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警惕对虾中肝肠胞虫的危害

作者:GenDx

什么是肝肠蠕虫?

肝肠细胞属微孢子虫科,肠细胞黄褐斑属,是一种可感染多种真核生物的特化细胞内寄生虫。南美白虾肝脏和肠道孢子病是由微孢子虫寄生虫引起的,孢子很小,长2~10微米,宽1.5~4.2微米。成熟的孢子是椭圆形的,长度为0.75-1微米,后端有一个空气泡,一个细胞核,5-6个极环,一个连接到极性导线的锚板和一层电子致密的孢子壁。

南美白虾肝肠孢子病是近年来影响世界对虾养殖生产的较为严重的病害之一。2009年,它以泰国斑节对虾的症状命名。自2013年以来,该病害已在南美洲白虾养殖的主要生产区被发现,包括江苏沿海地区如东部、启东、燕宁、大丰、孙阳等地。

警惕对虾中肝肠胞虫的危害

肝脏和肠道孢子的状况

肝肠孢子先感染虾的肠表皮,再感染肝胰腺,寄生在虾肝胰管上皮细胞中,肉眼和光学显微镜很难找到,用PCR等技术进行诊断。受感染的对虾不长,偶有白便,刚感染的虾肠道吸收功能下降,严重肠炎和肝胰萎缩,有的感染个体虽然食欲正常,但瘦、壳薄、体软。患有这种疾病的虾塘在虾的大小上有很大的差异。

警惕对虾中肝肠胞虫的危害

肝脏和肠道孢子的传播方式

南美白虾肝肠孢子病通过水平传播,即通过口腔传播,肝肠孢子生活史简单,周期短,全过程5~11天,所以一旦感染,爆发速度快。它不需要在整个发育过程中转化宿主,并且发育的所有阶段都在上皮细胞膜和宿主小肠的细胞质之间形成的麻醉气泡中进行。成熟后,可经虾消化道分散,在水环境中形成孢子,散布在水体中并附着在藻类、碎屑、饲料表面和池壁及泥浆环境中,成为对虾健康的潜在威胁。

EHP通过受精卵和虾苗垂直传播,或通过受污染的养殖水体水平传播。切断感染途径可以有效预防感染,通过检疫亲虾和对虾苗,及早发现病原体,防止健康对虾苗感染,从而保护对虾养殖业的根本利益。

警惕对虾中肝肠胞虫的危害

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虾肝和肠孢子病(EHP)。它只能通过提前预防和观察虾的生长来预先判断。利用修饰的DNA重组酶结合引物形成蛋白-DNA复合物,在双链DNA中发现同源序列并启动DNA合成,对模板虾肝肠孢子病(EHP)的核酸片段进行指数扩增,大量扩增的产物可以与DNA染料结合变色,从而确定它们是否含有EHP病毒。

总结

肝肠细胞肿是虾养殖过程中的一大祸害,特别是在肝脏过渡期的一个月,对虾投食正常,生长正常,外观没有明显变化,不会引起注意,大约一个月到一个半月,虾类食物会慢慢变化缓慢,长期存在病害差异和变化(有大有小, 个体差异比较大),但肠道、胃里还是满是食物,肝胰腺略显萎缩,软软,但颜色比较暗,所以从表面上看,虾没有明显的疾病问题,但时间不长,偶尔还会伴有白色的大便。虽然肝肠虫是一种慢性病,但由于混染同病,病害率可高达60%以上,最终虾塘收成很低,甚至失败,经济损失巨大!

那么,有哪些预防措施可以帮助农民呢?

1、选苗选苗的双重注意事项:建议养殖户在选购阶段不要太急,注意三者,尽量到正规苗圃参观、选育,注意观察苗圃亲虾养殖池的清洁和彻底消毒;

警惕对虾中肝肠胞虫的危害

2、对虾池彻底消毒:虾池的有机物越多,微孢子虫的风险越高,在出苗前或对池塘进行彻底消毒。淤积池必须彻底有效,然后用氢氧化钠、石灰等强碱性消毒物质对池底进行处理,使池底pH值达到12,这样可以有效杀灭大部分微孢子虫。行业建议:每亩土地上用400公斤以上的生石灰处理池底,再将池底完全干燥。有条件的养殖户将池塘底部犁地约10厘米,使生灰和泥浆充分混合,然后加水使生石灰工作,使池塘底部的pH值达到12,并经过一段时间,可有效杀灭微孢子虫。

3、加强水质管理:尽量保持水环境的健康,特别是要提高池塘底部的清理速度,减少代谢物被健康虾吞咽的几率。诱饵还应注意坚持"少吃,多吃"的原则,不要留下过多的残饵,从而影响水质。另外,通常要注意更换底部,减少病原体。

4、注意肝肠护理:要彻底杀灭孢子不切实际,最好使用一些免疫增强剂来提高虾的抵抗力,增强免疫力,这也可以控制体内病原体的数量,从而达到孢子和虾可以通过一个繁殖周期顺利共存。

警惕对虾中肝肠胞虫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