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90后”老党员刘曰成:任劳任怨 一片赤诚为家国

作者:爽爽贵阳·秀美花溪

沿着区老干局背后的一条老巷子走进去,93岁的离休老党员刘曰成就住在这里。满头银发的他精神抖擞,刚与老伴晨练回家。

听闻记者聊起淮海战役,老人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将他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来的故事娓娓道来。

1928年出生于山东省东平县的刘曰成老人,少时追随共产党走南闯北,先后参与了抗日战争、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于1958年在党组织的安排下,来到贵阳花溪,在此继续为党的事业奋斗。

“90后”老党员刘曰成:任劳任怨 一片赤诚为家国

“跟着共产党走,没错!”

1945年,刘曰成亲眼看到本村的一个邻居大哥在过河堤时被日本哨兵无缘无故地枪杀了。年仅17岁的他十分生气。“那时候日本人打死人、打伤人根本找不到地方说理去。”如今回忆起这段历史,老人依然很气愤。

后来,村里陆陆续续有人加入八路军的队伍去参加革命。刘曰成一听说参加八路军就可以打日本人,想也没想就在地下党组织引导介绍下,与同村的几个老乡,一同加入了抗日游击队,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我参加游击队后,八路军教育我们说要时刻依靠群众,要为人民服务。”刘曰成说道。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我们一开始都没有正式的军装,是等到日本投降后的那个秋天才穿上,当时胜利了,大家每天都敲锣打鼓地庆祝,生活也慢慢好起来,从那时起,我就相信跟着共产党走,没错!”

“90后”老党员刘曰成:任劳任怨 一片赤诚为家国
“90后”老党员刘曰成:任劳任怨 一片赤诚为家国

“不能怕死,要勇敢地往前走”

1946年7月,刘曰成所在的部队开始开荒种菜。“共产党教育我们不能吃当地百姓的粮食,要学会自力更生。”在一年休养生息后,刘曰成迎来了他生命中最难忘的战役。

“1947年,国民党军队进攻相当厉害。胡宗南大军压境,在延安和山东的解放军和根据地压力非常大。为了想办法突破国民党军的围堵,打断蒋介石封锁,我当时所在的冀鲁豫野战军就决定挺进大别山,向安徽、河南、湖北这些地方出发,通过外围扼住南京、武汉这些国民党统治的重要地点。”

就这样,1947年,刘曰成随“刘邓大军”出发,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走进了大别山。“我们的装备兵力与国民党相差很大,面对他们的封锁,我们采取了不正面进攻,多与他们周旋的运动战。我当时就一个信念:不能怕死,要勇敢地往前走。”

说起在大别山的经历,刘曰成老人十分感慨。“当时,我是在后勤部工作,看到在前线的士兵没有吃的、喝的,真的很着急。好在当地的老百姓很支持我们,我就想要千方百计保障好前方部队作战。”

1948年2月,刘曰成的部队开始转出大别山,这时,山东、河南、安徽、湖北四省连在了一起,解放战争形势也好转了。这时的刘曰成才发现自己还不是一名正式的共产党员。“当时以为加入了八路军,我就是加入共产党了!”聊起自己的入党经历,刘曰成笑了笑。

1948年,20岁的刘曰成积极申请,经过指导员同意,在参加淮海战役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加入中国共产党就一个信念——为人民服务。”

“90后”老党员刘曰成:任劳任怨 一片赤诚为家国

“父亲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1958年,刘曰成转业到了贵阳花溪粮管所。“当时粮管所没有党支部、没有党员,连共青团员都没有,我认为我作为一名党员要多承担工作,要多干事。”刘曰成说。

在粮管所工作期间,刘曰成先后在石板镇、孟关乡负责春耕秋收,监督粮食生产进度等工作。“我觉得党员就是要走在前面。到花溪工作以来,都是人家说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从不挑剔。”回忆起在粮管所的工作,刘曰成老人用“任劳任怨”四个字概括。

“我们小的时候,孟关要修一个粮食仓库,物资都需要自己买,父亲就带着我们把木料扛回去,一直坚守岗位,直到工程完工。”大儿子刘江说道。

刘曰成两个儿子都是共产党员。大儿子刘江在1978年恢复高考时,考上了贵州师范大学,后到龙里中学教高中生物。小儿子刘俊中学考高中时,数学成绩曾荣获花溪区第一名。“我们的家庭一直很和睦,父亲是一个很慈祥的父亲,从来都是跟我们讲道理,不打骂孩子,这样的家风也一直流传下来,父亲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聊起父亲对自己的影响,刘江说道。

除了是孩子口中的好父亲,刘曰成更是一名热心参与组织活动的老党员。“我们老干局每月20号都会组织离退休老干部开展集中学习,刘爷爷每次都参加,只是外出考察活动由于年纪大不方便才没去。特别是我们最近溪北路‘一圈两场三改’工作要拆旧煤棚,他是第一个站出来支持的,他说他是党员要带头。”区老干部活动中心主任魏晓敏跟记者说道。

从戎马岁月到和平年代,刘曰成始终不忘记自己作为一名党员要带头的使命,“过去的战争牺牲了多少人,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采访的最后,刘曰成语重心长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