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党的女儿》陶万荣:徐向前称她假小子,毛主席叫她黄毛丫头

作者:创史人

1954年5月,朱德、康克清经过沈阳,特意下车看到一个"黄发姑娘"和她的家人,一起吃饭,散步,聊聊昨天的过去,两家还一起挖野菜,挖了个大袋子。

1958年8月,毛主席经过沈阳,曾为沈阳军区准备午餐,但董事长不吃东西,他提议见面多年未见的"黄发姑娘",去吃她煮熟的米饭。"黄发姑娘"来了,当了一名厨师,为董事长做了一些他喜欢的菜。

董事长吃了"黄发姑娘"做的美味佳肴,不禁想起了长征的艰辛。"黄发少女"更是兴奋,那一路走过风雨的历程,一幕呈现在她面前。

余主席的《黄发女郎》是桃婉蓉(又名苏枫),芒果TV热播纪录片《党的女儿》第39集的男主角。"黄发女孩"这个名字是当时的主席给她起的。

《党的女儿》陶万荣:徐向前称她假小子,毛主席叫她黄毛丫头

在湖北市黄麻起义的将军县,有一个地方叫马江,她是黄麻起义的源头,又被誉为"全国首乡将军"。在革命战争期间,仅1955年,就有20,000多名杰出儿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5,900名烈士在册,26名开国将军被授予头衔。

1916年5月,陶万荣出生于马公生寨,著名将军王树生、海军上将王洪坤、陈雷道、李成方中将、王必成等都是她的故乡。大比山贫苦农民,有食物是一种奢侈,为了生活,小万荣玩小成了别人孩子的扶持。

1926年,王树生在马港成立了农民协会,他的父亲、兄弟姐妹都加入了农民协会,投进了革命,他的姑姑在黄麻起义中被敌人斩首,这一切都印在陶婉容的脑海里。

1929年,这位13岁孩子的寄养照顾者大胆地解开了他的脚,走进了革命队伍,成为儿童团的负责人。1930年,陶万荣加入红四党,学习成为报职员,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党的女儿》陶万荣:徐向前称她假小子,毛主席叫她黄毛丫头

1932年,第四次反围攻失败,红四军从乙余余撤军,陶万荣跟随部队向西四川、陕西,离开家乡。父亲、哥哥、姐姐都死了,陶万荣明白,他必须继续革命,才能取胜,这样亲才不会白白死去。

涉水汉水,越坝山,一名16岁的黄发姑娘跟随红四军从东到陕南,四川北,在革命的熔炉里锤炼成钢。1933年2月,以通江、南江、巴中为中心的四川山苏区成立,越来越多的血淋淋的年轻人进入革命阵营。

陶婉蓉好听的歌声,不怕苦涩的能量,似乎在说宣传,带领一大批职业女性积极参军。1934年3月,我党第一支女武装力量——红四军妇女独立营在通江县成立。

这是一支上百人的正规红军,色泽明的少女军,17岁的陶婉蓉被任命为女子独立营长,31岁的曾光兰被任命为政委委员。陶万荣没有接受实力的损失,将独立营做出生机,当独立营军事教官秦启伟对这个"小营指挥员"非常认可。

《党的女儿》陶万荣:徐向前称她假小子,毛主席叫她黄毛丫头

在战场上,陶婉蓉更是光鲜亮丽,跨快马,腰脱双枪,带领独立营防机关,清除土匪,运弹伤员,与主力作战,徐前方指挥官称赞她是"假小子",士兵和当地民众都称她为"红军穆贵英""双枪女将"。

成立仅一个多月前,直接与敌作战,使妇女独立营,迎来了大发展。

1933年5月,陶万荣和曾广兰带领妇女独立操作谷物,穿过同江北部的鹰龙山,突然发现敌人在黑压下山,正在爬山。要好!这是川田的整个军团,虽然从前线被击败,但与妇女独立阵营相比,这个数字仍然令人生畏。

当时,妇女独立营手里拿着大刀和长矛,能开火的枪也很少。陶万荣一看形势,这么多敌人,躲藏就是躲起来,窄路遇见勇者取胜,给寡头靠智慧群众。陶婉容,曾广兰一共,决定趁着敌人还没发现,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

《党的女儿》陶万荣:徐向前称她假小子,毛主席叫她黄毛丫头

田松玄的士兵都是英勇游的士兵,也是战败师,以为是逃离了困境,然后安息在山中,浓烟施压休克。陶婉容答应了这个机会,曾光兰率领全体女兵悄悄地摸了摸敌方。陶万荣一枪一响,四面敌正从天而降的红军,"别杀枪!"地震的声音。

逃跑的敌人突然盘旋,乖乖地蹲在地上,举手投降。这样,只有三两百个女子独立营消灭了四川军的一个团,由总部首长颁奖,女军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壮大,广园、长岐等县的女子独立营也相继成立。

1934年11月,不断壮大的红四军妇女独立营扩大为妇女独立团,1935年,妇女独立团更名为妇女独立联盟,随后成立了第二团,该团已成为一支2000多人的部队。1935年2月,两个团编入妇女独立师,师长张琴秋、政委委员曾广兰率领数千名女兵长征。

1934年春,"第一营长"陶万荣被调到四川省妇女厅和陕西省委书记。1935年3月,19岁的红军开始了长征。6月14日晚,红军第1军第2师、红军第4军第25师在四川贡达威胜利师举行隆重胜利仪式。

《党的女儿》陶万荣:徐向前称她假小子,毛主席叫她黄毛丫头

晚会上,一首女兵的歌声《红军师歌》清脆明亮,带动了整个现场的气氛,也让舞台的头像和观众中的同志们陷入了迷恋。最后,毛主席走到后台向演员致敬,亲切地握着她的手说:"小同志,你唱得真好!"

徐前赶紧介绍道:"这个黄发姑娘是我军的四个方面的'名人',不仅唱得好,还是女独立营的营长,和士兵一起打仗也是一手好手哇!"

毛主席听了,笑着说:"能打能打的黄发姑娘,好!我以后再叫你黄发姑娘!从那时起,陶万荣在集团的头上有了一个新的名字,黄茅,包括毛主席和朱将军。甚至在文章的开头,毛主席看到42岁的陶婉蓉仍然称她为"黄发姑娘"。

会后,党校社社长陶万荣跟在军队左手边,朱、刘伯成两人过草地。在恶劣恶劣的环境中,朱和康可清对20岁的黄毛姑娘非常关心,一场大病差点夺走了她的生命,康大姐为她喂药,让士兵们抱着她,抱着她,带着她走过长征。

《党的女儿》陶万荣:徐向前称她假小子,毛主席叫她黄毛丫头

随后,红军西路军西过黄河,血战河西走廊,这是一段悲惨的旅程。红军独立军团改编的1300多名女先锋也成为作战部队,在古龙土门、永昌、梨园口战役后只剩下300多人。

1937年3月14日,石武师会议后,陶婉容奉命组织妇女工兵营和各军、医院、总供应部全体女同性恋者,重建妇女独立军团,因为伤亡人数众多。作为团长,陶婉蓉率领仅有的300名女军肩负着阻挡身后的马家军的艰巨任务,掩护左右支队突围,争取自己的突围。

士兵们在黑暗中从山背上爬过悬崖,绑上带子滑下来,300多人到黎明时分才集中精力掷出名字,只有100多人。三月的泸莲山到了零下20度的夜,滴入冰中,薄薄的衣服的女孩们又饿又冷,很多人躺下再也没有起床。

五天下来,部队只剩下十几个人了,可怜的他们拥抱在一起,衣服都是冰的。为了生存,他们别无选择,只能点燃火来温暖他们的衣服。马家看着烟雾,蜂拥而至,围住了他们。

《党的女儿》陶万荣:徐向前称她假小子,毛主席叫她黄毛丫头

陶婉蓉立刻让大家烧掉党卡,与敌人展开了一场致命的搏斗,用牙齿咬、踢,这是一场危及生命的战斗,女独立团的战旗,在白雪皑皑的山中,山间回荡着她们悲惨的声音。

十几个人最终落入敌人手中,遭受敌人的残酷折磨和迫害。陶万荣和张钦秋、吴忠良因为他们是红军干部,为敌方的邀请奖励,他们被押送到南京,关在检查医院,直到1937年8月底,中国共产党合作,他们从监狱出来,回到延安。

在延安男校和中央党校学习期间,陶万荣与同学穆子芳相识并坠入爱河。1941年春,康克清结婚,在延安结婚。今年秋天,新婚夫妇和革命伙伴联手前往山东前线。

敌人的路路不容易走,半年多后,他们在八路军三个团的掩护下,大部队突破平汉铁路,当第一个孩子出生时。为了不耽误老公的工作,刚生完孩子的陶婉蓉搬到农家休养,穆子芳随军搬去。陶万荣焦急,只休息了几天就承受了儿子穆君养在群众家的痛苦,转身追赶部队。

《党的女儿》陶万荣:徐向前称她假小子,毛主席叫她黄毛丫头

这对夫妇重聚了,他们一起战斗,希望能在战争中早日取得胜利,以接孩子。1942年秋,15000多名日军对山东八路军及其基地发动了"拉网闭合"扫荡。11月,山东省苏水县等领导机关被日军围困,面对多次敌人,军民团结不断击退敌的十几次进攻,领导机关突出了敌人的围攻圈,粉碎了日军的邪恶梦。

可悲的是,时任山东军区司令部书记处长、作战参谋的穆子芳英勇牺牲,为掩护李瑜书记山东分部。这时陶婉蓉怀着第二个孩子,听说老公去世了,她泪流满面,哭了起来。丈夫只有41岁,说好等抗战胜利一起抱起孩子,但他就这样离开了,长子他连见过,二子的出生就永远没有父亲了。

在痛苦中,陶婉蓉生下了次子穆玉东,为了延续丈夫未竟的事业,她把孩子留给村民,回到了革命岗位上。后来,在组织的照顾下,陶婉蓉嫁给了于图。直到抗战胜利,陶婉容才调到第115师,准备前往东北,将两个孩子带到了她身边,丈夫和她决定抚养烈士的两个儿子。

当时,穆俊4岁,穆玉东3岁,东北那么冷,临走前,于图担心两个孩子没有保暖的棉质衣服。徐世友知道了,马上派人去买了两件小毛皮大衣,送了出来,救了一个家庭的急事。

《党的女儿》陶万荣:徐向前称她假小子,毛主席叫她黄毛丫头

晚年,陶婉容

从此,陶婉蓉和于图在东北扎根,他们和自己的七个孩子仍然在这片黑土地上无私无私地工作。历任辽宁、辽北、辽西省公安局局长,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主任、副院长,大连市检察院副检察长。

1980年,这对复工夫妇仍然简单而敬业,国家为他们配备了汽车,但他们总是步行上下班。陶万荣病重,发高烧,夫妻俩自己去医院。五个儿子,邵小轩骑自行车结婚,孩子结婚后,没有邀请外宾,没收了一份礼物。

她说,1993年,陶婉蓉从重病中获救后,写了一段话,回忆起自己的革命生涯。

"我空手而归,风带着两只袖子离开了世界。回顾几十年的生活,我没有度过我的岁月......没有遗憾,没有遗憾。我能负担得起历史,更值得未来。"

《党的女儿》陶万荣:徐向前称她假小子,毛主席叫她黄毛丫头

1995年12月30日,陶万荣在大连去世。

离开家乡马城几十年后,陶万荣选择葬在马城公墓,回到家乡,回到了大别辛,这片红色的土地孕育了她,并带领她走向革命。

参考文献:《沔蒙王朝史》《辽宁党史网》《纪念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行者——我的母亲苏峰》《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战争史》《潍坊日报》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