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白族火把节|苍洱间的一场盛世狂欢

作者:最大理zdl
白族火把节|苍洱间的一场盛世狂欢

悄然之间,一年一度的火把节又到了。

此时无论乡友同事,

遇上了都会彼此问一句:回家过节吗?

回答当然说“是”。

因为回家的滋味实在意味绵长,

不仅包含了亲友的牵挂,

更是父母家人的殷殷嘱托。

白族火把节|苍洱间的一场盛世狂欢

火把节是白族狂欢的节日。于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举行,白语称为“夫汪舞”,意为“六月狂欢”,无论城市、乡村、山区、坝区皆普天同庆。是白族全年节日中除去汉源节日外最正式最隆重的本土节日,在白族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白族火把节|苍洱间的一场盛世狂欢

白族人的火把节,据说是为了纪念柏洁夫人。这个边地女性如同中原“木兰从军”、“穆桂英挂帅”、“梁红玉擂鼓战金山”等故事中的主角一样,其故事千百年来在苍山洱海间流传。相传初唐时期,苍洱之间部落纷争,群雄逐鹿。在唐王朝的支持下,蒙舍诏实力逐日强大。诏主皮逻阁遂起吞并其他五诏之心,便假意邀请五诏诏主前往蒙舍祭祖,结果在祭祖当夜火烧松明楼,将五个诏主在宴桌上尽数烧死。噩耗传来,邓赕诏主夫人柏洁星夜赶往蒙舍,凭借一支铁钏,从废墟中赤手挖出面目全非的丈夫尸骨。皮逻阁见其聪颖明慧、坚贞不渝,便欲强娶,柏洁以死相胁,方得虎口脱险,带丈夫尸骨回到邓赕。随即招兵买马,与蒙舍大军相持一年之久。最终兵败城破,却不甘屈辱,纵身跃入西洱河沉江而亡。

白族火把节|苍洱间的一场盛世狂欢
白族火把节|苍洱间的一场盛世狂欢

为纪念她,后人在洱海之源的邓赕诏遗址德源山建有柏洁圣妃庙,并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彝族火把节后一天)共度“火把节”。节庆来临,人们竖火把、染指甲、赛龙舟、赶莲池会,呼儿唤女回家团聚。

白族火把节|苍洱间的一场盛世狂欢

节日当天,人们停止一切生产劳作,男女老少都着节日盛装,纷纷汇集到竖大火把的地点,或村中广场,或本主庙、古戏台前,大青树下,在热闹的唢呐鼓乐声中,人们忙着扎制大火把,老爷爷们演奏洞经古乐,老奶奶们齐声念诵经文。当家妇女便要带着孩子备上盐、米、酒、茶到田间焚香祝祷,祝愿五谷丰登。

白族火把节|苍洱间的一场盛世狂欢

每个村寨或片区都要共竖一株大火把,砍好一棵五、六丈高的火把树,通体用柴禾或竹子捆扎,插满五颜六色的小三角旗、红香,再挂上梨串、苹果、海棠等,称之为“火把果”。顶端还要饰以火把节的大型标志物———“连升三级”的“升斗”,上书“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字样。“升斗”顶端彩旗飘飘,拱托着一支振翅欲飞的白鹤。竖火把之前,先由老人们以“三牲九礼”祭祀,行“三跪九叩”之礼。火把竖好后,暮色降临时,由德高望重的老人在唢呐鼓乐队的护送下从本主庙取来火种将火把点燃。

白族火把节|苍洱间的一场盛世狂欢
白族火把节|苍洱间的一场盛世狂欢
白族火把节|苍洱间的一场盛世狂欢

白族自古为稻作民族,火把节乃稻谷抽穗时的庆祝活动。以火炬烧灭害虫,祝祷丰收。明代白族学者李元阳在《云南通志》中记道:“六月二十五日,束松明为火炬,照田苗,以火色占农。”此外,白族火把节也包含着一些生育观念。如火把树要由当年生男孩的年轻父亲提供,竖火把的坑要由当年生女孩的父亲挖掘,大火把上挂满水果,便是多子多福的象征。这一切都表明白族火把节是一个源于白族先民生产和生育观念的古老节日。

白族火把节|苍洱间的一场盛世狂欢
白族火把节|苍洱间的一场盛世狂欢

在白族人心目中,它是仅次于春节的最隆重的节日。除了村寨竖大火把的集体活动,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佳肴美食、各种节日用品,嫁出去的姑娘都要回娘家团聚。节前,遍街卖的是火把节的标志物———用竹篾彩纸糊扎的小升斗、小火把、纸火香袋以及专供妇女用来染红指甲的凤仙花根等等,节日气氛非常浓郁。

白族火把节|苍洱间的一场盛世狂欢

火把节的高潮是耍火把。男女青年各持一个火把。见人就从挎包里抓出一把松香粉往火把上撒。每撒一把,就会发出耀眼的火光,发出“轰”的一响,火苗燎向对方,叫做“敬上一把”。白族认为火苗指向对方可燎去身上的晦气,故竞相燎耍,喜气洋洋。燎耍过后,青年要成群结队,举着小火把到田间地头,向火把撒松香粉,给谷物照穗,其意是消除病虫保丰收。

白族火把节|苍洱间的一场盛世狂欢
白族火把节|苍洱间的一场盛世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