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希腊重步兵方阵的升级版——马其顿方阵

作者:小胖视频音乐运营

说到方阵,估计很多人第一想到的是《斯巴达300勇士》中披着猩红战袍、身材高大的肌肉男形象,又或者是《亚历山大大帝》中列阵整齐攻守一体的方阵,那么小胖今天就给大伙唠一唠在上古时期能够称霸数百年的希腊重步兵方阵和他的继任者—马其顿方阵

希腊重步兵方阵的升级版——马其顿方阵

《斯巴达三百勇士》剧照

马其顿方阵,是一种早期步兵作战时的战术,希腊重步兵方阵的改良方阵。在荷马时代以前,步兵打起仗来像一窝蜂似地杂乱无章,所以,具有严格阵法的马其顿方阵能轻易地打败数量上占优势但较混乱的敌人,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战术上的创新

希腊重步兵方阵的升级版——马其顿方阵

马其顿方阵

自公元前333年的伊萨斯之战和公元前332年的高伽米拉会战以来,马其顿方阵的威名传遍了古代地中海区域,马其顿的敌人提起马其顿方阵就会感到颤栗,因为亚历山大大帝使得方阵变成了一种传奇:他是不可战胜的。马其顿方阵,是一种早期步兵作战时的战术。在荷马时代以前,步兵打起仗来像一窝蜂似地杂乱无章,所以,具有严格阵法的马其顿方阵能轻易地打败数量上占优势但较混乱的敌人,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战术上的创新。古代战争同现代战争一样,战术也是很重要的因素。马拉松之战希腊人之所以大胜波斯人,主要就是在战术上占了上风。

希腊重步兵方阵的升级版——马其顿方阵

古希腊世界中的早期战斗模式主要是由贵族出身的战士们之间进行的单兵格斗战。随着盔甲护具逐步从皮革制过渡到青铜制,士兵们的防护力得到了增强,但动作却变得愈加迟钝。特别是古希腊军队广泛装备的青铜圆盾沉重无比,必须以数道皮带绑缚在左臂上才能支撑得住,使用时甚为不便且只能防护身体的左侧面。

为了克服上述缺点,在军队的主力转为由非职业军人出身的有产市民构成后,为了互相掩护缺乏防护的身体右侧并有效地进行战斗,方阵战术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左右应运而生。

公元前418年,斯巴达人在曼丁怪亚战场上为了使唤方阵步伐整齐,还专门建立了笛子队,步兵们踏着笛子的节奏而缓慢地前进。

公元前4世纪,方阵战术在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和他的继承者亚历山大的时代发展到了顶峰,基本队形变为手持6米长枪的16人纵队、并有骑兵和排成松散队形的轻步兵掩护配合。各兵种有机结合成原始的多兵种混成部队,在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

在亚历山大死后,马其顿方阵仍旧作为最强的步兵战斗队形君临于战场之上,但亚历山大创造出来的诸多战术却没能得到继续发展,反而停滞不前。步兵装备变得更为沉重、机动能力进一步退化;而本该掩护方阵侧翼的骑兵部队却反而被削弱了。后来,马其顿王国和他们的方阵败给了罗马人和他们的无敌军团。

常备兵数量较多,携带马其顿长矛(长13~14英尺,双手操作,后期的超过18英尺。长矛末端有配重利于平衡,兼做长矛折断时之备用武器。),直径2英尺的圆盾。 方阵中士兵们手中的盾牌在保护自身左侧的同时也掩护了相邻战友身体的右侧,一旦最前排的士兵倒下后,原先位于第二排的士兵将迅速填上他留下的缺口。第一排的士兵一般都是半蹲着,将长矛对准前方,而第二排士兵则是将矛搭在第一排士兵的肩上,这样可以增强正面对骑兵的杀伤力。而整个方阵战术的精髓就在于全部士兵同心协力、齐头并进,临阵脱逃者会受到最为严厉的惩罚。

希腊重步兵方阵的升级版——马其顿方阵

轻装步兵矛的长度短一些,盾的直径大一些(可以遮住跪着的士兵的全身),盔甲稍轻一些。机动性更好。

骑兵是由年轻贵族组成的重骑兵。手持一根马其顿长矛。等待作战时,往往将长矛搁在肩上,矛头稍向下。冲锋时,长矛向下方刺出。刺中第一个敌人后,往往让长矛留在他的身体里不再拔出,然后,再用刀剑继续进行战斗。等到战斗胜利结束后,再去找回那些长矛。

希腊重步兵方阵的升级版——马其顿方阵

伙伴骑兵

辅助兵装甲很轻甚至无甲,以标枪,弓箭和投石器为主要兵器。

希腊重步兵方阵的升级版——马其顿方阵

马其顿方阵这种军事编制跟现代军队的编制极其相似。通常64名甲兵组成一个排,128人组成一个连,256人组成一个营,1024人组成一个团,4096人组成一个师(即初级方阵)。初级方阵跟现代的一个师相同,是自成体系的多兵种作战部队,它除了重步兵外,还包括(在满编的情况下)2048名轻装盾兵,1024名辅助兵和一个1024人的骑兵团,总计8192人。每个联合方阵由四个初级方阵组成,相当于现代一个小型的军或野战军,约32,000人。这就是亚历山大典型的远征部队的编成情况。

方阵布置:作战时排成很长的横队,纵深16人,士兵与士兵之间有着较大的间隔,马其顿长矛通常握在离柄端3至6英尺的位置,方阵头上4至6排士兵的矛头对准前方,后面各排士兵握矛的姿势有的倾斜,有的垂直于地面,各不相同。每个纵列的排头三人和末尾一人属于关键位置,因而选用骁勇而技术高强的士兵。作战时,整个方阵常常以坚固的密集队形跑步向前推进,就像一把攻城锤猛烈冲击敌人的队伍。

马其顿人的盾直径不过两尺,比古希腊重装甲步兵的要小一尺。盾悬于颈部,这就使步兵们能够用两只手去控制巨大的矛,并且彼此的身体能紧靠在一起。通常在方阵行列中,每个战士拥有三尺见方的空间来施展武器,标准纵深是8人或16人。古希腊重装甲步兵的累赘装备在互相保护上大费心思,但马其顿人却是为了进攻的目的而对装备严加选择:士兵生存的关键不是他们的装备(大小和重量已有相当程度的减轻),也不是他们后方的同伴,而是是否安全地呆在任何敌人也休想突破的巨大矛阵中。马其顿方阵比它的古希腊'前辈'更易被攻破但进攻的威力却远远凌厉于前者。

阵中前五列矛枪在初期的交战中都与敌军直接交锋,无数支矛互相撞击,组成一堵矛的墙,鱼叉般地攻向敌人并且--像鬃毛那样--将敌人的进攻有力地反弹回去。后面和中间的人也不空闲,他们举起盾挡住射来的弓箭,用枪托上的尖顶把敌人刺翻在地,并用肩膀向前推进到前排士兵阵中。后方士兵在作战时,无数支摇动着的枪托也会在混乱中对敌人造成不可避免的伤害。而战阵的前方,正如利维在写作时所讲到的那样,每个罗马人都被逼处于十支矛尖的攻击之下,作为靶子的敌方士兵对那些矛尖来说简直是'供不应求'。因此每个士兵端平自己的矛,在刺杀中寻找到最关键的空间就变得至关重要。

进攻者应该努力在无数矛尖的缝隙之中拄到一个楔子。如果矛太重,向前推进时敌人阻力太大,几分钟之内就会筋疲力尽。很少--如果有的话--有士兵去想他实际刺中了谁,刺中了多少敌人,能前进就是成功,而失败则将伴随善恐惧心理加深所引起的弥漫全阵的麻痹和反应迟钝而降临。

如果第一阵列的持矛士兵败下阵去,如果敌人持剑突入方阵内部,或者情况更坏,他们已从方阵较空虚的一侧冲进来,那么,灾难就降临了,他们必死无疑。辅助性的武器匕首--正像矛长得愚蠢一样--它也短得荒谬,几乎不能给马其顿士兵提供任何安全保护,而持矛士兵本身也无法转过身来抵抗已攻至近身处的敌人。但对方阵来说不光彩地弃矛后逃只能使已打开的缺口变得更大。同时,一个身体紧压另一个身体时,这种屈辱的逃跑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一旦进入方阵内部,敌人便开始持剑进行大肆杀戮。他们割开那些方阵士兵的腹部或腹股沟处,切下进入圈套的魂飞魄散者的四肢,直到整个方阵分崩溃散,血尸遍地有的士兵已被切腹取肠,却仍试图抓紧他们的武器。方阵士兵很少能听到终止前进的命令,归根结底,他们的作战行动主要依据于接触、感觉,来自敌人的压力程度,同时还有呐喊声和阵中流传的谣言。因为灰尘、血泊和扭曲的尸体所组成的海洋很快便弄瞎了内部士兵的眼睛,麻痹了他们的听觉,使他们根本无法对形势做出正确的判断。然而如果勇敢的士兵们能够保持那道密不透风的矛尖之墙,同时由后面的同伴帮助他们往前推进,那么被屠杀就将是另外一方了。确实一旦方阵顺利展开动作,长矛顺利开始了它们的进攻,那么便没有任何东西能抵挡希腊铁制武器的这种恐怖力量。

希腊重步兵方阵的升级版——马其顿方阵

方阵俯视图

想象一下那些被千戳万刺撕成碎片的不幸者吧。胜利者对被征服者最后"行刑",只有当他们不得不小心避开敌方那些武器残骸和手足残缺的尸体时,才会出现片刻的间歇。由于这种搏杀的恐怖性,难怪一个将领所需要的战士,既不是温柔娇嫩的青年,也不是优雅健美的肌肉,而是那些胆量经验具备,且绝不会在这种任务面前畏缩的结实而肮脏的老兵。

为了保护侧翼和后方,战斗开始前轻装长矛兵在方阵的后面排成纵深约8人的横队,而辅助兵(大部分是重步兵的勤务兵和粮秣征收员)则在方阵前面排成散兵横队,两翼配置骑兵和一定数量的轻装长矛兵。

方阵配合

马其顿方阵必须和骑兵紧密配合,单纯依靠方阵是不容易取胜的,马其顿人在作战时会把方阵排成斜阵,即直角三角形或直角梯形,斜面向外,这样就会根据具体需要从某一侧包围敌人。一般敌人在马其顿方阵面前不会被立刻杀得四散奔逃,象割草机一样利索(除非遇到马其顿方阵的冲锋。

希腊重步兵方阵的升级版——马其顿方阵

这一点在游戏中没有体现,马其顿方阵时可以整体合一,后面推前面,然后象一堵墙一样冲过去),他们大部分会为其所困,竭尽全力的躲避众多的矛头,而这恰恰是马其顿将军所要的,敌人被放在一个大大的案板上,那刀就是马其顿骑兵。游戏中的马其顿骑兵非常强,整体上要好于罗马共和国,这使他们有能力对抗并击败(拖住)敌人的骑兵,然后绕过头来,总后面重重一击,就像用刀剁菜板上的肉一样。这要求步骑协同,不能晚也不能早。另外在游戏中也没有体现马其顿游击步兵,他们主要是使用圆盾短剑着轻甲的轻步兵,善于近身(在《亚历山大大帝》中有表现)他们主要的任务是防御方阵侧后或跟随骑兵一起进攻。

优点

自身具有很高的机动性,能以完整的横队勇猛地冲向敌人,给尚未从骑兵袭击中恢复过来的敌人以更沉重的打击。相比重步兵方阵,马其顿方阵的防守能力略为逊色,但攻击则凌厉得多,战败的雅典人这样描述,攻到马其顿人面前的每个士兵都必须同时对付至少十个以上的长矛头。不难理解,为何雅典人会在马其顿人的攻击下迅速溃败,漫过底比斯人的阵地,仍然不能摆脱马其顿方阵的追击--披着重甲的士兵在战埸上移动的速度还比不上成阵的马其顿人。

希腊重步兵方阵的升级版——马其顿方阵

缺点

但是,马其顿方阵也有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只要设法不让它有个统一的战场,并且只攻其两翼或背面,而不攻其正面,就能置它于死地。一旦对方突破侧翼,矛阵中的长矛兵很难抵抗剑兵的进攻。对付密集箭阵的能力弱,无论是轻骑射兵,还是步射集团,只要能驱散轻步兵,列阵的长矛手几乎是任凭射杀。如公元前371年底比斯的战略家伊巴密农达在琉克特拉采用集中了纵深达16层的部队,从方阵的右侧打进去,结果就破了斯巴达的方阵。

首先这种方阵不是全方位阵型,全方位阵型的全方位防御的话你想想该怎么排?大家围着一个中心面向四面站好……可是这样除了站在原地不动还能干吗?战场上根据形式要不断调整方向,进攻时只能面向一个方向,全方位的长矛方阵中世纪后期瑞典长矛兵也使用过,不过那时的战争与此时不同,而且瑞典人遇到十字弩的袭击都很自觉的撤退了,因为全方位防守只能站着不动。全方位的排列也需要花上很长的时间,而且战斗一开始,谁会这么排兵布阵?

方阵败绩

第二次马其顿战争

看看罗马人在第二次马其顿战争中是怎么击败这种方阵的吧。罗马军团的战术组织能一个人为最小单位行动--注意,他们的排列并不紧密,当罗马人遇上距离最近的威胁的时候,比如侧翼,他们能轻松而简单的朝向任何方向的正面,只要转个身就可以了;尽管亚历山大的马其顿密集方阵有其独特的灵活性,能变换成各种各样的队型以适应各种地形和敌人阵型,但事实上密集方阵中要达到这点还是有点麻烦的,他们的长矛用起来就十分麻烦,何况还要快速的转身?比起罗马人,这种在亚历山大时代非常灵活的队型却显得迟钝多了。

的确,马其顿的密集方阵在战斗一开始以排山倒海之势击溃了罗马人的左翼,但是麻烦就来了,战场上地势起伏不平,而且马其顿密集方阵在追击罗马人左翼的过程中难以保持队型;当罗马人的右翼击退了马其顿人的左翼之时,马其顿的密集方阵得胜的右翼却调不过头来了,罗马人绕开密集方阵的正面,他们使用短剑大盾的优势就立刻体现出来--前进中的密集方阵不可能完全的保持的非常整齐,当方阵中出现空隙,罗马人就从侧翼攻入方阵--用着长达21英尺的长矛的士兵怎么会是用短剑和大盾的罗马人的对手?这个时候正是一寸短一寸险,挤在一起的马其顿人连长矛都挥舞不开,何况除了第一排,后排的马其顿士兵并没有重甲和盾牌。

希腊重步兵方阵的升级版——马其顿方阵

一发不可收拾

也就是说马其顿密集方阵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这样密集的方阵不得不依靠骑兵和其他兵种保护其两翼,但骑兵是攻强于守,一旦被击溃,密集方阵的侧翼或者背后就容易受敌人攻击,那么这种死板的阵型就可能溃散而一发不可收拾。而且方阵缺乏协同性,很难用于包围行动,只能与骑兵配合。亚历山大并不是使用这种方阵,他的骑兵从某种意义上说才是真正的主力,而且也足够的强大。沟渠、树林、山脊、河流等等障碍,也常使得密集方阵被分割或者阻挡队形前进,一旦由此等原因造成阵型被破坏,那么产生的空隙很容易被敌人的近战部队利用,而结果大家也该都知道了。

虽然亚历山大大帝很好地解决了方阵的机动性问题,但不代表方阵就没有了问题--事实上,作为预备队,追击部队,以及保护者的骑兵反而容易被击败而导致整个战斗失败,因为亚历山大本人就在骑兵阵里(方阵需要保持阵型)。这个问题在亚历山大对波斯军队的几场战斗中都有出现过,但波斯国王并没有抓住这些机会,谨慎的他认为亚历山大已经突破了他的前军和中军,而实际上是亚历山大误入了波斯的后阵。出于宿命般的,亚历山大并没有战死,但在几千年后的三十年战争时,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就使用了类似的战术(列队火枪手、火炮方阵,胸甲骑兵保护侧翼),并因为误入敌阵阵亡…………

方阵兴衰

在古希腊的战争中,作战双方以重步兵在约定的时间于约定的地点开始作战,通常是较强大的一方首先蹂躏弱小一方的土地,视土地为生命的希腊人如果不是立刻求和,就是接受上述的挑战,战争通常在半天内结束。以致波斯人在向国王报告时说:希腊人不会打仗,他们分不清奥林匹克和战争的区别.但是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伯罗奔尼撒同盟很尴尬地发现,无论他们如何起劲地蹂躏阿提卡半岛的雅典领地,雅典人只是躲在卫城和长墙,根本不愿与斯巴达人进行传统的半天战争,相反,只是以强大的海军封锁伯罗奔尼撒同盟,希腊第一次出现海上利益超过了土地利益的城邦。

这种新型的战争导致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厮杀,最终斯巴达向波斯寻求财政援助建立起强大的海军,而雅典也向西西里远征寻求不受斯巴达威胁的土地,新一轮的较量导致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最后结束。 这种半天战争形式导致长达两百多年的以重步兵为核心的战斗模式,但伯罗奔尼撒战争表明,这种战争用于低烈度冲突是合适的,用于国与国之间的灭国性相争是不够的。就在伯罗奔尼撒结束后不久,北方马其顿的国王菲力开始秘密研究新的战术,一种以彻底消灭对方军队为目的的战术,最后的成果经过他的儿子亚历山大的完善,最终成为了盛极一时的马其顿方阵。

马其顿方阵适应了马其顿作为一个新兴的奴隶制国家的结构,大量的农民和极少量的贵族,因此,主要由贵族公民组成的重甲兵不是马其顿的所长,另外重甲方阵在战埸和山地丘陵地区机动能力的低下,也不能满足马其顿征服需要。新组建的马其顿方阵核心是由约一百人组成的长矛阵,在阵中完全取消了重甲兵,第一线士兵的盾也大为缩小(斯巴达人的巨盾甚至可以遮盖整个身体),大致只有三至四平方英尺,缩小的盾使士兵可以站得更紧密;同时,后方的矛渐次加长,最终所有的长矛手都可以对方阵前的敌人进行攻击,最长的达到十米之长。

相比重步兵方阵,马其顿方阵的防守能力略为逊色,但攻击则凌厉得多,战败的雅典人这样描述,攻到马其顿人面前的每个士兵都必须同时对付至少十个以上的长矛头。不难理解,为何雅典人会在马其顿人的攻击下迅速溃败,漫过底比斯人的阵地,仍然不能摆脱马其顿方阵的追击-- 披着重甲的士兵在战埸上移动的速度还比不上成阵的马其顿人。

如果以为马其顿方阵只是长矛,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在军队中列入方阵中的长矛手只有三分一到四分一,其余全部是弓箭手,剑手,投石手,投枪手,这些士兵通常是非公民的平民,盟国的士兵,待释放的奴隶。在作战中,他们以箭、石、投枪攻击敌人,减少方阵冲锋的压力,当敌人被方阵冲散压倒后,他们就跟上去杀伤散乱的敌人。这种战法与中国古代的车战十分相似,先以战车冲散敌人,再以徒卒杀伤敌人。实际上春秋时晋国魏舒的毁车成行一役的作战方式与马其顿方阵就很相似,不同的是魏舒以弃车的甲兵剑盾阵代替了长矛阵而已。

希腊重步兵方阵的升级版——马其顿方阵

依靠马其顿方阵的战斗能力,腓力统一了希腊,亚历山大灭亡了波 斯建立了亚历山大帝国。但是马其顿方阵的弱点就象他的优点一样突出,最大的弱点就是它的战斗力集中在前方,侧面只能依靠互相的保护,一旦对方突破侧翼,矛阵中的长矛兵别说抵抗,连逃生的机会也没有。罗马人在与高卢人的作战中首先尝到这个滋味,当高卢的剑盾兵攻破了罗马人的侧翼后,三万罗马人和同盟军毫无反抗能力地就在阵位上被杀死。这埸惨败令罗马人意识到,长矛阵如果被突破就很难抵抗剑兵的进攻,对马其顿方阵的革命性改进,导致了罗马小步兵方阵战术的产术,也就是罗马军团。

多年后,较马其顿方阵灵活得多的罗马军团战术在与地中海地区最后一个强大敌人,希腊人的叙利亚王国的战争中,轻松地在狭窄的谷地中展开,并把同样是挤在山谷中却无法展开的摆着马其顿方阵的叙利亚四万大军全歼。在这一仗后,盛极一时的马其顿方阵完全消失了。

希腊重步兵方阵的升级版——马其顿方阵

导致马其顿方阵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正是因为投射武器的进步,令导对敌一方可以在远离方阵的地方通过箭射和投枪杀伤阵中士兵,瓦解马其顿方阵的攻击能力,攻击能力的消失,意味着马其顿方阵防守能力的消失。微小的铁制箭头,可以穿透牛兵盾的铁制标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排排的矛举起来,前后十六排,矛的尾端也有锋刃,防你从后边上来。前五排的枪尖都搭到第一排人肩膀上面,整个方阵像一只刺猬,因为没有活动的余地,你最好的姿势就是站直了,别趴下,以免被人踩死。阵里的人不能跑,跑就首先死。事实上,那时的战死者多不是被砍死,而是被践踏致死。

方阵的两翼有轻装步兵以及骑兵的掩护,三个军种完美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齐划一的整体,就像一台不可抵抗的机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