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宫崎骏受中国动画影响……日中动漫有多少“不谋而合”

作者:环球网

来源:中国新闻网

新华社北京9月18日电"宫崎骏受中国动画影响......日中动画多少"重合"评论指出,日中动画的发展历程和人们对动画的态度都是巧合,并非偶然,事实上,日中动画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共同和相互借鉴的过程。

全文摘录如下:

近日,一位孙悟空、雪儿、葫芦娃等卡通人物以北京冬奥会宣传片为主角,在热搜上涌来。上海美影厂为冬奥会配上了自己的动画人物,唤起了很多人的童年回忆,也让大众再次关注宣传片中的动画元素。日本是一个动漫大国,日本的许多宣传片也有动画内容,比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日本馆宣传片《日本节》就有动画《凉宫春之蓝调》ED《SOS舞蹈》片段。

动漫是最受关注的大众娱乐产品之一,许多动画图像深受人们的欢迎,有些动画甚至可以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化风格。《酷宫蓝调》第一季在2006年播出后走向全球,2009年《酷宫之春的消失》第二季和2010年院线版《酷宫之春的消失》进一步提升了作品的知名度。作为"光改时代"动画作品的创作,《酷宫系列》的影响不仅限于日本,全世界的动漫迷都深深着迷,这部动画也被称为"千人酷宫"。舞蹈是动画迷们最喜爱的活动,已有上百人在秋叶原集体舞中引起轰动,作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现象,《SOS舞蹈》被收录在日本国家形象宣传片中。

日本是最大的动画出口国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画市场之一,两国动画产业的发展道路大相径庭,但日中动画却有很多巧合。除了在两国的宣传中使用动画元素外,动画创作也有很多相似之处。1946年,熊川马斯托执导了日本战后第一部反战动画《魔笔》,讲述了一个少年获得一支可以画成现实的魔笔,并用魔笔在他饱受战争蹂躏的家乡描绘一座繁华城市的故事。1955年,上海美术工作室制作了木偶动画《神笔》,虽然意在与《魔笔》不同,但也是一部关于年轻人将绘画变成真画的故事,《神笔》也是中国第一部国际获奖的艺术电影。进入网络时代后,日本和中国的动画主题也紧跟时代,"网文本改编"动画兴起,在中国,引领这一趋势的是以网络游戏和异国世界为背景的"专职大师",日本也诞生了同期开通"网文改编"的第一个"剑神域"。

日中动画的发展历程与人们对动画的态度重合并非偶然,事实上,日中之间在动画产业的发展中有许多共同和相互的参照。日本第一部电视动画是1963年播出的《铁臂通木》,这也是中国第一部引进外国电视动画。日本战后动画创业时期就采用从美国引进的在板上绘画的技术,这种制作方法非常昂贵,而且绘画、绘画既费时又费力。当时,日本动画行业受到资金短缺的困扰,为了降低成本和工作时间,手持昆虫确立了"有限动画"的原则,即除了角色之外,场景不动,从而减少了工作量和补给。

"有限动画"虽然解决了日本动画产业的紧迫问题,但画质较差,在20世纪80年代,宫崎骏作为新一代动画师的代表打破了"有限动画"的限制,开始制作更加复杂的动画大片。宫崎骏在职业生涯早期也受到中国动画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80年代是中国动画的第一个辉煌时期,创作了《小玄寻母》、《九色鹿》、《葫芦兄弟》等杰作。此时,中国动画,不仅选择了新颖的素材,丰富的情节,在绘画技巧上也力求创新。《小龙找妈妈》的笔墨风格,《九鹿》用动画再现敦煌壁画,《葫芦娃》是传统的剪纸动画,但动作戏很流畅。这些作品,以大胆的创意和技巧丰富了观众的视觉感受,对宫崎骏的《精工》和《大制作》的创作理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进入21世纪,日中动漫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由于发展路径的不同,两国动漫产业也呈现出很大差异。日本动画采用高质量的手绘,虽然在制作中也大量使用3D技术,但大部分作品都是采用"3浮雕2"的方法,最终仍以2D呈现。中国动漫企业从游戏等行业吸纳了一大批3D制作人员,在3D技术实力非常强,而手绘绘画也有短板,因此3D动画在中国动漫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尽管如此,日本和中国的动漫产业合作仍在不断深化,因为两国动漫产业在技术、管理等方面有很多共同点,两国可以在动漫制作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动漫工作室、京都动画等以高质量工作著称的公司将部分制作外包给中国公司,一些中国动画公司也有能力承接"全套包罗万象"的项目。

产业交流的深化,导致日中动漫产业发展模式趋同,日中动画中也开始出现许多"常见病"。日本和中国动画行业最大的短板在剧情上,动画导演大多是天生的艺术家,色彩、镜头使用等都颇有造诣,但很多人"不会讲故事",导致这两个国家的大量图片(特效),剧情存在严重问题。例如,中国的《灵笼》因为剧情节奏不合理,人物对话设计失败而饱受批评,日本的《熊女》《铁城的卡瓦内里》《全恶玉》等播出,备受好评的作品也因为后期剧情突然"冲走"和烂尾巴。

在日中动画作品中,"轻(小说)变""人(画)变"动画与游戏等娱乐产品相关的动画策划比例越来越大,原版动画作品越来越少。原创能力是动漫产业的生机勃勃,但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原创风险越来越大。日本依然坚持原创动画公司,只有骨、制作IG等少数几家公司能够保持稳定运营,已经制作了《天使的心跳》《白盒》等P.A.的杰作作品,因为一系列原创策划失败而陷入困境。动画公司越来越倾向于做出赚得盆满钵满的改编作品,这加速了原创能力的下降,并形成了恶性循环。

正因为如此,虽然日中动画市场和产业越来越繁荣,但"新世纪福音战士"《星牛仔》《魔女圆》作为开创性强、极具影响力的原创动画却越来越少。缺乏原创能力,动漫企业将成为管理和版权方的"工薪者",动漫产业也将成为游戏等娱乐业的附庸。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日中两国的动漫企业应该不再满足于片刻的舒心,而是需要齐心协力,培养更多的创意人才,打造更健康的产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