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坏血病“屠杀”远洋水手的时代,郑和是如何做到,此病零伤亡的?

作者:木子的小书屋

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时,船上160名海员中有100人死于坏血病;麦哲伦率队环绕地球航行时,200多人的大船队最后只剩下18人,很多船员都死于坏血病。

在中世纪,船员一旦患上了这种病,就会掉牙齿、头发,最后痛苦地死去,死相极其惨烈,属于不治之症,这就是坏死病。

当年一旦有海员,患上这种病,就会被丢弃到茫茫大海之中,可郑和率领着数万人,七下西洋,竟无一人死于坏死病,这其中的缘由是什么?

坏血病“屠杀”远洋水手的时代,郑和是如何做到,此病零伤亡的?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郑和船队,每次下西洋,所带的粮食,可能超乎想象。

郑和船队到底需要多少粮食呢?史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可以以第一次下西洋为例简单分析一下。

永乐三年六月出航,永乐五年九月回国,共两年零三个月。

若以往返两年计算,每人每天1市斤(500克)口粮,27800人的船队所需口粮为:27800人×730天×0.5千克=10147吨!

1万多吨粮食,若以每艘粮船装载1000吨计算,也要10艘。

此外,船队还需要其他食品,诸如蔬菜、油盐等。

郑和船队的成员绝大多数是水手、工匠、士兵,这些终日劳作的人们实际需要的口粮肯定会高于每人每日1市斤的标准。

而长年航行在海上,菜式当然准备得很简单,这就更增加了粮食的消耗。因此,上述1万多吨还是比较保守的估计。

此外,郑和船队,还有专门装淡水的水船。

郑和船队中的水船,装载的淡水数量,足够全体船员一年食用,而且,为了保持水质新鲜,船队时常在沿途停泊的地方更换储备,保持用水安全。

坏血病“屠杀”远洋水手的时代,郑和是如何做到,此病零伤亡的?

面对,坏血病的“屠杀”,郑和是如何做到,零伤亡的?

答案是豆子,就是大家常见的绿豆、黄豆。

郑和,为了保证航行在外的日子,能吃上蔬菜和鲜肉,就想了2个办法。

一是,让后勤补给的官员,将大量的黄豆和绿豆带上船。

在船上利用豆类发芽,还可以做成豆腐,通过食用豆芽和豆制品来补充维生素和蛋白。

另一个,则是在船舱中,设有专门的家畜饲养舱室,圈养鸡鸭猪牛等,保证肉食的供应。

这些新鲜的蔬菜、豆类和肉类,不但改善了船员的伙食,较少腐败食物的摄入,同时也”歪打正着”地防止了坏死病的发生。

坏血病“屠杀”远洋水手的时代,郑和是如何做到,此病零伤亡的?

在没有无线电等现代化通信设施的中世纪,郑和是如何指挥,他那庞大的舰队?

一支如此庞大的混合舰队,如果没有高效、准确的指挥系统,是会酿成巨大的灾难。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郑和船队,设计了一套独特的指挥系统,就是利用视觉和听觉。

船队的彼此之间依靠旗语、灯光和声音来传达信号,从郑和的宝船旗舰,到外围的护卫船,白天靠旗帜挥动和颜色的变化来传递信号,晚上则依靠灯笼的升降变化,来传递信号。

看起来十分简单,但是操作起来,却十分具有难度,就是这么一套非常独特的指挥系统,确保了大明“无敌舰队”的海上航行指挥,高效而准确。

坏血病“屠杀”远洋水手的时代,郑和是如何做到,此病零伤亡的?

在20世纪末,人类即将迎来新千年的时候,美国《生活》杂志举办千年来全球最有贡献的100位人物评选,郑和名列第14位,居东方人之首。

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使他的名字传遍天下。

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寺庙、景观遍布海内外,超过百余处。

资料来源: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震惊世界的壮举:郑和七下西洋

感谢您读到这篇内容,写得不好,请您见谅,如果有一点小小的感兴趣,麻烦您点个赞和关注,谢谢啦。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