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云南点苍杜鹃斗雪开

作者:昆明信息港
云南点苍杜鹃斗雪开
云南点苍杜鹃斗雪开
云南点苍杜鹃斗雪开
云南点苍杜鹃斗雪开

5月下旬,沧山毘局点峰海拔4000多米的马潭地区东坡,终于传来了黄色杜鹃花盛开的消息,这是山上最后一次开出一套杜鹃花。

点苍山杜鹃花植物丰富、神奇,早在19世纪就引起了外国学者的注意,在英国、美国等国著名的植物园都种植了杜鹃花。罗兰·凯斯特(Roland Kester)教授曾说过,英国至少有一百万人知道中国的达利苍山,因为他们都种着美丽的杜鹃花。

历次考察结果证实,苍山杜鹃花多达44种,其中沧山世界公认的杜鹃花图案标本有20种,苍山有7种。蓝果杜鹃花、重磅杜鹃花、血状杜鹃花、山间独具特色的杜鹃花,蓝果杜鹃花、假乳黄色杜鹃花、血样杜鹃花、和蔼可亲杜鹃花、硫磺杜鹃花已被列入珍稀濒危植物名录。

杜鹃花植物独立分化,自然杂交,密集分布于此。从山脚到海拔4000多米的白雪皑皑的地形,它成群结队地堆叠着。植物高度超过15米,形状为大树(如棕背杜鹃花,马拉杜鹃花)。矮人只有10厘米(例如米吉多),并且是柔软的,形成地毯状的景观。世界上最大的杜鹃花品种,"尖尖杜鹃花",也生长在山上。最稀有的是杜鹃花丛,毗邻海拔超过4,100米。因此,大理角苍山被誉为"世界杜鹃花之乡"。

山上有3个著名的杜鹃花观景区——西洲花店大坝、苍山西坡花园和苍山洗马池。

洗马塘

点苍山毘局峰海拔4000多米的东坡冲刷着马潭地区,每年夏天都会变成一片奇异的花朵。在仙境的迷雾中,游客仿佛置身于"天堂花园"之中。明代诗人童玄的《点苍山之歌》曾称赞"奇华草四闲,这一幕仿佛非人类"。

走苍山洗马潭大索道到苍山山顶,随着节日的升高,我们面前的植被也在不断变化。当缆车到达海拔约3,500米的山坡时,您会惊讶地发现森林已经戛然而止。在森林线上方,深绿色的杜鹃花丛遍布群山。

大家都说今年的杜鹃花比往年好多了。根据最近几天的计算,杜鹃花大约半个月大,也就是说,它们可以开花到6月中旬。那些想享受鲜花的人必须快点。

策略:从天龙八影视城经仓山索道,直达苍山马潭景区,沿步行道看杜鹃花、鲜花返回大理古城吃饭、住宿。

西坡花园

每年3月至4月,北方还在寒风中,大炮西坡的杜鹃花盛开。这里有百余年的马拉杜鹃花,高约6米,开得特别红,红如沙,紫色热气腾腾,景色绚丽,风光涣溢。

沧县庐江镇的"苍山西坡大花园"占地约172.5平方公里。苍山有杜鹃花44种,这里占29种,按颜色主要有7大类——黄色、浅蓝色、紫色、紫色、紫红色、紫红色、鲜红色、淡红色(包括桃红色、玫瑰红色)、白色、具有浓郁、大气、红色的马花最为著名。

野营帐篷下设置在花树下,色彩缤纷,使红花、黄草,还增添了天蓝色、草绿色、橙色等颜色。在马花林中,在金色的草地上,在五颜六色的帐篷旁边,三两个游客,摆姿势拍照各种形状,没有任何兴趣。

策略:后车到下一道,沿大宝高速公路前行约30分钟到县城;沿平店高速公路至鹭江镇,约18公里;沿盘山公路到金当河电站前池,约7公里。

徒步里程:约3公里(原金当河电站水池至官方大楼平游客接待中心),也可骑马。

住宿:可入住平游客接待中心官房,有村、一般房间、商店、帐篷等。

华电大坝

每年四月,都是花店坝高山杜鹃花盛开的最美时期。华电大坝位于大理西北70英里处,白色语言被称为"活蛾",即"花坝"。它位于西背的永峰和犬儒峰,是在4世纪"大理冰河时代"受冰川作用积累在断裂带的高山峡谷盆地。

华电大坝海拔2900米,南北向,长约7公里,宽1~2公里,面积约12平方公里。这里,水源充沛,土壤湿润,土壤肥沃,是山地草甸,种满了色彩鲜艳的矮草(如龙胆、春花等高山植物)。

西峰屹立不倒,像苍山一样,山峰之间有一条小溪。山上种满了杜鹃花树和野生竹林,以"烈日森林"和"优雅壮丽"的黄色杜鹃花而闻名。冬天,这里山上白银皑皑,大坝上下满了雪,是享受白雪的好地方。

早在明代嘉靖时代,李元阳就在《花店》中对华电大坝的历史和景观进行了阐述。他写道:"根据野生历史,这里有四个村庄,黄熊巢,狼香,冷杉树,奶牛,当世界是最高的生活。在晋朝为太平地,当时没人居住。"所谓野史不知道是什么书,但从他的记录可以看出,在晋朝之前,花店坝是世界隐士的源头。

策略文章: 从西州进入华电大坝尚无通路,只有两条步行路线。华店坝农场是山上唯一的住宿,住宿简单完整,有炖鸡、火腿、各种野菜。

更多新闻

白杜鹃花好吃

当地的白族人早就知道杜鹃花的毒性,并称它们为"毒花"。他们认为杜鹃花的颜色越深,毒性越大。因此,生长在海拔1800至3600米的白色,大而肉质的白色杜鹃花和粗柄杜鹃花是最受欢迎的食用花卉。

数百年来,白人一直在吃杜鹃花。将采摘的花瓣用开水趁热煮5~6分钟,然后放入冷水中浸泡1~2天。然后用辣酱炒,或用绿豆饭炒,煮汤,成为美味的山地美食。(春城晚报记者秦梦麟、记者罗成,摄影报道)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