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袁隆平最后的时光:病危之际,还关心稻子长势

作者:人民日报
袁隆平最后的时光:病危之际,还关心稻子长势

信息图

5月22日,湖南省长沙市,大雨飘扬,悲伤的情绪弥漫在城市的天空中。

尽管医院尽了最大的努力,但家人还是无法看到奇迹,尽管在他的床边唱着"红梅花"等歌曲,希望他能够睁开眼睛。

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大约16点钟,灵车缓缓驶出医院,路边聚集,听到消息,赶走市民。司机停下汽车警笛,人们把鲜花放在胸前,伤心地大喊:"袁爷爷,一路好,一路好!"

当我处于危急状态时,我每天都想着大米,并询问天气情况。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在病房的橙色灯光下,闭上眼睛,袁老的生活平静而平静,三个儿子给老人铺上了红丝地毯。14点钟,在家人的陪同下,袁老的妻子邓走进病房,坐在椅子上,静静地陪着袁老的尸体,面无表情。

"老人没有留言,但他还是能说话的,记得杂交水稻的生意,希望弟子们能把杂交水稻事业发展起来,杂交水稻推广好。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病房,袁老的儿媳甘女士哽咽着告诉记者。

3月,91岁的袁老在海南三亚基地意外摔倒,被送往当地医院,4月初转回长沙接受治疗。

入院之初,袁老每天都会问医护人员:"外面是晴天还是下雨?"今天有多少度?"

有一次,护士说28摄氏度。他急忙道:"这对杂交水稻成熟的第三季有影响!"

回想起那一幕,一位医务人员忍不住哭了起来:"他病得很重,他总是在乎他的大米长得有多好。"

在他去世前两个月,他还在杂交水稻基地工作。

袁老将于2020年12月年满90岁,尽管他的家人和同事担心他的健康状况,但他将像往常一样继续在海南三亚的南苑基地进行科学研究。

刚到三亚,袁老主持了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公斤目标项目启动会。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生理生态部主任李建武拍摄的视频中,袁老说:"我们在这次会议上把任务付诸实践。"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是",掌声响起。

袁老每年在三亚南苑基地工作三四个月,当他身体健康时,他几乎每天都在田间,看看每亩的穗数,粒度大小,是否有空壳。

这次来三亚,由于腿脚不便,袁老不能经常下田,他在住所里拿起显微镜,仔细观察第三代杂交水稻种子,做详细的记录。有一次,他担心某项科研活动组织不善,没有时间通知秘书,他独自打电话给司机,匆匆赶过去,焦虑的秘书和家人直起脚步。

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说,每天吃饭、散步、睡觉,元老都在思考第三代杂交米饭的事情。

"小子,加油!"

袁老称自己为"90后",虽然他指的是90多岁,但他确实和年轻人一起玩。

在三亚,袁老和其他研究人员住在一栋楼里,生活节俭。工作之余,他会自己去超市。从超市回来,袁老经常为年轻人买短袖衬衫、鞋子等物品。

去年11月,在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青竹村测得了第三代杂交水稻。好消息传到长沙,袁老兴奋地用英语说:"我觉得很兴奋,比兴奋多了。"

很快,这个消息就登上了热门榜单。人们说,袁隆平自带流量,才是真正的"网红"。

4月,与袁征共事13年的李建武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两人多年来拍照的短视频,点赞超过40万。李建武写道:"杂交稻路跟袁隆平院士,少年,加油!"

5月22日,当我们听到袁老去世的消息时,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多位同事正在长沙县某科研基地播种。前一天,他们刚刚根据袁老的生产目标,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李建武告诉记者,袁老是众多年轻人的"伯乐",年轻一代的科研人员将传递他的精神,在杂交水稻业务上不断攀升高峰。

(来源:新华社)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