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她是西北红军创建人的发妻,曾为贺子珍接生,主席叫她“刘嫂子”

作者:世界名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1936年冬季的一天早晨,怀胎十月的贺子珍突然肚子痛,她预感到自己就要分娩了。

毛主席立刻派警卫员去请一位女同志来接生。

这位女同志得知情况后,带上早就缝好的婴儿小被子、小衣服,立即出了门。

当她赶到时,贺子珍悬在心中石头瞬间落了地,高兴地说:

“有刘嫂子在,我就放心了!”

这位女同志是谁?为何能如此受毛主席和贺子珍的信任?

她是西北红军创建人的发妻,曾为贺子珍接生,主席叫她“刘嫂子”

同桂荣与刘志丹的照片

她就是当代著名幼儿教育家、革命烈士刘志丹的妻子——同桂荣。

浑金璞玉,兰质薰心

1905年12月23日,同桂荣出生于陕西省吴起县白豹镇的一户农家。

在一家九个兄弟姐妹中,她排行老四。

因出落得水灵,同桂荣小时候,便在爷爷安排下与同乡的刘志丹定下娃娃亲。

后来刘志丹成为革命领袖,她便是其贤内助。

也是在丈夫影响下,同桂荣从一个朴实的农家妇女成长为一名信念坚定的革命者。

1934年,29岁的她加入红军。

革命期间,她热心为广大红军战士服务,积极参与红军的后勤保障工作。

无论是谁来找同桂荣办事,她都会尽心尽力予以帮助。

战士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刘嫂子”。

那个时候,陕北的冬天总是寒风凛冽,冷意刺骨。

而恰逢红军正处于最艰难的时期。

缺衣少粮、风餐露宿是常态。

啃树皮、吃野菜,甚至吃皮带都变成家常便饭。

一个冬季,大部分战士都只能靠一件单薄、缝缝补补多次的军服活下来。

彼时,拥有一件保暖的棉衣和一双棉鞋成为战士们的奢望。

这一切都被同桂荣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她能做的也只有帮士兵们缝缝衣裤。

更加令人心痛的是,士兵如此,领导干部自然更不会开小灶。

那时,毛主席无论走到哪里,总是一身单衣搭布鞋。

到了冬天,同桂荣见毛主席整双脚被冻得青一块紫一块,耳朵、手指也早已生出冻疮,一阵心酸不禁涌上心头。

也正因此,她心里萌生出一个念头。

那天晚上,同桂荣利用睡觉时间,借着微弱的煤油灯灯光,为主席赶制出一双柔软温暖的棉鞋。

至于材料,是她偷偷从自己棉被中拆下来的。

收到这份“厚礼”,主席不由得感激万分,连声赞叹道:

“陕北的冬天也没有那么冷了嘛!”

后来,同桂荣还为其他几位领导人各缝制了一双。

等到多年之后,当毛主席再次见到她时,仍然记得刘嫂子那双温暖的棉鞋。

而同桂荣不仅与毛主席情谊深厚,和贺子珍也友谊匪浅。

虽然贺子珍是接受过新思想的学生,同桂荣只是个满手老茧、没上过一天学堂的农妇,但这丝毫不妨碍两人成为好姐妹。

同桂荣喜欢让贺子珍教她读书认字,喜欢听贺子珍讲长征路上的艰难经历,讲众人如何在敌机扫射下冒险逃生......

而贺子珍则喜欢听同桂荣讲陕北的民俗和日常生活。

这样不仅能拉近两人的距离,也能更好了解民情、开展革命。

不仅如此,同桂荣后勤工作繁忙之际,贺子珍还主动提出,让她把其女儿交给自己代为照顾。

而当毛主席和贺子珍忙于革命时,同桂荣也经常帮着贺子珍打理家务。

久而久之,三人在革命路上建立了亲如家人、十分信任的关系。

她是西北红军创建人的发妻,曾为贺子珍接生,主席叫她“刘嫂子”

同桂荣

除了关心战士与领导人外,同桂荣还很关心红军将士们的后代和遗孤。

那时很多同志要上前线,只能把孩子寄养在陕北老乡家里。

得知此事后的同桂荣,每次都会第一个站出来,为他们细心选择可靠的农民家庭。

不仅如此,同桂荣还为许多红军的孩子接生过。

自然,作为好友,贺子珍也不例外。

这才有了开头那一幕。

等到孩子们出生,同桂荣对他们更是关爱有加。

孩子生病,她会帮忙出主意、找医生;

孩子没奶吃,她会帮忙找奶妈。

时间一长,孩子们都管同桂荣叫刘妈妈。

而在多年以后,许多孩子都成为国家栋梁。

1995年,已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李铁映来看望同桂荣时,第一句话还是:

“刘妈妈,好多年不见,我常想着您,惦着您呢。”

事实上,同桂荣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品质,不仅是因为其朴实性格和善良心地,她的丈夫刘志丹也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命定姻缘,传奇开端

两人的姻缘缘于家里老人的约定。

同桂荣的农民爷爷同锡瑞与刘志丹(原名:刘景桂)的爷爷刘士杰是很要好的朋友。

她是西北红军创建人的发妻,曾为贺子珍接生,主席叫她“刘嫂子”

同桂荣

有一次,刘士杰来到同家看望老友。

还没等他走进家门,就听见小女孩们嬉戏打闹间的爽朗笑声,不由得心生羡慕。

因而刚踏进家门,刘士杰寒暄几句后,便对老朋友开起了玩笑:

“你这么多小孙女,就不能让给一个我做孙媳妇吗?”

没想到刘士杰的这一句玩笑话,却让老实忠厚的同锡瑞当了真。

他赶紧叫来孙女们说道:

“乖孙女,你们长大了想不想去刘爷爷家享福啊?”

才七八岁的女孩子哪里懂婚嫁之事。

或是才玩耍一番,她们一个个红着脸蛋站在刘士杰面前。

见状,刘士杰万分欣喜,照着老风俗,一一问起女孩儿们的生辰八字。

等他问到同桂荣时,突然露出会心一笑,轻抚着她的脑袋,对同锡瑞说道:

“我看这个最小的女娃最合适,看着机灵。而且还属蛇,刚好我孙子景桂属兔,这俗话说:若要富,蛇盘兔。”

同锡瑞虽然不懂这些,但听着也觉得颇有道理,便答应了下来。

就这样,两位老人为两个孩子定下娃娃亲。

一直到刘志丹15岁那年,在爷爷的安排下,他来到同家,拜见了未来的岳父岳母。

同桂荣的父亲同炳雄见刘志丹生的身材高挑、气宇轩昂。

而且在其爷爷教导下,待人彬彬有礼,无一丝傲慢。

同炳雄心里很是喜欢。

她是西北红军创建人的发妻,曾为贺子珍接生,主席叫她“刘嫂子”

刘志丹

也是在这次拜访中,刘志丹与自己未来的妻子也见了面。

虽然当时两人还年幼害羞,没说一句话,只是相互偷偷地看着对方。

但在分开后,面对家长的询问,他们都笑着点了点头,大有一见钟情的意思。

1921年5月,18岁的刘志丹正式娶了同家孙女为妻。

因为时代原因,同桂荣当时其实还没有大名。

大家只叫她的乳名:“秀女”。

“这都大人了,还叫乳名怎么能行。”

刘志丹自然不愿妻子无名无姓,便取自己旧名中的“桂”字,再加一个“荣”字,为妻子取名“同桂荣”。

意为同奋斗、同繁荣。

在那之后,刘志丹还从名字开始,每天教妻子认字学文化,给妻子讲科学、民主等新思想。

耳濡目染之下,同桂荣深受其影响。

那么, 同为一个村的人,刘志丹又是从何处学来的这些新文化、新思想的呢?

书香门第,戎马一生

刘志丹于1903年10月4日出生在陕西省保安县金丁镇。

祖父刘士杰是清朝同治年间的秀才,所以刘家算得上是书香门第。

身为那个年代少有的知识分子,刘士杰对孙子的教育自然十分重视。

也因此,刘志丹从小就熟读四书五经,上当地最好的私塾。

1919年春天,16岁的他来到永宁山高等小学。

而当时,学堂有位教员名叫李子才,是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

他经常向学生宣传民主、科学等新思想。

这与刘志丹从小接触的传统文化大有不同,但其却深受启迪,认为这才是救国救民的良策。

从那一刻起,他的心中就已埋下了革命的种子。

1922年春,为追求新思想,刘志丹告别新婚一年的妻子,远赴陕北榆林中学求学。

就如同小学那样,在这里他又遇到了人生的“指路人”。

彼时,榆林中学有一位名叫李子洲的老师。

他是五四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也是西北地区最早的中共党员之一。

趁着这个机会,李子洲一边从事革命工作,一边为学生们传播新思想,为组织争取更多有志青年。

而众人之中,刘志丹是被吸引得最深的那个人。

那段时间,他经常跑去请教老师有关马克思主义问题,探讨国家时事。

一来二往之中,李子洲也发现刘志丹是个难得的人才。

她是西北红军创建人的发妻,曾为贺子珍接生,主席叫她“刘嫂子”

李子洲

因此,在榆林中学于1925年成立党支部后,刘志丹成功加入并担任起支部委员的职务。

由此,他开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投身革命事业。

同年秋天,因为党组织安排,刘志丹需要秘密前往广州进入黄埔军校深造。

而此时,正逢他在老家探亲,一时间各种问题接踵而至。

因为这意味着其要找个借口,抛下妻子父母去更远的地方。

最重要的是,刚从中学毕业的刘志丹身上并无盘缠,他也不愿向组织伸手要钱。

就在刘志丹为此事愁得寝食难安之时,同桂荣看出丈夫的难言之隐。

她小心地试探问道:

“可否是学校或工作上有什么不顺利的?”

听闻这声关切,刘志丹心中更是难受,只能低头沉默。

而他的这个举动早已让同桂荣猜出个大概。

为支持丈夫,她第二天就跑回娘家,向自家父母借了十几两银子。

看着妻子满头大汗地捧着借来的银两,刘志丹心中甚是感激。

但因为时间紧急又必须保密,他拿到钱后只是紧紧拥抱了妻子一下,便转头匆匆离去。

而看着丈夫渐行渐远的背影,同桂荣止不住留下泪水。

只是这眼泪有思念,也有骄傲。

她是西北红军创建人的发妻,曾为贺子珍接生,主席叫她“刘嫂子”

刘志丹

刘志丹这一去就是三年,期间杳无音讯。

同桂荣也不知道丈夫具体干什么,只猜是干革命去了。

但无论如何,她不想托丈夫的后腿。

因此,在刘志丹不在的这几年里,同桂荣也开始尝试着力所能及为党组织服务。

传送信件、站岗放哨、做军装军旗、动员群众,还在家里为受伤战士治病疗伤......

虽说她没有入党,但只要有党的需要,同桂荣总是会毫无怨言地投身其中。

大伙儿见她如此勤奋,都夸她“真是老刘闹红的大帮手”。

而另一边,1926年10月,经过一年多深造,刘志丹从黄埔军校顺利毕业。

随后,他又立即跟随国民革命军的脚步,参加北伐战争。

战争期间,刘志丹积极参与作战。

这为日后他组织起义、建设军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他曾先后任职国民联军总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和国民革命军第四路军政治处长。

然而,胜利在望之际,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蒋介石在1927年突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一时间,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国民党开始大肆屠杀共产党人。

尽管形势如此严峻,但刘志丹从未想过抛弃自己的红色身份。

在大革命失败之后,他奔走于湖北、安徽、陕西等省,多次组织、发动起义。

但令人惋惜的是,因条件不成熟,这些起义多以失败告终。

一年后,他接受陕西省委的调派,回到自己最熟悉陕北继续开展革命工作,任职陕北特委军委书记。

她是西北红军创建人的发妻,曾为贺子珍接生,主席叫她“刘嫂子”

刘志丹雕塑

同年,刘志丹参与组织大西北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渭华起义。

可由于缺乏经验,此次起义脱离群众,基础都不够稳固。

趁机,蒋介石迅速组织三个师前来镇压。

就这样,力量单薄的起义部队被打得四零八落,起义宣告失败。

在渭华起义失败后,刘志丹回到老家。

因为常年在外水土不服,他的身上起了一身的疥疮。

每到晚上更是浑身发痒,难以入睡。

同桂荣见此情形,便从山里采回草药熬成药汤给丈夫擦洗,足足半月才治好了丈夫的疥疮。

而此次见面,也让夫妻两人有了爱的结晶。

1929年的冬天,同桂荣诞下一名女婴。

在那个落后的年代,重男轻女的思想还十分严重。

同桂荣想试探一下丈夫便故意失落地说道:

“有孩子是好,不过是个女娃。”

闻言,刘志丹立马收起脸上的笑容,双眉紧锁地反驳妻子道:

“别看是女娃,将来照样可以当英雄!”

后来,他亲自还给女儿起名刘力真(后改名为“力贞”)。

她是西北红军创建人的发妻,曾为贺子珍接生,主席叫她“刘嫂子”

同桂荣与女儿

但可惜的是,刘志丹身体好后便一直忙于革命事业。

自然,小力贞很少得到父亲的陪伴。

抚养女儿的担子也落到同桂荣身上。

1932年,刘志丹成功创建陕甘地区第一支正规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

为让这支部队顺利发展壮大,刘志丹更加忙碌了,有时候连饭都顾不上吃,更别提回家看妻女。

1933年2月,刘志丹带领红军驻扎在保安县刘家砭。

事实上,这里离他家只有5里路。

可他却整天忙于军务,几乎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军队建设上,从没有回过家。

有一次,同桂荣实在太过思念丈夫,便跑去看望他。

可刚没和丈夫说上几句话,刘志丹就又忙着去转移队伍。

不过对于这些,同桂荣都能理解。

毕竟在家国情怀面前,儿女情长确实不足挂齿。

这是此刻,他们还不知道,一家人还将面临更大的考验。

随着队伍的壮大,刘志丹在陕北地区也有了巨大威望。

因此,国民党到处悬赏捉拿他。

当时的布告上这么写着:

“生擒者奖两万元,献首级者奖一万元,证明击毙者奖六百元。”

不仅如此,国民党抓不到刘志丹,就去找上他的家人。

他们抄了刘志丹的家,甚至还刨了他家祖坟。

而同桂荣作为刘志丹的妻子,也被悬赏两百大洋。

如此一来,无家可归的她只得带着女儿和婆母等十几号人,在深山老林中四处躲避,风餐露宿。

有一次,敌人将她逼到一处悬崖边。

为不落入敌军之手,她抱着必死的信念一跃而下。

幸运的是,崖上伸出的灌木挂住了她,让其捡回了一条命。

后来据同桂荣自述,她曾和女儿在一个潮湿的山洞里躲了整整8天。

期间,两人只有少量口粮和雨水饱腹。

面对这艰苦的生活,她从无怨言,心中只有一个想法:

“刘志丹的婆姨,就是死了也不能让敌人抓去。”

最终,还是在游击队的搜索下才找到了母女俩。

她是西北红军创建人的发妻,曾为贺子珍接生,主席叫她“刘嫂子”

同桂荣

1934年深秋,同桂荣也加入了红军。

那年冬天格外寒冷,刘志丹抚着胳膊,对同桂荣叹息道:

“今年真是冷啊,年轻的时候身体好,抗冻,活动活动也就过去了。现在岁数大了真是扛不住,胳膊老是疼”。

听闻此言,同桂荣表面上并没说什么,只是笑着帮丈夫按摩手臂。

然而,第二天一早,她就找来许多碎布,一块一块凑起来,给刘志丹缝了一个棉背心。

见此,刘志丹很是感动。

但就如当年离家一般,他嘴笨得说不出什么情话,只是谢谢妻子,然后给了一个温暖的拥抱。

1936年,为发展和巩固红军领地,刘志丹需跟随红军东征。

与妻子临别时,他强忍住心中留恋,望着即将前往的远方,坚定地对同桂荣说道:

“我要生而益民,死而谢民。过去因为革命需要,我对你和孩子关心不够,希望你能理解我。”

随后刘志丹又抱起女儿,在女儿的脸上亲了亲:

“你是我的好女儿。”

同桂荣尽管不舍,但也理解丈夫所承担的重任,只得含泪作别。

可不成想,这一别便是永远。

她是西北红军创建人的发妻,曾为贺子珍接生,主席叫她“刘嫂子”

刘志丹画像

1936年4月,刘志丹在东征前线英勇作战时不幸左胸中弹,遗憾牺牲。

彼时,他还不到33岁。

而那个时候,同桂荣正患伤寒。

听闻噩耗后,她当场昏厥,过了许久才清醒过来。

悲痛过后,同桂荣擦干泪水,对身边的周恩来和邓颖超说道:

“我早有准备,为革命死了也是光荣的。”

当时患病的的同桂荣只能躺在医院,没能前去参加追悼会。

这也成为她一生的遗憾。

后来,得知刘志丹被葬在城南的一个果园,同桂荣便坐着轮椅来到墓地。

当时满园梨花,洁白一片,似乎花木都在为刘志丹哀悼。

精忠遗志,一脉相承

在丈夫离世后,同桂荣并未从此一蹶不振。

1938年,她加入中国共产党。

而后,为继承他的遗志,同桂荣更加勤恳地投身于红军的后勤保障工作。

她深受丈夫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影响,热心为广大红军战士服务。

只是部队考虑到同桂荣一人既要照顾孩子又要参加工作十分辛苦,曾多次想要给予她一些帮助。

但都被她婉拒了。

而后,部队还曾派刘志丹的警卫员谢五祥去照顾她和女儿。

但对此,同桂荣却说:

“五祥同志还年轻,有的是力气。现在部队正急需人,怎么能让我脱了部队的后腿,还是让他在部队里好好干吧。”

她是西北红军创建人的发妻,曾为贺子珍接生,主席叫她“刘嫂子”

左一同桂荣,左二刘力贞

没过多久,部队想让她回老家,希望这样能减轻她的负担,并表示可以给一些羊维持生活。

但同桂荣又说:

“老刘生前说过,如果他回不来了,一定要把女儿抚养长大。他也曾说过,希望我能一直在革命队伍里干下去。确实,我没什么文化,但有一颗心、两只手,还是可以为红军、为革命做些事情的。”

就这样,同桂荣继承着丈夫的遗志,带着年幼的女儿一步步走完了艰苦的革命岁月。

新中国成立以后,同桂荣开始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曾担任过幼儿园的名誉院长、顾问。

后来,她还被选为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不仅如此,她时刻不忘革命老区的人民。

为改变老区的贫困现状,她多次自掏腰包,集资办学,扶贫济困,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离休后,同桂荣依然积极看书学习,努力提高自身思想水平。

直到1985年11月,80高龄的同桂荣依然题词明志:

“继承志丹遗志,将革命进行到底!”

同桂荣除了自己积极学习、为广大人民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子女的教育方面,她也从未轻视。

她含辛茹苦、不辞辛劳将女儿抚养长大。

而刘力贞也在同桂荣的悉心教育下茁壮成长。

最终,其成功考上中国医科大学,并于大学毕业后,进入上海第一医学院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等到毕业后,她立马投身于祖国医疗事业,成绩卓著。

她曾历任西安市医学科学研究所所长、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院长、陕西省第五至第七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

而这样的家风还在代代延续。

刘力贞婚育后,她又严格教育自己的后辈。

时刻叮嘱他们不能因为自己的先辈是烈士,就产生特殊思想。

她是西北红军创建人的发妻,曾为贺子珍接生,主席叫她“刘嫂子”

右一刘力贞

后记

1999年5月4日,同桂荣同志因病在西安逝世,享年94岁。

为了缅怀最爱的丈夫、为了继承丈夫的遗志,同桂荣一生都未再嫁。

虽然丈夫刘志丹同志只有短短三十余年的生命,但却因为同桂荣同志对丈夫遗志的继承,其精神得以延续和长存。

如今,虽然二老都已经离开我们,但两人的精神早已影响了他们的女儿及后辈。

相信二老的奉献精神必将长远的传承中得以永存。

参考文献:

刘志丹的故事:刘志丹与同桂荣的爱情_陕北资讯网

【红色铜川党史】平凡而伟大的陕北女性——缅怀刘志丹将军夫人同桂荣_铜川市人民政府

《志存高远 丹心许国——刘志丹入党之路》:郭昊

《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刘志丹的革命生涯》:王玉玲、王雅丽

《平凡伟大的“刘嫂子”——记刘志丹将军妻子同桂荣》:薛鑫良

《愿有“丹心”代代传 刘志丹家的故事》:殷燕召 张哲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