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硬盘的主要参数-老资料,现在的这种资料,已经买不到了。
知识点
1.硬盘的容量
由于GMR磁头的广泛应用,为进一步提升单碟容量提供了广阔的技术空间,因此这也就意味着单位成本的下降以及内部传输率的提高。容量高达200GB的硬盘也已面市。OAW(光学辅助温式技术)是未来磁头技术的发展方向,未来的硬盘可以在1英寸面积内写入105000以上的磁道,单碟容量有望突破36GB。
2.硬盘的接口技术
目前,在个人计算机上的硬盘主要分为IDE、SATA和SCSI两种接口。SCSI接口硬盘本来是应用在小型机设备上的,它具有比IDE接口硬盘更快的速度,但是造价也相对高些。
3.缓存
硬盘的缓存和主板的缓存一样,都是暂时保存数据的。当计算机工作时,硬盘上的相关数据都将读到内存中去,但硬盘的读取速度比内存的读取速度要慢得多,这样容易造成性能瓶颈,所以在两者之间加入缓存。硬盘在读取过程中,将磁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后,通过缓存的一次次填充与清空,再填充与再清空才发送信号出去。暂时存储数据可以缓解两者之间速度的差异。现在许多硬盘都纷纷采用更大的缓存,能够减少重复读取时所花费的时间,大大
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工作效率。目前硬盘缓存有2MB,4MB及8MB几种,大多以2MB和4MB为主流,目前一些生产厂商纷纷推出了8MB缓存的产品。
4.转速
提高主轴马达转速也是提高硬盘速度的一种手段,目前流行的硬盘一般采取5400转/分或7200转/分的转速。更快的转速可以使磁头转动盘片一周的时间缩短,使平均等待时间减少及平均寻道时间缩短,以便更快地找到所需要的数据,从而使读写速度加快。目前,3.5英寸SATA硬盘一般都在7200转/分。但太快的转速同时也会产生更大的噪音以及散热和稳定性等问题。
5.平均寻道时间
平均寻道时间是指磁头移到数据所在磁道平均需要的时间,单位是ms(毫秒)。平均寻道时间是硬盘机械能力的表现,这个数字越低表示硬盘性能越好。如今的硬盘基本上都具有10ms以下的平均寻道时间,有许多硬盘甚至达到了6ms。
6.平均访问时间
磁头从起始位置到达目标磁道位置,并从目标磁道上找到要读写的数据扇区所需的时间称为“平均访问时间”。它体现了硬盘的读写速度,是平均寻道时间和平均等待时间的总和。
7.平均潜伏时间
平均潜伏时间是指从磁头已处于要访问的磁道开始,到被访问扇区转至磁头下方止所需要的时间。
8.传输速率
传输速率说明了硬盘读写数据的速度,单位为MB/s,它包括了内部数据传输速率(InternalTransfer Rate)和外部数据传输速率(External Transfer Rate)。内部传输速率是指硬盘将数据记录在自身盘片上的速度,而外部数据传输速率是指计算机通过接口将数据交给硬盘的速度。从实际应用方面分析,硬盘的外部数据传输速率比其内部传输速率要高得多,在它们之间有一块缓冲区可以缓解二者的速率差距。
9.噪声
硬盘的容量大,马达转速高,由此可能会产生噪声的问题。如今的硬盘在减少噪声问题上都有所改进。
10.发热问题
硬盘发热量的多少,对硬盘的使用寿命有一定的影响。一般电子元件在达到额定温度后就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出现不稳定的情况。
11.安全保护
记录数据如果不稳定,即使容量再大、速度再快对于你来说也没有什么用。安全保护是指新的硬盘保护技术的应用,使得用户硬盘的数据更加安全。在S.M.A.R.T(自我监测、分析和报告技术)的基础上,各硬盘厂商均针对自身的产品开发出一系列的数据保护技术和防震技术,包括IBM公司的DFT(Drive Fitness Test,驱动器健康检测)、Quantum(昆腾)公司的 DPS(Data Protection System,数据保护系统)与SPS(Shock Protection System,震动保护系统)、Maxtor(迈拓)公司的Max Safe与Shock Block和Seagate(希捷)公司的Sea Shield等。
(1)S.M.A.R.T技术
S.M.A.R.T(Self Monitoring Analysis and Reporting Technology)的含义是硬盘的启我监测分析和报告技术,也就是应许多专业用户需要,提前对故障进行预测的功能。S.M.A.R.T.监测磁头、磁盘、马达及电路等部件,然后根据得到的关于各部件运行情况与历史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根据需要会自动向用户发出警告。这项技术主要是针对那些对硬盘数据可靠性要求比较高的用户提出的。但是,由于智能化技术的障碍,还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设想。
不过,比起不具备这项技术的硬盘来说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
(2)RAID技术
RAID技术就是独立磁盘冗余阵列技术。过去这项技术主要是应用于高端服务器上的,现在却可以由几个价格低廉的普通硬盘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