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以战论史之春秋时期:吴楚相斗——鸡父之战

作者:纸兔slo

一.背景形势

前面提到过自从弭兵会盟后中原和荆楚便少有战事,逐渐稳定。而由于前期以晋国为首的中原集团实行策略是联吴制楚,所以吴国得到中原的扶持并获得技术文化步战之法等迅速强大起来,成为足以威胁楚国的力量。春秋时期的重点也从中原与荆楚转为淮河流域的斗争了。

吴楚两国从周简王二年起的六十年期间发生大小战斗约为18次,双方互有胜负。由于吴楚两国共争淮河流域的土地,而其战争性质逐渐成为土地争夺战有别于之前春秋时期的战争。

以战论史之春秋时期:吴楚相斗——鸡父之战

吴楚两国

二.两国战略

吴国战略是争夺淮河流域之地借以与中原诸侯保持联系;楚国战略是争夺淮河流域限制吴国发展兼以切断吴与中原的联系。

三.战争导因

周敬王元年,吴王僚率公子光兴兵进攻州来之地,楚平王听闻便联络陈蔡等六国诸侯伐吴以救州来并会于鸡父。当诸侯军向州来进发时,主帅令尹阳匄病逝军中,军心沮丧,代帅薳越资历过浅难以统帅诸侯之军便退回鸡父,吴军听闻准备发起进攻,鸡父之战开始了。

四.战场地理

鸡父位于大别山之西北,而其淮河上游之要冲就是州来。楚国控制此地对吴作战进可攻退可守,还可以控制周围小国;吴国控制此地不仅可以驱逐楚国势力控制淮颖地区小国,还可以由此进入大别山成为日后破楚入郢的起点。可见鸡父的战略价值之高。

以战论史之春秋时期:吴楚相斗——鸡父之战

鸡父之战

五.鸡父之战

吴国公子光分析楚军此时军心不定,政令不统,是进攻的好时机。公子光并献计,先用散乱不整的刑徒引诱胡沈陈三国军队出击,随即击败后使其奔逃以乱楚军,吴军主力再进行攻击。战争就像公子光策划的一样在晦日这一天进行了。诸侯军队被引诱出来,被吴军大败且其主公被杀,军心衰退,更加慌乱。而楚军未曾想到晦日出兵,仓促间又受诸侯慌乱,也崩溃败逃。吴军以一国之力击七国军队而出奇制胜。

以战论史之春秋时期:吴楚相斗——鸡父之战

战斗经过

六.战后情势

楚军大败后,薳越以自杀谢罪。楚王以囊瓦为令尹,囊瓦只坚固郢都,而且为求坚固守备耗用民力建造新郢城。沈尹戍谏言大敌尚在国土又广,不应消耗众多民力加固一城,但谏言未果。之后楚王和囊瓦急忙向吴国进攻,沈尹戍以军心未定民心不稳劝阻被拒。果然楚军大败,自此后楚国国势逐渐下滑。

道听兔说

吴国作为新兴国家凭借朝气与活力,情报谋略等等与楚国争斗多年。而鸡父一战很明显地体现了战术的优越和战争艺术。首先对于情报的把握。情报是战争不可或缺的一环,有了情报才可以合理有效地分配军力制定计划。孙子曾言“必取于人而敌之情也”。楚国对于淮河流域的东夷民族武装压迫,使其倒向吴国。所以楚军在此行动时,吴军都明若观火。所以公子光可以正确分析楚军情况以及诸侯军队特点。

然后就是战术的运用。明面上敌众我寡吴军处于劣势。面对此局势吴军灵活运用战术以奇制胜。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也十分肯定进攻中奇袭的价值体现,吴军先以军事素养低的刑徒诱敌,使其放松警惕轻率出兵;又迫使胡沈陈军队大乱狂奔,乱军心破军阵;最后以晦日出兵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大家对晦日有没有敏感,而晦日作战也是楚军在鄢陵之战失败的原因。恰如孙子曰“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虽众,可使无斗”。

鸡父一战是情报与谋略配合的典范,也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值得研究。

知识补给

楚国郢都是今天的湖北江陵西北位置。相关成语有郢书燕说意思是楚国人的信件燕国人解说,表达曲解原意的意思;郢人斤斧意思是比喻成熟,高超的技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