性预算

根据量、本、利之间的依存关系,考虑到计划期间内业务量可能发生变动,编制出一套适应多种业务量的费用预算。

特点:是为了反映的是不同的业务情况下所应支付的费用水平,它是为了弥补固定预算的缺陷而产生的。

固定预算与弹性预算的应用:

确定固定成本(费用)与变动成本(费用)项目

项目的确定,应该根据实际业务情况进行划分,如果财务部门负责人不能确定,应采纳其他部门负责人的意见。

选择编制方法

对于固定性成本(费用)采用固定预算编制方法;

对于变动性成本(费用)采用弹性预算编制方法。

预算中的固定成本(费用)与变动成本(费用)合计,即为预算总金额。

企业不同,固定成本(费用)与变动成本(费用)划分的标准和方式也不一样的,切记,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否则,编制出来的预算会与实际会有很大的差异。

对于公司的管理者,其对于企业日常发生费用性质的界定,是考核其对业务管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3、增量预算

在上期成本费用的基础上根据预计的业务情况,再结合管理需求,调整有关费用项目。

4、零基预算

不考虑以前发生的费用项目和其金额。从实际需要逐项审议预算期内各项费用的内容及开支标准是否合理,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费用预算。

扩展资料:

单位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实行“大收大支”的预算收支总额控制制度。

1、收入预算

预算内收入由财政部门根据社会经济增长水平,全年的GDP目标进行编制。

预算外资金收入预算由各部门根据本单位次年的业务工作量、收费项目和标准、实际增减因素进行测算。

经营收入根据年底确定的次年经营指标进行测算。

其他类型的资金(如罚没收入、捐赠收入、往来收入等)按历年经验数据进行测算。

2、支出预算

人员经费,按编制内实有在职人数和国家确定的工资、省市出台的津贴、补贴标准和奖金数额测算。

公务费用,根据单位维持正常运转所必须的费用按实测算。

业务费、设备购置费,根据单位业务特点,按年初计划的业务项目测算编制。

会议费,按单位会议计划,根据会议次数、规模、人数、天数测算。

修缮费和基建费用,按有关部门批准的计划,根据项目进度进行测算,对年初未列入的作为备选的项目,根据年中实际执行情况分轻重缓急研究处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预算编制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是是按照《预算法》进行的。

1、坚持量入为出和"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根据收入和财力的可能安排预算,做到量力而行,收支平衡。

2、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切实做到收支计划积极稳妥,杜绝瞒报、虚报的现象。

3、坚持综合预算的原则。实施预算内外资金统筹安排。

4、坚持部门预算的原则。部门预算作为一个单位的总预算,是涵盖单位的所有资金的收支预算,既包括本级预算又包括其下属单位预算,既包括正常经费预算又包括专项经费预算。

5、坚持零基预算的原则。人员经费按标准核定,公用经费按部门分类分档的定额核定,事业发展和建设项目按轻重缓急排序。

6、坚持一般不予调整预算的原则。部门支出预算确定以后,除突发性事件和政策性因素增加的必不可少开支,并经财政审核后报市人大批准调整预算外。收入预算编制的方法和要求是:财政补助收入数根据财政部门核定的定额和补助标准编列;事业收入根据上年完成情况及本年增收因素编列,其中从财政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和部分经核准后上缴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可参照上年上缴数、核拨数和留用数编列。经营收入按本年经营业务计划及产品销售情况编列。

支出预算编制的方法和要求是:事业支出中的人员支出按有关标准和编制人数或在编的实有人数等计算编列,公用支出有定额的按定额计算编列,没有定额的根据实际情况测算编列;经营支出可按定额成本、上年成本和有关增减建议数测算编列。

收支预算编列的程序是:单位提出建议数;财政部门下达预算控制数;事业单位依据预算控制数编报正式预算;财政部门正式批复预算。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国家对财政补助收入和从财政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一般不予调整。

单位预算代码是什么

不知道【高级会计师考讯】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是根据各单位职责、工作任务和事业发展计划,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反映单位资金收支、业务活动和事业发展的规模和方向,是部门预算编制的基础,也是单位财务工作的基本依据。

单位预算包括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单位的各项收入和支出应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管理,统筹安排使用。

行政单位收入预算包括:财政预算拨款收入、预算外资金收入、其他收入。行政单位支出预算分为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基本支出预算是行政单位为保障其机构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编制的年度基本支出计划,其内容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等。基本支出预算的编制应遵循综合预算、优先保障、定员定额管理的原则。项目支出预算是为完成其特定的行政工作任务,在基本支出预算之外编制的年度项目支出计划。项目按照支出性质分为基本建设类项目、行政事业类项目和其他类项目。项目支出预算编制应遵循综合预算、科学论证、合理排序、追踪问效的原则。

事业单位收入预算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事业单位支出预算包括: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自筹基本建设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其中,事业支出预算分为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基本支出预算是事业单位为保障其机构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编制的年度基本支出计划,内容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等。项目支出预算是为完成其特定的事业发展目标,在基本支出预算之外编制的年度项目支出计划。项目按照支出性质分为基本建设类项目、行政事业类项目和其他类项目。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的编制原则与行政单位相同。

8.8.2 单位预算编制方法

1.单位预算编制的一般方法

(1)基数法。基数法,又称基数增长法,是指以单位基期收支执行数作为参照依据,然后考虑可能影响预算年度收支的各种因素,在基期财务收支基础上编制单位预算的一种方法。前面所谓可能影响预算年度收支的各种因素主要包括:政策变化、社会物价水平变动、工资标准和单位人员增减变动、各项开支标准和机构变化等。

采用基数法编制单位预算,相对而言比较简单、易于操作,但因有既成事实的特点,这种方法局限性大,不宜单独采用,可辅之以其他方法。

(2)零基预算法。零基预算法,是指在编制单位预算时,不考虑基期情况或将基期设定为零,一切从零开始,编制预算的一种方法。零基预算法是对所有支出项目逐一进行审核和评估,较好地克服了基数法的不足,使单位收支指标更加切合实际情况。

零基预算基本要素包括:决策单位、一揽子决策和排序。决策单位是零基预算的基本单位,也是基本预算单位。在采用零基预算法编制预算时,可以将一个项目作为一个决策单位,也可以将一个部门中的一个机构作为决策单位。一揽子决策,是指决策单位的管理层对所负责的业务活动进行研究和分析,形成提供不同水平的服务所需要的不同经费支出的系列备选方案。排序,是指决策单位根据其职责,按备选方案对本单位影响大小的顺序进行排列,以解决在一个预算年度应该支出的金额以及支出用于何处等问题。

零基预算法的编制程序:

①确定决策单位。

②制定一揽子决策方案。包括:提出决策单位可采用的方案;预测不同方案所需要的资金量;对每个方案的服务水平进行分析。

③确定要选择的方案和支出预算数。

基数法和零基预算法不是完全对立的。在实践中,两者可以交替使用,互相参照。一般来说,零基预算法更适合编制项目支出预算。

(3)绩效预算法。绩效预算法,又称业绩预算法,是指以结果为导向编制预算的一种方法。绩效预算将企业组织的科学管理方法运用到单位预算的编制、执行和审核之中,以加强经济活动的控制和业绩评价。绩效预算基本要素包括:公共事务项目和活动类别;绩效度量;绩效报告。绩效预算法的特点:一是重视对预算支出效益的评价,预算可明确反映出所产生的预计效益;二是按职能、用途和最终产品进行分类,并根据最终产品的单位成本和以前计划的执行情况来评价支出是否符合经济原则。由于绩效预算法把资源分配的增加与绩效的提高紧密地结合起来,所以更加注重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等,有利于促进节约预算资源和提高政府效率。但采用绩效预算法编制预算,需要建立和完善单位成本核算、绩效评价体系等相关配套制度。

2.单位预算编制的技术方法

(1)定额测算法。定额测算法,是指根据预先核定的定额和相关的基本数字来测算预算收支指标的一种方法。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支出预算实行定员定额管理。定员和定额是测算和编制行政事业单位基本支出预算的重要依据。定员,是指国家机构编制主管部门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性质、职能、业务范围和工作任务所下达的人员配置标准。定额,是指财政部门根据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正常运转和日常工作任务的合理需要,结合财力的可能,对基本支出的各项内容所规定的指标额度。

在预算实务中,按照行政单位承担的职能和事业单位所在行业及业务特点,将行政事业单位分为若干类型。在核准同类单位工作量、占用的资源和相关历史数据资料的基础上,以人或实物为测算对象,确定各类单位各定额项目的单位基准定额。在确定同类单位单项基准定额的基础上,确定同类单位的分档定额标准,最后确定各单位所应执行的各个单项定额标准。各个单项定额标准的总和构成单位基本支出的综合定额。

(2)标准测算法。标准测算法,是指按照制度规定的收支标准和相关的基本数字测算预算收支指标的一种方法。它适用于国家明确规定收支标准的一些项目预算收支指标的测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