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零售是满足顾客需求的业态,这与所有输出产品的行业一致,都在满足客户或用户所需。这是一种常态和常识,事实上也没有错。然而完

作者:灵兽山

零售是满足顾客需求的业态,这与所有输出产品的行业一致,都在满足客户或用户所需。这是一种常态和常识,事实上也没有错。然而完全以用户需求驱动业务,可能会出现两个结果,一是塑造了镜中我,用户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零售店成为了别人想要的样子,最终产品和服务归于同质化。二是由于第一条,为了保证用户需求和市场份额,将资源完全匹配给成熟业务,忽视了创新和满足未来需求,导致自身竞争力减弱或失败。

镜中我效应很容易理解,它的本意是指个体的观念是与他人交往中塑造的,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对自己看法的反映,所有的自我感觉,是他人的思想和态度决定的。因此当一个零售店不断接受顾客反馈:需要某个单品、品牌和类别时,就不自觉地构建了顾客需求,也就是说其商品结构是由顾客的思想和态度主导的。

这个结果无疑是有逻辑推动的,如果一个零售店不能满足顾客需求,店铺就生存不下去。但也因为这样的状态,其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就容易陷入同质化,竞争对手也可能采取同样的动作,形成了大致相同的品类结构和相关服务,以及透明的毛利上限和成本模式。如果同处一个商圈和维度,就提高了竞争难度。

现在理解差异化的重要性不是难事,做好差异化相当于提高毛利率和盈利能力,但差异化不是多元商品简单组合,其仍离不开顾客需求的反馈、并通过构建假设并验证需求,最终使之成为能满足需求的商品和服务。事实是,此需求反馈与镜中我反馈是不同的,要设置一个前提,就是挖掘潜在需求而不是当前需求,从未来目标反推当前行为。因此满足顾客需求,要区分是当前的还是未来可能的。

然而,同质化阶段虽然导致竞争升级,但毕竟已存在一定的顾客群体,而且运营体系中的资源、资金、供应链、流程和团队都是围绕这个群体设计的。社区超市就有固定的居民,销售额和复购率也相对稳定,业务越稳定和管理越好,反而更难为未来需求改变,此时做大的经营变革并不容易。社区超市已经习惯听从顾客意见,追踪竞对动态,资源也会倾向利润更高和功能更好的商品,比如选择供应商提供的商品和费用支持,反而忽视了顾客想要的。

顾客需求形成的市场份额,限制了零售店的资源分配,一般实体店也不具有更多资源。新需求和潜在需求往往市场很小,缺乏增长性和盈利能力,而且这些需求也可能是假象,甚至影响现有业务和服务,这个情况在很多传统业态中出现过,结果就是很多年一成不变或者丧失转型机会。

在零售进化史中,真正颠覆商业模式的情况并不多,一旦出现就是有巨大影响的。沃尔玛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的折扣零售模式,其提供的服务质量和选择范围,颠覆了高端零售的传统标准,本质就是成本结构的颠覆。比如传统百货店商品毛利率是40%,一年周转4次,沃尔玛等折扣零售模式是低毛利高周转,毛利率是20%,一年周转8次,虽然回报率差不多,但却更快占领了市场。

近几年类似的情况是新零售,但新零售没有取得零售折扣模式的成绩。一是因为当年折扣模式,锁定的是蓝领阶层家庭而不是高端零售客群,有时代红利的机遇,解决和满足的是未来需求。而新零售虽然利用了新技术和算法,但本质没有解决好需求的问题,只是改变人的消费习惯和转移消费,都是既有的消费市场。另一个原因是脱离了零售本质,大多数是以互联网思维做零售,又缺乏零售经营能力和长期思维。

颠覆模式的需求满足只有很少数能做到,在当前生态中这类创新和投资也在萎缩。但是同质化更没有前途,适度地将既有资源重新分配,以终为始测试和挖掘顾客潜在需求是必须的。关键点是,挖掘潜在需求的假设验证,并不是折扣零售模式和新零售的颠覆状态,是在既有门店做延续创新,是可以允许一定废弃率的。

市场的大小、增长性和盈利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结果。最好的方法是将这块测试需求的业务独立出来,不见得是展示陈列的独立,而是独立出一块资源予以扶持,这样无论是挖掘需求、选品和供应链,团队以及其他支撑资源,也会自主生成且不占用原有业务系统。超市重塑品类结构和便利店开发鲜食,重塑供应链打造自有品牌,都需要这个基础。#灵兽山商业笔记#

创造+乔布斯传+卓越基因+创新者的窘境+产品三观 单本/套装

零售是满足顾客需求的业态,这与所有输出产品的行业一致,都在满足客户或用户所需。这是一种常态和常识,事实上也没有错。然而完
零售是满足顾客需求的业态,这与所有输出产品的行业一致,都在满足客户或用户所需。这是一种常态和常识,事实上也没有错。然而完
零售是满足顾客需求的业态,这与所有输出产品的行业一致,都在满足客户或用户所需。这是一种常态和常识,事实上也没有错。然而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