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真实的伊朗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富人换妻成风?穷人生不起孩子?

作者:历史微見

许多伊朗女性这辈子最后悔的事,就是亲手断送了自己和女儿穿迷你裙的自由。

每天,抵达伊朗的飞机.上都.举行着日复一日的「 头巾仪式」。当飞机降落,来自世界各地的女性旅客会根据广播提示,纷纷用头巾遮住秀发,怀着新奇或无奈完成步入伊朗的必修课。

真实的伊朗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富人换妻成风?穷人生不起孩子?

没人想找麻烦。毕竟在今天,伊朗仍然被描绘为女性权利最受限制的国度之一。人们很难想象,就在40年前,伊朗还是个洋溢着自由之风的世俗化国家。

回到那时,随便在号称「中东小巴黎」的德黑兰走一圈儿就会发现,顶着烫过的时髦发型、穿迷你裙才是酷女孩儿的标配,酒精派对、摇滚乐、学托福才是城市新青年的常态。

真实的伊朗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富人换妻成风?穷人生不起孩子?

在伊朗女作家阿扎尔纳菲西的回忆中:「20 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我们把,上学、开派对、读书、看电影当作理所当然的事。我们见证了女性在各个领域发挥作用。」

随后开放的气象戛然而止。当纳菲西的女儿在伊斯兰革命五年后出生,祖母和母亲那个年代被废除的法律,重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小女孩在- -年级就被迫戴面纱。如果头发在公共场合露出来,就要受到惩罚。

从上世纪30年代强制不戴头巾,到伊斯兰革命后强制遮住头发,伊朗女性的头巾摘了又戴,戴了又摘,成了国家每一次跌宕的最佳见证。

真实的伊朗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富人换妻成风?穷人生不起孩子?

一、请叫我波斯「玛丽莲:梦露」

1925年,巴列维王朝靠军事政变建立了君主制国家。为了巩固政权,两代国王都实行去伊斯兰化政策,学习西方建立现代化国家。反映在服装上,迷你裙成为正义,罩袍才是弊病。

本来,伊朗的宗教法律支持一夫多妻制,规定女孩子9岁就能结婚,女人几乎不被允许出门,如果要出门,就得穿从头裹到脚的罩袍,还要有长辈同行。

一夜之间,国王禁止女性佩戴头巾,并禁止男性穿传统服饰,改穿西装。当时的法令规定,政府雇员如果让妻子蒙面纱.上街就会被解雇,最极端的时候,老国王甚至让警察当街扯掉女子的罩袍。

真实的伊朗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富人换妻成风?穷人生不起孩子?

伊朗夫妻和12个孩子的全家福里,只有母亲戴着头巾,女儿则梳着高高盘起的发型,家族的装扮已经与西方差别很小。

在服饰改革的背后,是源源不断涌入的石油美元,和国王不断膨胀的雄心。

经济学有个「裙边理论」,指出女性裙子长短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经济增速快时,女性买得起漂亮丝袜,所以更愿意穿短裙。.

在伊朗,脱掉头巾、穿西方服饰则成为了上流阶层的符号,仿佛成为「 波斯玛丽莲.梦露」才能彰显女性解放和经济增长的自豪。

到.上世纪50年代,小巴列维掌权时期,伊朗石油产量大增。世界许多地区还挣扎在温饱线.上的时候,伊朗就- -跃成为世界第九大富国。

真实的伊朗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富人换妻成风?穷人生不起孩子?

在美国支持下,这位留洋归来的公子哥在60年代初发动了轰轰烈烈的白色革命,用石油美元堆出了最繁华的城市文明,建起了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修筑了鸟巢- -般大小的体育场,插头也按照欧洲标准严格打造。

伊朗成了世界.上率先购买波音飞机的国家之- - ,全国建设了14个机场,乘坐伊朗航空公司的直达航线,从纽约飞往德黑兰只要11小时15分钟。

这些现代化建设让伊朗到今天也受用。在伊朗工作的中国企业员工开车进入德黑兰北部山区时,忍不住惊叹:「 没想到伊朗的山路修得这么好。

真实的伊朗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富人换妻成风?穷人生不起孩子?

上世纪60和70年代,伊朗女性的权利进一步提高,女性获得了跟男人一样的离婚权,女孩合法结婚年龄提高到18岁,一夫多妻制受到限制。

同时出现的还有伊朗第一-位女律师、女法官,甚至女内阁大臣。到1979年,大学毕业生中女性比例已经达到三分之

在市民生活领域,娱乐受到鼓励,人们拥有了纵情声色的自由,随之而来的是蓬勃发展的派对、酒吧、赌场、夜总会和色情电影业。

真实的伊朗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富人换妻成风?穷人生不起孩子?

此时的德黑兰街景常令美国游客有些恍惚,因为眼前的景象和美国加州看起来太过相似。1972年,一个洛杉矶人到伊朗自驾游,看着路边的大草坪和无暇的路面,不禁感叹像是行驶在好莱坞比利佛山庄。

德黑兰大街上,人们穿着体面的西装

高档酒店成为思想开放的上流青年的游乐场。曾在德黑兰的洲际酒店当泳池救生员的老人回忆:「 那时金发碧眼的姑娘们围着我们,夜里也不回房间,让我带她们到城里去逛。通宵达旦,快活得很。」

1976年,安迪沃霍尔受伊朗大使邀请去伊朗访问,下榻在希尔顿酒店,整日享受客房服务送来的鱼子酱,很快爱.上了伊朗的生活。

真实的伊朗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富人换妻成风?穷人生不起孩子?

比普通人生活更奢华的是皇室的生活方式,国王- -家始终是世俗化改革的标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