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浙大二院张茂主任:急诊科是社会的缩影,反映人间冷暖与悲欢离合

作者:医师报

作者:融媒体记者 秦苗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这个伟大时代发出的铿锵之音!在2022年8月19日第五个“中国医师节”之际,为进一步推动健康中国行动有关工作落地,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制定了《健康中国行动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将组织开展“健康中国 医者先行”活动,广泛动员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带头践行健康中国行动。

为此,由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指导,医师报社、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央视网联合主办,并将联合各地的卫生行政部门、医疗行业学/协会、医疗机构等有志于健康中国建设的同道,借助2021年第四个中国医师节举办的“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北上广三地地铁主题公益巡展活动的举办经验,在第五个“中国医师节”之际,以“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关爱生命 ‘救’在身边”为主题,开展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四城地铁联动公益巡展活动。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1983年中国正式成立急诊科,至今已近40个年头,急诊医学从三十而立正式迈入四十不惑之年,急诊医学风华正茂正当时。

在中国急诊医学的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份力量来自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浙大二院”)的急诊中心,作为国内首批成立的急诊科之一、是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的主要发起单位和成立地,在大陆急诊医学发展的征程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浙大二院解放路院区的8号楼,赫然看到“急诊中心”四个发光红色大字,就是浙大二院急诊医学科(简称“浙二急诊”),楼旁一排枝繁叶茂的大槐树,它们共同见证了中国示范性急诊医学科的成长之路。

8·19中国医师节,医师报记者走进浙江杭州,跟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医学科带头人张茂教授,一起回顾这条不凡的成长之路。

急诊征程在未知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行

1984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医学科成为国内首批建立的急诊科之一。1985年,全国急诊专家在杭州召开了城市急救工作研讨会,1987年成立了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创建之初,万分艰苦。张茂介绍,在那个年代,一方面条件受限,简朴的救治设施,只能满足最基本的抢救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是新学科,国内没有可供参考的经验,大多数医院都在未知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行。经过几代急诊前辈们的共同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做出了诸多开创性工作。1987年建立国内首家急诊ICU,很好地解决了危重急诊病人连续高质量救治的难题 。1990年承办了学会的机关刊物《急诊医学》,面向中国从事急诊、危重症临床工作的医护人员,积极报道领域内最新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1994年在国内率先成立急诊科主导、多学科高效合作的院内创伤救治模式,后续成为学科鲜明的特色。2005年,率先在国内开通空中急救,并完成多项空中急救的起始的阶段的开创工作。

2006年,随着医院的整体规划,急诊医学科依托高水平的发展平台,学科的空间和设施条件大为改善。张茂介绍,当时急救中心的条件和设施当属国内之最。现如今,走进一楼急诊大厅,可以看到不同的急诊功能分区布局合理、井然有序。各功能部门的布局以减少交叉穿行、减少院内感染和节省时间为原则。急诊预检区、急诊抢救室、急诊复苏室等等一应俱全。置身其中,不禁让人感叹,近40年弹指一挥间,国家和现代化技术的发展,给急诊学科的发展插上了翅膀。目前,浙二急诊集临床、教学、科研、出版和培训于一体,成为中国急诊医学事业发展的中心之一,进入复旦全国最佳专科排行榜前3名。

竭尽全力扭转每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从急诊大厅永不灭的灯光下,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急诊人对生命的守护。发生在急诊科有数不清的故事,张茂说:“急诊科就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每天都会接触各种各样的患者,背后反映的是人间冷暖与悲欢离合。”

2016年,萧山一名刚刚高考完的男生,不幸遭受严重的车祸,情况十分危急。男孩伴有严重挤压伤、合并感染,以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问题,家人辗转2家医院后,因病情继续恶化而找到了张茂教授。

“既然信任我们,就转过来吧!”从接到患者的第一时间,张茂带领的团队进行紧急的清创手术,为后续继续治疗赢得更多机会。张茂回忆道:“在尚未脱离危险的那么多天中,每每看到孩子母亲深夜仍在病房外面徘徊,并满怀期待地望着我时,我真的觉得作为急诊医生、无论如何都要全力以赴的救治。”之后在院内多学科高效合作的救治模式下,历经千难万险,经过70天的漫长恢复,张茂终于看到从死神手里拉回来男孩的脸上展露出纯真的笑容。

张茂告诉《医师报》记者,急诊医学是在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生命的学科,所以要想在患者生命的紧要关头发挥作用,急诊科要尽一切可用的资源,及时、迅速、到位,把有限的资源高效的整合,这样才有可能把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最后创造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

不得不说,在这次救治中,高效的多学科协作救治模式、丰富的严重创伤救治经验,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的历练,作为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严重创伤救治规范的建立与推广”的成果获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9年承建国内2家之一的“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2022年承建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

开拓进取中做自己不敢想的事情

自1996年,张茂参加工作以来,便对急诊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理论到实践,他都刻苦钻研。临床中,面对每一个急需救治的生命,他都会全身心投入其中。闲暇时间,他努力学习理论知识、苦练各种操作技能,善于观察和总结不同,尤其对待新事物,他总是保持一颗积极探索的心。比较快地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多次成功救治疑难、特危重的患者,得到医院及国内同行的一致认同。

急诊医学的发展与先进的理念、知识、技术和设备密切相关,所以不能关起门来搞发展,还要积极走出去和引进来。2003年,张茂有机会去国外进修一年,去看看中国的急诊医学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究竟在哪?

“不得不说,这一年的进修让我的视野更开阔了,西方国家的整体水平确实让我大开眼界。那时候我深切的感受到,我们确实还有很大的差距。但经过一年的学习,我知道我们该从那里发力了。”张茂坦言。

回国后,从基础研究到临床研究,张茂带领团队积极开展多项创新的工作,在依托医院高水平发展的背景下,学科也飞速发展。

“现在我们越来越敢做自己之前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了。那些以前不敢想的事情,现在我们都一一做到了。近几年,随着国产设备的研发,国产的设备性能完全不输进口的设备,甚至某些国产的设备有了西方国家还没有的技术。从技术层面,与西方国家相比,掌握的急诊救治技术可以等同,但是由于大陆医疗水平差异化较大,要达到均质化发展,是我们当前存在的一个主要的问题。”

今年2月份,一名老人不慎发生溺水,他的女儿在施救过程中,自己也发生了严重溺水而心脏停搏。女儿被打捞上来后,经过当地医院奋力抢救,心跳终于回来了,但是情况非常危重,生命随时可能终止。由于患者经历了长时间的心跳停止,即便是复苏成功,存活成为几乎不可能的事情。紧急送往浙二急诊后,张茂带领团队紧急展开后续救治,全力以赴运用了最先进的救治措施,终于将她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了,并完全恢复大脑功能,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未来已来,未来急诊势在必行

随着医院新院区正在规划建设当中,急诊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单元,张茂在心中早已规划出了一道“未来急诊”的蓝图,这张蓝图是按照世界上最领先的水平进行描绘的。

首先,理念先行。一切都围绕以患者获得更高效的救治理念去建设,将新技术以及未来的新技术合理科学布局,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合理分布区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前,始终站在第一线的就是急诊人。所以无论对于呼吸道传播的疾病还是其他传染性疾病,未来急诊一定要更注重防控的需求,在急诊科的功能分区上更充分的考虑,这样就是保证可疑传染病相关的跟普通的急诊患者有效隔离,避免对正常救治服务需求的影响。

其次,对于危重患者的救治,比如严重创伤的患者,未来急诊会把重要的抢救仪器设备集中在同一个地方,形成“急诊杂交复苏单元”,这样的设计的理念,可以尽可能的缩短“黄金救治时间”。在同一个抢救单元完成一站式所有的抢救工作,极大地提高救治效率和效果。

另外,未来急诊中,一定不能缺少直升机救援服务,直升机救援的场地与急诊、手术室之间通道必须最短。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应用,极大提高了医疗物流的效率,除完成了紧急任务,包括运送药品、血液、特殊的仪器设备、甚至移植的器官等,无人机可以不受道路交通条件的影响,大大提高医疗配送的时效,给医疗急救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对于“未来急诊”雏形的规划,张茂还有很多的畅想。可以看出,对于未来急诊的发展最终要构建一个新的体系,对建立新的急救体系和提高急救能力张茂信心满满。未来已来,未来可期,通过体系重塑和创新技术应用,最终为全社会提供更先进、更高效、更优质、更公平的急诊医疗服务。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