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伏羲智库李晓东:数据与应用解耦将成大趋势

作者:经济观察报
伏羲智库李晓东:数据与应用解耦将成大趋势

经济观察网记者 陈白 11月10日,在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数字经济论坛上,伏羲智库创始人、主任,清华大学互联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李晓东称,数据与应用解耦将成为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这是适应互联网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

李晓东指出,将促进数据要素流动和价值释放,降低数字平台的合规压力,也将为数据利用商业模式的创新带来更大的空间,最终促进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伏羲智库正在联合头部行业机构构建发展合作网络,期待与各方加入一起努力,共同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以下为李晓东演讲全文:

作为数字经济新型智库,伏羲智库坚信数字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驱动数字经济新发展”,有三点思考与大家分享交流。

第一,数字经济是经济未来发展必然趋势。

当前,工业革命进入到以互联网为载体多种信息技术融合迭代发展的“工业革命4.0”的时代,数字经济时代到来。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和铁路为代表,让规模化生产和快速运输成为可能;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和生产线为代表,让异地生产和超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第三次工业革命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让异地设计和精细生产成为可能。2016年,二十国集团峰会发布《G20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和世界经济论坛在美国硅谷成立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心,标志着以价值互联网支撑知识交换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驱动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数字经济是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之后的新经济形态。农业经济时代,社会生产基本上以家庭为基本单元,以土地和劳动力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主要发展种植业、畜牧业等第一产业;工业经济时代,出现了企业法人这种中心化组织形式参与社会生产,资本和技术与劳动力相结合,实现了大规模工业生产,但是减量制造的生产模式产生了大量的污染和浪费;而数字经济时代,数据与其他各类生产要素结合,将产生以数字平台连接为基础的非中心化自组织形态(DAO),实现基于大数据和特定算法的按需供给和基于3D打印的增量制造,形成以全域经营为典型特征的数字化经营模式,进而不断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和新商业文明的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人类历史上,数据一直就有,只是计算机和互联网推动了数据的数字化,数字经济也并不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对立,也不是区别于实体经济的所谓虚拟经济,而是经济发展必然到来的新阶段,所有的行业领域都会涉及到数字化转型。

第二,数字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特征新趋势。

一是数据从“为我所有”到“为我所用”。数据要素对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性得到广泛认可,但是普遍存在的“数据要为我所有”理念和“数据中台”的模式,制约了数据要素价值释放。6月份,中央深改委通过《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明确了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等分置的产权运行机制,“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数据发展和治理理念有望形成,从“数据中台”到“数据中枢”的应用模式有望建立。

二是产业从“粗放性生长”到“可持续发展”。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出现了一些诸如数据滥采、算法滥用、“二选一”等问题和挑战。随着数字经济治理逐步成为各界共识,《“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专门提出要“健全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数字经济发展必将从粗放性生长走向可持续发展。

三是模式从“流量为王”到“全域融合”。互联网发展进入新阶段,数字化经营面临数字技术快速演进、流量红利消退、流量成本激增等压力,“流量为王”的商业模式也逐渐发生变革,产生以消费者为中心,线上线下融合、公域私域融合的“一中心,两融合”经营模式,将带来高效的供需匹配和开放的生态连接形式,而其高度精准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特征最终将提升社会生产效率和人们的生活幸福感。

第三,以新方向、新技术、新模式实现数字经济新发展。

在战略方向层面,数据与应用解耦将成为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这是适应互联网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将促进数据要素流动和价值释放,降低数字平台的合规压力,也将为数据利用商业模式的创新带来更大的空间,最终促进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在基础技术层面,数据互操作技术创新成为数据和应用解耦相分离的基础。数据互操作的核心是通过构建统一标准的标识管理和确权体系、统一标准的身份认证和授权管理体系,以及统一规范的安全合规和算法管理体系,最终实现数据的跨域互联和共享交换,真正支持数据与应用解耦后的价值倍增。

在商业模式层面,数字经济发展模式将更加强调开放生态。一方面,开放是互联网和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确保开放生态构建有利于实体经济沉淀数据资产进而实现数据驱动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数据和应用解耦后,会增强数据的可转移性和生态的良性竞争合作,创新更多的新商业模式,也释放更多的创新空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