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朱瞻圻:《尚食》中游一帆原型,最终命运是成为父王朱高煦的弃子

作者:楼哥看历史

前言:《尚食》是今年上映的一部古装宫廷美食剧,至于这部剧是不是古偶剧,笔者不予置评。但是剧中虚构了一个化名游一帆,实际却是汉王朱高煦次子的人物:朱瞻礼。这个就有些搞笑了。

朱元璋为第四子朱棣一脉的子孙制定了二十个字的世辈:“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汉王朱高煦是朱棣次子,高字辈。他的儿子作为的朱棣的孙子,自然是瞻字辈没错。但是明代皇室除了字辈以外,名字中的最后一个字要遵循“火土金水木”这样五行相生的规律。换句话说,所有瞻字辈的朱家子孙,名字中的最后一个字都要带土。这个朱瞻礼的礼字,和土属性有任何关系吗?

但是你要说编剧没读过历史呢,他看上去又读过。因为发生在朱瞻礼身上的故事,确实在历史上有一个对应的原型可以参考,他就是朱高煦的次子朱瞻圻。

朱瞻圻:《尚食》中游一帆原型,最终命运是成为父王朱高煦的弃子

朱瞻礼剧照

朱瞻圻:一个弃子的悲惨命运

  • 究竟是嫡子还是庶子?

据某百科资料显示,朱瞻圻生于公元1404年,即永乐二年,是汉王朱高煦嫡次子。这条信息,怎么看都有问题。

无论是《明史》还是《明太宗实录》,抑或是其他明代史料如《弇山堂别集》、《国朝献征录》、《名山藏》等等,都没有提到朱瞻圻的出生年月,不知某百科是从哪里查的资料。

在电视剧中,游一帆,或者说朱瞻礼,是汉王朱高煦的私生子,换句话说他是一个庶子。那么正史之中的朱瞻圻究竟是嫡子还是庶子呢?

汉王的老爹朱棣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受封燕王,封国北平。和生育能力惊人,拥有24个成年儿子的大明开国太祖朱元璋相比,朱棣在这方面简直弱爆了,总共也只有3个成年儿子。长子朱高炽,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封燕世子。次子即朱高煦,洪武年间封高阳郡王。第三子朱高燧,洪武年间封号不详。

朱瞻圻:《尚食》中游一帆原型,最终命运是成为父王朱高煦的弃子

朱棣一家全家福

在册封燕世子的同时,兵马指挥张麟之女张氏也被封为燕世子妃,这一年朱高炽18岁。按照这个年龄推算,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的时候朱高煦也已经年满18岁,按理朝廷会册封一位高阳王妃,然而史书中却并没有记录。《明太祖实录》最终稿成书于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此时汉王刚刚被贬黜到山东乐安州居住,按理也不至于删除他在洪武年间的记录。

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三月,高阳王朱高煦和大哥燕世子朱高炽,在驸马都尉永春侯王宁和隆平侯张信的陪伴下,从北京来到京师南京。四月初四日,世子朱高炽被册为皇太子,高阳王朱高煦则进封汉王,高阳王妃韦氏进封汉王妃。

朱高煦的长子名叫朱瞻壑,他应该就是汉王妃所生的嫡长子。理由很直接,因为朱瞻壑被封为了汉世子。《皇明祖训》写得明明白白,只有亲王嫡长子才能被封为王世子。换句话说,如果朱瞻圻是嫡次子,那么他的生母必然也是汉王妃韦氏。

朱瞻圻:《尚食》中游一帆原型,最终命运是成为父王朱高煦的弃子

汉王妃剧照

而在史书之中,朱瞻圻的生母死在了生父朱高煦的手上。如果他是嫡子,那么汉王妃之死无论如何不应该史书被遗漏。何况日后汉王因为谋反被泼了无数的脏水,但其中并没有哪一条指控他擅杀王妃。据此我们可以做出一个合理的反推,朱瞻圻并非韦氏之子,而是庶出。这一点《尚食》中将他描写为汉王的私生子,倒也不能说不合理。

先是,瞻圻怨父杀其母,屡发父过恶。成祖曰:“尔父子何忍也!”—《明史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
  • 无奈就藩乐安州

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十一月,朱瞻圻和长兄朱瞻壑一起在南京汉王府举行了冠礼。按理冠礼是古代男子的成年礼,除了代表你已经可以成婚以外,也意味着你必须承担起更多成年人的责任。另外提一句,如今的南京总统府,其前身就是汉王府。

然而明代宗室的冠礼年龄有时候是个谜,因为朱瞻圻的成婚时间是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八月,对象是中兵马指挥王孜之女王氏。也就是说他在永乐九年大概率没有成年,可能是朱瞻壑行冠礼的时候将他顺带捎上了。

朱瞻圻:《尚食》中游一帆原型,最终命运是成为父王朱高煦的弃子

朱棣与徐皇后剧照

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正月,汉王护送仁孝皇后的梓宫,由南京出发前往北京安葬。仁孝皇后即开国第一武臣、中山武宁王徐达长女,跟着朱棣由燕王妃一步步成为皇后。徐皇后在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去世,朱棣一直没有在南京为她寻找墓地,打的就是迁都北京的念头。本次汉王前往北京,随行的除了世子朱瞻壑以外,还有朱瞻圻。

朱高煦出发之后不久,朱棣就于当年二月巡狩北京,父子祖孙在北京的相聚时间有大半年之久。然而对于汉王来说,南京才是根本重地,老是待在北京未免耽误他的夺嫡大计。所以他不顾老爹的苦苦挽留,毅然决然地带着两个儿子于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正月返回南京,此举也在父子之间留下了一道裂痕。

尝侍上(注:即指朱棣)在北京,时其世子瞻壑及次子瞻圻皆在。高煦屡辞还南京,上留之不从。上欲留瞻壑亦不从,上觉其有异志。—《明太宗实录卷一百八十六》

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三月二十六日,朱棣离开南京前往北京巡狩。和以往不同,这次去了北京以后,朱老四就没打算再回南京。所以说在此之前,还得解决一个心腹大患。三月二十日,汉王朱高煦被打发去了山东乐安州。

朱瞻圻:《尚食》中游一帆原型,最终命运是成为父王朱高煦的弃子

汉王剧照

汉王的夺嫡野心早就写在了脑门上,朱棣一直容忍他到今天才去就藩,已经算很对不起皇太子朱高炽以及皇太孙朱瞻基了。好在这次朱老四革去了汉王左右二护卫,又把他安排在城池低矮、无险可守的乐安州,为日后朱瞻基平定汉王之乱埋下了伏笔。

又曰:“今可寘之何地耶?既不肯往青州,决不可复留于京师。虽畿内之地亦不可容。吾今强狥汝意,不去其爵,处之近畿之地。一旦有变,可朝发而夕擒也。”于是有乐安之命。—《明太宗实录卷一百八十六》
  • 新天子朱高炽的手段

汉王到了乐安州以后并不安分,史称他“深怀怨望,异谋益急”。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八月,汉世子朱瞻壑去世。祖父朱棣为他辍视朝三日,赐谥曰懿庄,给了一个此儿循良的评价。懿庄世子去世后,朱瞻圻就成了汉王诸子中的老大,他也被父王委以重用,让他时时前往北京打探消息。

朱瞻圻:《尚食》中游一帆原型,最终命运是成为父王朱高煦的弃子

朱瞻圻剧照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八月初二日,两个神秘人物匆匆进入大内求见监国太子朱高炽。这两个人一个是文渊阁大学士兼翰林院学士杨荣,另一个是御马监少监海寿,他们七月十九日从双笔峰出发,星夜兼程十三天这才赶回北京,给朱高炽带来了一个宛如晴天霹雳般的消息:永乐皇帝已经于七月十八日在榆木川驾崩。

作为一个监国多年,富有政治经验的太子,朱高炽在短暂的悲痛过后,立刻意识到眼前的形势极其棘手。永乐皇帝在北征班师途中晏驾,意味着自己这个皇太子暂时还无法合理合法登基。倘若汉王指责自己“矫诏继位”,甚至将大行皇帝的死因和自己联系起来怎么办?

为了争取主动权,朱高炽接连做了几手布置。其一让皇太孙朱瞻基带着朱棣钦赐的东宫图书,赶往开平接手行营军务。其二让宁阳侯陈懋和阳武侯薛禄率领精锐骑兵兼程赶回北京,手中有兵才能心中不慌。其三让最忠心于自己的妹夫沐昕出掌南京后军都督府事,同时命太监王贵率领下西洋官兵紧急赶赴南京协助守卫。

这几条措施,明眼人都能看出来针对的对象就是汉王朱高煦。而此时身在北京城内的朱瞻圻也没有闲着,朝廷的任何措施都被他打探得清清楚楚,然后暗中派人赶赴山东向朱高煦汇报,甚至于一昼夜之间发出的消息有六七道之多。

朱瞻圻:《尚食》中游一帆原型,最终命运是成为父王朱高煦的弃子

朱高炽剧照

朱瞻圻的所作所为,他的大伯朱高炽看在眼里,却一直隐忍不发,因为他还有更重要的事:即位。八月初十日大行皇帝龙轝抵达大内,更重要的是皇太孙将北征大军主力给带了回来,这就给朱高炽吃了一颗定心丸。

八月十五日,皇太子朱高炽身着孝服到朱棣几筵前祗告完毕后,随即换上衮冕服到紫禁城奉天门即位。直到登基大典顺利举行之后,新天子才于八月二十三日召汉王赴京。对于汉王来说,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自己若是去了北京,自然是龙困浅滩的状态,无异于任人鱼肉。但自己若是不去,根据朱瞻圻传来的情报:“廷议旦夕发兵取乐安”,朝廷大军立刻就会发兵攻打乐安州。

最终朱高煦不得不在九月十二日来到北京参见新天子,但是谁都没有想到他为了保全自己,竟然主动就把儿子朱瞻圻给卖了。朱高炽看到弟弟交上来的朝廷情报,内心很满意,把侄子朱瞻圻叫过来大骂一通,随即将他废为庶人,打发去凤阳守皇陵。

至是,悉上瞻圻前所遣报朝廷事数十纸,有妄言朝廷议发兵攻取乐安城等事。仁宗皇帝召瞻圻示之曰:“汝尚凭虚离间吾兄弟,况他人乎?”高煦言:“我其父也,尚于大行前谮毁我。况陛下乎?其罪当诛。”仁宗曰:“稚子不足诛。”即日命往凤阳守皇陵。—《明宣宗实录卷二十》
朱瞻圻:《尚食》中游一帆原型,最终命运是成为父王朱高煦的弃子

凤阳明皇陵

据《明仁宗实录》的记载,朱瞻圻去凤阳这件事,发生在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二月。这个时间点,笔者以为是有疑问的。永乐二十二年十月,汉王其余诸子分别被封为汉世子和郡王,朱瞻圻之所以没有受封,自然是他已经被贬去了凤阳。当然也不排除仁宗让中都留守司分兵防护朱瞻圻这件事,确实发生在洪熙元年二月,但通过史官一支笔的联系,就不会让人产生仁宗一即位就对弟弟咄咄逼人这样政治不正确的联想。

结语: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八月,汉王还是在乐安州举兵造反。此时仁宗已经驾崩,继位的宣宗朱瞻基御驾亲征,非常轻松地就把二叔给擒回了北京。根据史书的记载,汉王一家被安置于紫禁城西安门内。对于他们这一家子的结局,《明实录》避而不谈,《明史》给出的信息是“高煦及诸子相继皆死”。《国朝献征录》则认为汉王是被宣宗用铜缸活活烤死。

那么问题来了,此时已经在凤阳被关押了两年的朱瞻圻呢?他是被继续留在皇陵,还是也被押去了北京?若是去了北京,自然和父王一起难逃一死。若是还在皇陵,说不定还能逃过一劫。只是被亲生父亲出卖的痛,不知朱瞻圻最终能否释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