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拉梢寺——世界第一大摩崖浮雕大佛

作者:方待夜半听君语
拉梢寺——世界第一大摩崖浮雕大佛

武山县水帘洞石窟群位于县城东北25千米的鲁班峡谷中,始建于北周,隋、宋、元、明等时期续建重修,据文献记载曾有“七寺五台”的规模,但后因自然和人为的因素,现存水帘洞、显圣池、拉梢寺和千佛洞四个单元,保存历代窟龛69个、塑像160余尊、壁画2400多平方米。

拉梢寺石窟是水帘洞石窟群中最璀璨的部分,始建于北周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各朝,前后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精华单元拉梢寺主体开凿于莲苞峰南壁一处高60余米、宽约60米的半圆形崖面上,保存有大小窟龛24个、各类造像33身、覆钵塔7座、壁画365平方米、摩崖题记1方。

拉梢寺——世界第一大摩崖浮雕大佛

拉梢寺的名称由来于它的建造方式有关,当年修建时,工匠们“拉梢登高,层累而上”,砍尽北山树木,从崖脚依次积木至山顶,随着工程的进展,再逐次拆木而成。

也有学者认为,拉梢寺之名来源于藏语,意思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观景台是观看拉梢寺的最佳位置, 1整个拉稍寺是主要分为南北两区,北区是在高宽各60余米,略做平整,前倾的崖面上做成。对面的北区,始建于公元559年,也就是北周明帝三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世界第一摩崖大佛就坐落于此。崖面塑有一佛二菩萨,均为石胎泥塑。中间的是佛祖释迦牟尼,左右两侧为两尊胁侍菩萨,分别是文殊和普贤,三尊塑像被称为“华严三圣”。

拉梢寺——世界第一大摩崖浮雕大佛

大佛通高42.13米,是世界第一露天摩崖浮雕,她和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建于同一时期,建造风格受西亚犍陀罗风格影响,大佛高鼻深目,和唐宋时期的佛教塑像风格迥异。低平肉髻,面相方圆,浓眉大眼,鼻高唇厚,双耳下垂,短项宽肩,着紧身通肩大衣,衣纹紧贴肌肤,是典型的“曹衣出水”风格。

大佛神情含蓄自然,端庄凝重,躯体健壮。大佛头顶圆形图案叫做头光或项光,由9层图案组成,最外一圈是红色饰带,里层分别是水波纹和莲花藤蔓,佛教中认为佛有无边的法力,他额间的白毫能发出光芒万丈,这种光芒通常用佛的头光来表示。两侧菩萨头戴莲花瓣宝冠,宝缯垂于胸前,颈间缀有项圈,腕戴镯,臂戴钏,细眉凤眼,嘴角上翘,面带微笑,上身穿偏袒衫,下身着羊肠大裙,双肩披帛绕肘垂于身体两侧,手持盛开的莲花,赤足立向大佛以示虔诚。大佛下方是由七层图案组成的佛座,一三五七层为双重仰莲,其余分别是狮、鹿、象,这三种动物是佛教的吉祥物,同时也是护法神。像这样组合式、极富有装饰效果的佛座在大陆的石窟寺中仅有此例。

拉梢寺——世界第一大摩崖浮雕大佛

主佛左手边的胁侍菩萨身高约27.25米,头上戴的是三瓣样式的莲式宝冠,脸形方中有圆,额头中央塑有白毫,弯弯的眉毛,双眼半睁,眼睛略微微下视,高高的鼻梁,嘴巴略大,两嘴角上翘,大耳下垂。肩膀较宽,脖子较短,上身穿偏袒衫,手腕戴有镯子,手臂戴有臂钏,手里捧着莲花,身体微微侧向大佛表示对大佛的虔诚。右侧菩萨身高26.75米,与左侧的菩萨在面容、服饰、姿态上基本上是一样的,手里也拿着一束莲花,身体侧向大佛。两尊胁侍菩萨面带微笑,是种发自内心的笑,好似对佛祖讲的佛教教义顿悟了的笑容。

拉梢寺——世界第一大摩崖浮雕大佛
拉梢寺——世界第一大摩崖浮雕大佛
拉梢寺——世界第一大摩崖浮雕大佛
拉梢寺——世界第一大摩崖浮雕大佛

左侧菩萨脚下方是一块刻有103个字的阴刻铭文题记:唯大周明皇帝三年岁次己卯二月十四日使持节驻国大将军、陇右大都督,秦渭河鄯凉甘瓜成武洮岷邓文康十四州诸军事,秦州刺史,蜀国公尉迟炯与比丘释道藏于渭州仙崖敬造释迦牟尼像一躯,愿天下和平,四海安乐,众生与天地久长,周祚与日月俱永。

拉梢寺——世界第一大摩崖浮雕大佛

这块题记为我们提供了大佛的准确造像年代。从碑文看,公元559年,使持节柱国大将军、陇右大都督、秦州刺史尉迟迥主持修建拉梢寺石窟。尉迟炯是一位年青有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中提到的周祚是他的国家北周,他希望他的国家能永远兴旺发达,传承下去。这块珍贵的碑刻题记,为我们研究古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佛教,提供了宝贵的实物数据,同时是当时宗教服务于政治的社会现状的典型证据,像这样有明确纪年的题记在大陆石窟寺中极为少见。

三尊大佛头顶的一组遮雨檐,始建于明代,1990年武山縣水帘洞石窟群文物保护研究所对其进行加固与延长。大佛左下方的阴刻铭文题记明确提出佛像的开凿年代、开凿者及开凿目的。

拉梢寺——世界第一大摩崖浮雕大佛
拉梢寺——世界第一大摩崖浮雕大佛

佛座下方的尖拱形浅龛内也塑有一佛二菩萨,系石胎泥塑,是宋代重塑的作品,佛通高4米,菩萨2.5米。右边的大势至菩萨,头戴宝冠,细眉凤眼,面庞丰润,嘴角微微上翘,虽然塑像只剩头部,但我们依然可以看出菩萨的大慈大悲之心。她的微笑是对世人无限关怀的微笑,是洞察一切睿智的微笑,是对现实生活自信的微笑,是发自内心喜悦的微笑,这一富有洞中内涵的微笑,展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品格和气质。2001的中国文化报评论她堪比西方的“蒙娜丽莎”,被称作是“东方的维纳斯”。

拉梢寺——世界第一大摩崖浮雕大佛
拉梢寺——世界第一大摩崖浮雕大佛

大佛头顶的四块檐最早是在元代修建,两侧的建于八十年代,遮檐为木结构,面阔13间,长45米平列插入崖面。1984年7月,工作人员在维修大佛时在遮雨檐内发现一面刻有元大德六年(1302年)题记的祈福铜镜,铜镜为素面,直径28cm,背面外缘錾刻一圈铭文。祈福铜镜的发现成为元代修葺拉梢寺的重要实物证据,更印证了大佛的祈福历史,说明在此祈福能得到永恒的幸福,无量的智慧、吉祥、福祉。

拉梢寺——世界第一大摩崖浮雕大佛
拉梢寺——世界第一大摩崖浮雕大佛

摩崖浮雕造像以南,壁画占整个崖面的三分之二,为宋、元和明的作品,在大佛周围既做陪衬又突出主题,菩萨头上彩绘弟子、罗汉、菩萨及力士。崖壁上方有北周时期的木骨泥塑一佛二菩萨,现仅存两菩萨的头部。下方是十方佛,现有一尊完整,五尊剩头部。这种塑像是从崖面先打孔插桩,再敷泥成像,木桩呈现黑色,是因为在制作时经过刻意焚烧碳化,来防止虫蛀朽坏,延长保存期。泥塑下有两座元代舍利塔,塔柱彩绘色泽艳丽,有浓郁的藏族绘画风格,说明在元代时甘肃一带盛行藏传佛教。十方佛下方是著名的明代“经变图”,是整个崖面中保存的最为完整的一组壁画,人物丰富,造型迥异,绘画精美,是珍贵的文物。

拉梢寺——世界第一大摩崖浮雕大佛

观景台上去是天书洞,要到达天书洞须攀爬挺立八十度的61个石质台阶,走一段距离地面60米的木质栈道,非常险要,因传说洞中藏有天书而得名。在洞内塑有五尊明代的菩萨像,造像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拉梢寺——世界第一大摩崖浮雕大佛
拉梢寺——世界第一大摩崖浮雕大佛
拉梢寺——世界第一大摩崖浮雕大佛
拉梢寺——世界第一大摩崖浮雕大佛

拉梢寺大佛的佛座由动物和莲瓣交互形成,一、三、五、七层为双层仰覆莲瓣,二、四、六层是狮、鹿、象三种动物。莲瓣是从高到低,而动物是从低到高的塑造。

狮、鹿、象这三种动物是印度早期美术中常见的雕刻对象,孔雀王石柱的柱头就雕刻了面向四方的雄狮,桑奇大塔上的雕刻中也有这几种动物的塑造。

狮、鹿、象这几种与佛教密切相关的动物,被广泛应用在佛教雕刻中,从印度早期美术到中亚、西域,再到中国内地。拉梢寺大佛的佛座把这几种动物组合在一起,同时出现,非常少见,既富有装饰效果,又是组合的形式,既引进外来的因素,又与当朝实际相结合,显示了拉梢寺造像中最为独特的一面。

拉梢寺——世界第一大摩崖浮雕大佛
拉梢寺——世界第一大摩崖浮雕大佛
拉梢寺——世界第一大摩崖浮雕大佛
拉梢寺——世界第一大摩崖浮雕大佛
拉梢寺——世界第一大摩崖浮雕大佛
拉梢寺——世界第一大摩崖浮雕大佛
拉梢寺——世界第一大摩崖浮雕大佛
拉梢寺——世界第一大摩崖浮雕大佛
拉梢寺——世界第一大摩崖浮雕大佛
拉梢寺——世界第一大摩崖浮雕大佛

武山县水帘洞石窟群每个单元都是利用天然的半圆凹形崖壁造像。这里的地质构造是砂岩,颗粒较大,比较松散,又比较坚硬,在长时间的雨水浸蚀下,崖体表层的黄土随着雨水灌入沙石间隙,起到了加固崖体的作用。但是这种山体特征不利于进行大面积的石胎造像,拉梢寺大佛的造像就是最好的证明。拉梢寺大佛开凿于公元559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大佛轮廓仍清晰可见,可见其高超的造像技艺。

拉梢寺——世界第一大摩崖浮雕大佛

拉梢寺大佛的类型是摩崖浅浮雕大佛,先把天然凹形崖体磨平,浅浮刻出佛、菩萨的造型,再上一层一层的泥皮,泥皮材料有黏土、麻筋和沙子,同时混合有糯米和鸡蛋清。虽说材料简单,但混合的比例只有最娴熟的工匠才能掌握。

据元代《塑画记》记载,古代雕塑所用的材料有“糯米、粳米、小油、桐油、硼砂、皂角、土布、黄蜡、生绢、铁条等几十种”。除了材料配比之外,制作方法也很讲究,工匠们长期探索获得的材料配比方法与塑造技巧,保证了泥塑像具有磐石般坚实、陶瓷般莹润的质感效果。拉梢寺大佛大体大面的服饰造型凹凸不平,主要为了增加泥皮的附着力,同时增加了美感效果。选址也特别,整个山体外形就像一个含苞待放的莲苞,大佛开凿在心脏部位,不是正北的位置,对大佛也是很好的保护,不会被直射,也避免了雨水直淋。正因如此,拉梢寺露天大佛千年来伫立在此,俯瞰着时世变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