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50年,除了毛岸英之外,还有3位特殊的青年赴朝作战,他们是谁

作者:南書房

1950年11月25日上午,位于朝鲜北部大榆洞的志愿军司令部内一片混乱,因为就在刚刚,4架美军战斗机突然出现在志愿军司令部驻地上空,时任志愿军总司令的彭德怀敏锐地意识到,此时的美军很有可能已经发现了我志愿军司令部的位置,所以他当即下令,命司令部所有人员立刻躲进防空洞避险。

而就在司令部的工作人员刚准备撤离之时,近百枚燃烧弹像雨点一般砸落在指挥部的周围,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响彻云霄,整个指挥部顿时陷入一片火海,燃烧弹导致的大火在淹没房屋的同时也淹没了两个年轻的生命,他们就是未能及时撤离的司令部作战参谋高瑞欣,以及时任司令部机要秘书兼俄语翻译的毛岸英。

我作为国家主席,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又派谁的儿子去呢。

以上这是刚刚经历丧子之痛的毛主席对好友周世钊说过的一句话,几十年来,因为这一句话,世人纷纷传颂着毛主席送子赴朝,毛岸英英勇献身的英雄事迹。可大多数人们并不知道的是,除了毛主席外,仍然有三位大人物,在国家危难之际,义无反顾地将亲生骨肉送上战场。

那么,这三位“大人物”究竟是谁?这三个身份特殊的后生,在朝鲜战争中又有着怎样的结局?

1950年,除了毛岸英之外,还有3位特殊的青年赴朝作战,他们是谁

一、好一个“一炮手”

你啊,豪气不减当年,还把大崽送到了朝鲜,这次是父子参战哟。

说话的不是别人,正是时任志愿军总司令的彭德怀,此时他笑容满面,正热情地握着另一个中年男人的双手。

只见中年男人微微一笑,掷地有声地回答道:“保家卫国嘛!”

1950年10月,为了挽救身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朝鲜人民,同时也为了不让朝鲜半岛的战火燃烧到中国的土地之上,毛主席一声令下,数十万志愿军战士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在朝鲜半岛这块陌生的土地上,向傲慢的麦克阿瑟所指挥的联合国军亮出了獠牙!

自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参战之后,朝鲜人民军迅速陷入被动,之前所攻占下来的土地也基本上全部丢失。朝鲜人民军的失败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即:同联合国军在装备上存在绝对的差距。而联合国军这种优越的武器装备,也给我们入朝作战的志愿军战士带来了极大的伤亡。

当时,考虑到我志愿军制空能力差这一现实条件,如何发挥出我军地面作战的优势,就变成了能够左右战局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时任志愿军总司令的彭德怀,在入朝后的第一时间,就立刻叫来了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指挥所主任的匡裕民,向他详细地介绍了当前我军所面临的局势,以及炮兵在作战之时所要完成的任务!

1950年,除了毛岸英之外,还有3位特殊的青年赴朝作战,他们是谁

彭老总为何会对匡裕民如此信任?这一切还要从1931年说起。

那一年,24岁的匡裕民扛着一门迫击炮,随着队伍参加了第二次”反围剿”作战。时年5月,红军欲破广昌城,奈何负责阻击红军的国民党第五师师长胡祖钰,硬是留下了4个团的兵力镇守广昌,面对城墙之上那一挺挺机枪的密集扫射,无数红军战士都倒在了冲锋的路上。眼看部队久攻不下,前线的指挥员心急如焚,操着一口地道的湖南口音破口大骂道:

我们的炮弹呢?为什么我们的炮弹就打不掉这个火力点!

当时,在红军的队伍中,士兵们大多数配备的只是射程近、威力小的迫击炮,而由于缺乏迫击炮方面的专业培训,迫击炮手基本上都是凭借经验来瞄准目标进行炮击的,其精准程度可想而知。

听到指挥员的骂声之后,炮兵连的几个迫击炮手轮番上阵,向国民党的机枪阵地连放了好几发炮,却没有一发能够命中目标。更令人头疼的是,在红军的炮击结束后,国民党机枪的扫射较之之前好似更凶猛了几分,打得红军战士连头都抬不起来。

看着敌人机枪的枪口,肆无忌惮地喷射着火焰,趴在半山腰的匡裕民义愤填膺,挽起袖子,架住炮身,瞄着敌人的阵地,快速地放了一炮,只见这发炮弹不偏不倚地集中了国民党的机枪阵地,战壕里迅速传来了敌人的惨叫。

1950年,除了毛岸英之外,还有3位特殊的青年赴朝作战,他们是谁

“机枪哑了!快!同志们跟我冲过去!”

眼看敌人没了火力优势,指挥员迅速带领着红军战士向着敌人的阵地发起了冲锋,而为了掩护冲锋的队伍,匡裕民与炮兵连的其它战友们一起,又向着敌人的阵地连放了好几发炮弹,炸的敌人丢盔弃甲,当天晚上,红军战士攻破了县城,击毙的敌人有好几百人。

广昌之战,红军总共歼敌一千多人,战士们一边为了胜利而庆祝,一边也不忘为掩护他们冲锋的炮兵连送上称赞,而在炮兵连的内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士兵却成为了众人称赞的主角,他就是被战友们戏称为“炮筒子”的匡裕民。

此后,匡裕民一炮端掉机枪班的事迹传到了彭老总的耳朵里,彭老总特意找到他,风趣地对他说:

你小子的炮可真神,一炮就把老蒋的机枪班端了,小心老蒋找你算账哟!

只见匡裕民摸了摸身旁的迫击炮,自信地说道:“我就怕老蒋不来呢!”

彭老总一听,顿时对这个炮兵心生喜爱,不久便将匡裕民调到了自己麾下,并让其担任特科队队长、炮兵营营长等职。

此后,在红军三次反围剿作战中、在艰苦卓绝的漫漫长征路上,只要红三军团遭遇到敌人的围攻,战士们总能在彭老总的嘴里听到一个人的名字——匡裕民!

就这样,匡裕民跟随着彭德怀南征北战,用他精准的炮弹帮助我军打赢了一场有一场战役,以至于在入朝作战前夕,彭德怀亲自点将,说什么也要让匡裕民担任志愿军炮兵的“一炮手”。

1950年,除了毛岸英之外,还有3位特殊的青年赴朝作战,他们是谁

得知即将入朝作战,已是志愿军炮兵指挥所主任的匡裕民,将自己的大儿子也带到了朝鲜战场,希望他能够在战火的洗礼下,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人。

可是,战场并非儿戏,稍不留神就会灰飞烟灭,故而孙膑将战场总结为“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即便如此,匡裕民的长子却并未退缩,为了国家他宁愿奉献自己的生命;作为父亲的匡裕民也不怕,连主席都把儿子送上了战场,他炮兵司令的儿子当然也应该站在朝鲜的战场上。

只是,令匡裕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儿子牺牲的消息会来得如此之快,如此突然。

1950年11月,为了巩固第一次战役所取得的胜果,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在彭老总的指挥下,向联合国军发动了第二次战役。而在这次大型战役中,匡裕民的长子在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

得知儿子牺牲的噩耗之后,匡裕民沉默了很久,他强忍着悲痛的心情,继续指挥部队作战,待到大军胜利之后,彭老总前来安慰之时,这个身经百战的老将军,才流着泪水向彭德怀说道:

我儿他是为国家而死,而朝鲜人民而死,死得光荣!

送儿子入朝的匡裕民将军,最终只能带着儿子的骨灰返回故土,这实在是令人悲痛也令人敬佩,而相比之下,另一位身份特殊的后生,其结局就要好上不少,他就是开国中将田维杨的儿子——田明升。

1950年,除了毛岸英之外,还有3位特殊的青年赴朝作战,他们是谁

二、军长之子

说起田明升的人生,就不得不去说他的父亲,田维杨。

田维杨出生在思想相对进步的家庭之中,父亲曾是赤卫队的队长,五个兄弟也皆是赤卫队的队员,赤卫队的光环为田家带来了革命者特有的自豪,同时也为田家带来了灭顶之灾。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开始对农民运动展开武力镇压,田维杨的父亲被反动派活活打死,其兄弟也锒铛入狱,只有田维杨侥幸逃过一劫,并在此后加入到了彭德怀所率领的红三军团,成为了一名红军战士。

此后十几年间,田维杨跟随着彭老总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从排长、连长一直升到了41军军长的位置。新中国建立后,田维杨再一次回到老家,可此时的家早已面目全非,就连时常牵挂的老母亲也已经不知在何时与世长辞。好在,田维杨找到了他与前妻所生的儿子田明升。

在父亲的劝导下,田明升自愿加入到了志愿军的队伍之中,而在战场上的他就如同当年的田维杨一样,不畏生死,永远冲锋在前。

在一次战斗中,田明升为了完成作战任务,被敌人的子弹击中大腿,因流血过多晕倒在了前进的道路之上,好在医疗兵对他进行了紧急救治,田明升这才保住了一条性命,而他那被子弹击中的大腿却无论如何都保不住。

1950年,除了毛岸英之外,还有3位特殊的青年赴朝作战,他们是谁

伤愈之后,田明升回到了老家,并且见到了父亲。按理说,田明升身为“高干子弟”,又在战场上负了伤,属于有功之人,只要父亲田维杨稍微运作一下,田明升就可以在部队或者地方上,混到一个既清闲又体面的工作。但身为一名共产党员,田维杨并没有为自己的儿子开这个“后门”,只是让儿子安安心心回到老家务农,而田明升也谨遵父亲的教诲,当了一辈子老实本分的农民,最后,在儿女们的陪伴下安详地走完了一生。

三、战场上重逢的父子

1929年8月14日,四川省梁山县。这天,乌云笼罩在了大地之上,饥渴了多时的大地,终于在此刻迎来了老天爷的馈赠,而就在漆黑如墨、风雨交加的这天夜里,一声铿锵有力的啼哭,从石马村的一户农家里传出。

看着怀着啼哭着的婴儿,初为人父的男人激动地对妻子说道:“看这孩子哭得这么有力气,以后肯定能做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啊,不如就叫他‘颜邦翼’吧。”

妻子点了点头,“嗯”了一声,便解开了衣襟,哺育着她这嗷嗷待哺的孩子。

转眼间,10年的时间过去了,这一年慈祥仁爱的奶奶不幸离开了人世,而这也彻底改变了颜邦翼的生活。

自从2岁那年,父亲外出之后就再也没有和家里取得联系,打那以后,奶奶就成了这个家里唯一的“顶梁柱”,当初奶奶在世的时候,颜邦翼的家境还算不错,最起码吃穿不愁,可自从奶奶去世之后,他们家的日子就一天不如一天。最后,颜邦翼只能跟着二叔颜仲英一起生活。

1945年,在去老家祠堂祭祖的路上,二叔突然告诉颜邦翼说,他的父亲还在世,而且还是共产党!这让思父心切的颜邦翼顿时产生了寻找父亲的冲动。可是,就在他寻找父亲的过程中,颜邦翼反倒是被国民党抓去做了壮丁,成为了国民革命军25师的一名士兵。

好在,在当时服役的部队中,颜邦翼的上司是我党的一位潜伏人员,在他的特殊照顾之下,颜邦翼不仅当上了班长,而且还随着部队在灌县石羊场发动了起义。

1950年,除了毛岸英之外,还有3位特殊的青年赴朝作战,他们是谁

成为解放军后,颜邦翼第一次收到了父亲的来信,在薄薄两页信纸上,父亲反复叮咛他要好好学习、服从组织,颜邦翼将这些话全部记在了心中,不敢忘却。

1951年,颜邦翼因为有文化,所以成为了16军47师141团2营7连的文化教员。

时年2月,颜邦翼所部突然接到命令,命他们即刻前往华北参加集训,做好入朝作战准备。

7个月后,颜邦翼跟随着大部队跨过鸭绿江来到了朝鲜战场。朝鲜的冬天异常的寒冷,厚厚的积雪甚至没过了许多战士的膝盖,战士们艰难地在雪地里行军,汗水刚一滴落到脸颊,就瞬间冻成了冰珠。除了寒冷的天气,颜邦翼与战友们还要时刻提防天空中盘旋的敌机。

有一次,颜邦翼与战友们在路边吃饭,忽然天空中出现了几架敌机,听到螺旋桨声的众人不敢怠慢,立刻顺着山坡向山上的树林里隐蔽,还没等战士们爬到山坡上面,刚才他们吃饭的地方就被炸弹夷为了平地。这一次遭遇,令颜邦翼第一感受到了战争的危险与残酷,以至于多年之后,年过古稀的他在接受记者采访之时,仍然对这段遭遇记忆犹新。

1952年的一天,连指导员忽然给颜邦翼送来了一封,标有阿拉伯数字的信封,颜邦翼特别惊讶,立刻拆开了信封,果不其然,信封里装的不是别的,正是自己父亲写给自己的信。

直到这一刻颜邦翼才知道,原来自己的父亲也来到了朝鲜战场。信中,父亲嘱咐颜邦翼要听从指挥、不怕吃苦、不怕流血,要在战场上好好地磨练自己,结尾也还忘告诉自己“要注意安全”。

后来,在连指导员的口中,颜邦翼才终于知晓了父亲的身份,原来,他的父亲就是时任志愿军炮兵第七师师长的颜伏!

1950年,除了毛岸英之外,还有3位特殊的青年赴朝作战,他们是谁
细细想来,在朝鲜战场上,像我和我父亲这样的父子兵应该不会太多吧。现在的人们也许不能理解,父亲是志愿军的师长,而儿子却是一名普通的士兵,但是在那个年代,这件事情,确确实实地发生在了我和我的父亲身上!

当回忆起曾经和父亲在战场上的另类重逢,颜邦翼激动地说道。

战争结束后,颜伏教育已经复员的儿子,要服从组织、朴实节约,不要有攀比心理,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而颜邦翼一生也一直遵循着父亲的教诲,在其复原后,颜邦翼先后在涪陵、蒲江、仁寿等地的钩虫病防治组工作过,后来又被调到了洪雅县血防组,并在那里工作了33年直至退休。工作期间,颜邦翼因为工作表现突出,还曾受到国家卫生部的表彰。

这么多年来,颜邦翼一直不允许子女们,利用爷爷的身份去为自己办私事,甚至连提都不要去提。直到后一名姓张的记者来到家中采访颜邦翼,他与他父亲的这段传奇往事,才得以被世人所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