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热浪席卷全球

作者:光明网

文│戴闻名

热浪席卷全球

7月21日,人们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的海边戏水降温

2022年7月13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了一张触目惊心的“地球燃烧图”。

这一天,地球卫星监拍到,欧洲、非洲和亚洲的多个国家和地区气温都在破纪录的40摄氏度以上,温度示意图上呈现出成片的火焰红、深红甚至黑色等极端高温代表色。

也是在这一天,40摄氏度的高温在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国引发了多场森林火灾,周边居民被迫弃家而逃。

一向以“凉夏”著称的英国,以往平均气温只有20多摄氏度,但今年7月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40摄氏度高温,政府被迫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美国多地同样遭遇持续高温,共有近1亿美国人生活在高温警报之下。

以往一直冰天雪地的北极也热起来了。今年7月,北极圈的温度一度飙升至32.5摄氏度,“北极热到穿短袖”冲上了热搜。

在北极工作的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气候科学家格林斯特德介绍说,高温破坏了飞机着陆点,导致运输装备的航班无法降落在营地,科学家们于是只能一边等待,一边穿着短裤在世界之巅的冰盖上打排球。

再将视线拉长:今年3月,热浪也袭击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当月,印度超过42摄氏度的日子多达25天,部分地区甚至持续多日超过45摄氏度,是印度122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温度。

世界气象组织目前设定的高温标准,是最高气温达到32摄氏度以上,而连续3天以上的高温天气过程则被称为“热浪”。世界气象组织总干事彼得里·塔拉斯直言:“未来,热浪将成为常态,我们还会看到更为极端的天气,其负面影响将会持续数十年。”

不止热那么简单

席卷全球的热浪,不止热那么简单,它从方方面面影响人类的环境和生活。

印度新德里居民古普塔一家在每年最热的季节,都会去海拔2000多米的山区度假。

古普塔记得,小时候去山区,夏季气温从来不会超过28摄氏度,甚至不需要开电扇。但今年,即使是高山地区也遭遇了30年来最热的夏天,气温一度超过了34摄氏度。他们去高海拔远足时发现,一些常年有厚厚积雪的山峰,如今积雪只剩下薄薄一层。

创纪录的热浪,已导致印度电力供应紧张、供水短缺,粮食收成也大受影响。新德里周边的主要产粮区(俗称“麦子饭碗”地区)——旁遮普邦、哈里亚纳邦和北方邦——今年麦子收成将减少15%-35%。

未来,数以百万计在街头卖水果和小吃的印度小贩,在夏季可能要面临失业的风险:过高的温度会让水果和食材迅速腐败,客源也会随之锐减。

在欧洲的西班牙,鸟类也是极端高温的受害者。

西班牙南部城市塞维利亚是国家保护鸟类雨燕的聚居地。今年夏天一度高达43摄氏度的极端高温天气,把雨燕窝直接变成了蒸笼,上百只雨燕被热死,倒毙一地,剩下的也明显飞不动了。

生物学家估计,还有数千只尚未学会飞行的幼龄雨燕,多半已被成年燕子从鸟巢里衔走,逃出酷热,移居到未知的地方。

北极变热,更加让人担心。

目前,北极格陵兰岛的冰盖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融化。格陵兰岛大部分位于北极圈内,全岛约80%的土地被冰盖覆盖。据科学家统计,出现高温的7月15-17日,格陵兰岛冰盖每天流失的冰量达到60亿吨左右,足够填满720万个奥运规格的游泳池。

如果高温等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持续下去,格陵兰冰盖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将上升7.5米。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气候专家凯·科恩胡伯说:“现在,关于什么是热浪的观念需要改变:它不是那些你可以在沙滩上玩耍的日子,而是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可能有害的天气。”

热浪席卷全球

7月30日,瑞士阿尔卑斯山脉的冰川。因当地高温导致冰川融化,一些地区的滑雪、远足等活动受到限制

同步热浪多发

全球科学家目前的共识是,极端高温天气不是2022年的偶发事件,更可能是未来全世界的夏季标配,而且出现的频率和极端程度还会更高。

华盛顿州立大学气候科学家蒂普提·辛格说:“我也希望能用‘不正常’来形容极端高温,但事实上,它可能是未来的常态。”

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高级科学家艾菲·鲁西博士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也认为,最近的全球热浪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变暖对热浪有明显的直接影响,使得热浪更频繁、更强烈。

“毫无疑问,如果我们继续任意排放温室气体,这种热浪在未来将会更加频繁和极端。”鲁西说。

在此基础上,世界经济论坛与美国在线财经新闻媒体“商业内幕”在7月22日联合发表的报告《今年的热浪如何影响世界以及我们该如何为未来做好准备》中, 还提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同步热浪多发。

同步热浪,是指中纬度上的任何两个地区同时经历大规模的热浪。过去40年里,全球变暖导致同步热浪出现的频率增加了6倍,覆盖范围扩大了46%,最大强度也上升了17%。 今天夏天,“同步热浪”更是差不多每天都在发生。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也认为,热浪并不算新鲜事,但热浪在不同地区间同步性更强,这一点更让人担忧。

同步性增强的原因,一方面是统计学上的必然——热浪天气越多发,各地同时出现的概率自然也越高;但另一方面,同步热浪也是高速气流(一种环绕地球流动的持续气流)运动方式变化的结果,高纬度气流如今更频繁地把热空气从赤道地区向北运送。

《经济学人》担心,这一切可能意味着未来的情况会更糟:本来热浪的强度和频率增加就已经够折腾人了,同步性增强的后果还会更加严峻。比如,同步热浪会导致不同地区同时出现粮食歉收,引发地区性的粮食危机。

哥伦比亚大学凯·科恩胡伯教授的预测也同样不乐观:“我们正处在一种不断走向极端的气候环境之中。如果情况持续下去,我们会看到更多破纪录的极端天气和更多同步的极端天气。”

未来如何应对

如果高温是未来常态,各国应该如何应对?

世界经济论坛与“商业内幕”的联合报告认为,城市要为未来的高温天气频发做好准备。比如,尽可能增加绿地面积,减少直接暴露在太阳下的公共空间。基础设施也要进行升级改造,防止铁轨过热、电缆融化、能源停供。还可以增加相应的社会基础设施,诸如规划公共降温中心、制定政策保护户外工作者并建立有效的预警系统。

但上述建议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以英国为例,目前的基础设施是按照从前的气候环境设计的。比如,铁轨就是按照最高27摄氏度的受热能力设计的,只要超过30摄氏度,就超出了铁轨的“舒适区”。

热浪席卷全球

7月19日,在英国伦敦,行人打伞遮阳

在今年40摄氏度的高温之下,英国多条线路被迫停运,一部分铁路网已接近瘫痪。即使铁轨还可以改造,但如果极端高温成为常态,全社会所有基础设施都可能要随之更换、升级,付出的金钱和社会成本将难以估算。

贫困和发展中国家更需要基础设施的更新,但可投入资源更少,实施难度更大。这样的国家很多还位于赤道线附近,热浪真的可能把温度推升到让人难以生存的地步。可以预见,对于不少发展中国家来说,夏季高温可能会是未来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具体到很多国家的普通家庭,未来如何面对难熬的炎夏,也是一个头痛的问题。

40摄氏度的夏天,让欧洲人也在讨论装空调了。由于夏季一直比较凉爽加上环保考虑,欧洲空调安装率非常低。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欧洲的空调普及率仅约为5%。相比之下,美国高达90%,日本为89%,中国是60%,印度也有6%。

但欧洲安装空调的费用,特别是高昂的人工费用,又让不少普通人望而却步。在欧洲,一台700欧元(约合人民币4840元)的普通分体式空调,安装费用往往和空调本身差不多,装下来成本接近人民币1万元。稍微大一些的分体空调,安装价格普遍在2000欧元左右(约合人民币1.38万元),甚至还会更高。

俄乌冲突之后,欧洲各国电费飙升。普通欧洲人即使装得起空调,能不能用得起,恐怕也是个问题。

但无论如何,面对常态化热浪,必须要有所行动。一是加紧基础设施的适应改造;二是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进一步推进减碳和绿色能源使用及相关技术创新。

来源: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