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寻亲记——被命运「调剂」到美国的中国女孩

作者:Figure

三个华裔弃婴,自小被美国白人抚养,但在近20年异国环境中形成的所有认同,都被肤色抵消……于是,她们带着寻根的心情回到故乡,却发现在故乡,自己仍是异族。

这是一个需要先跳出中国人身份去了解的故事,否则「该片奇观化贬低中国,曲解某政策,满足白左优越感」,是在当下国内话语体系中非常容易给出的评论。

我是谁,我经历过什么,未来会发生什么?当常识与过往经验给不了答案,当底线每天都在被突破,迷茫,和这几个姑娘一样,站在母族大地上迷茫。

撰稿|鲜 于

编辑|许 静

校对|张 帅

出品|Figure纪录片

美国家庭领养中国弃婴的故事,在过去三十多年里不断上演,但在她/他们后来的成长中,这些官方统计中近十万的被领养孩子,几乎面临同样的心理挣扎——我从哪里来?亲生父母是谁?他们为什么将我放弃?

找寻这些问题的答案,并非是所谓不顾养恩,也不是想跟谁讨个说法,而是希望找到内心的安宁——这是奈飞上少有的华裔题材纪录片《寻(Found)》的主题。

寻亲记——被命运「调剂」到美国的中国女孩

「我希望我的亲生父母也一样在寻找我。」三个主人公之一莎蒂说,「在我八岁时,第一次看《魔发奇缘》,电影中,宝宝从小就跟父母分开,最终她找回了失散已久的家人,得以幸福团聚。所有人类的情感都是相同的,我们希望能像电影里一样,获得童话般的幸福结局。」

「她与马友友有远亲关系……」

「从抱着你的那一刻起,我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幸运的女人。」《寻》的故事,开始于以色列耶路撒冷的一场犹太教成人礼(13岁)。仪式上,一对犹太夫妇对自己的女儿充满爱意地念着手写信。

寻亲记——被命运「调剂」到美国的中国女孩

成年礼上的克洛伊

克洛伊·丽皮兹(Chloe Lipitz),他们的女儿,成人礼的主角,有着一副典型的亚裔面孔。她在导演后采时,直接说出了内心感受,「她(养母)这么说的时候,我想起我的另一个妈妈(生母),如果她在这里,或是我如果被她带大,生活会有什么不同?在不同的家庭会是怎么样?我有点想了解我的中国血统。」

《寻》导演阿曼达·丽皮兹(Amanda Lipitz),是克洛伊的姑姑,曾经以《社团(Step)》一片,获得过第33届圣丹斯电影节纪录片评审团特别奖。自己侄女,一个华裔犹太女孩,在成人礼上感受到的违和感,启发了她在接下来的四年拍摄这部影片,「在一个你是唯一有色人种的家庭长大,是什么感觉?」

养父给克洛伊推荐了个基因测试,然后克洛伊兴奋地发现,数据库显示,她还有个年纪相仿的表姐,在田纳西州——「我觉得更让她兴奋的,是与马友友有远亲关系……」养父笑着说道。

就是这样,克洛伊找到了莎蒂·曼格尔斯多夫(Sadie Mangelsdorf)。两人开始兴奋地用视频聊天,「我觉得很震惊,世界这么多人,我居然就这样和莎蒂联系上了。」克洛伊说。

之后,莎蒂又联系上了莉莉·博尔卡(Lily Bolka)——基因检测显示,两人有至少8个共同亲戚。

寻亲记——被命运「调剂」到美国的中国女孩

领养时的护照上,莎蒂的名字被写成了「春华冯」

基于各自父母收藏的资料,又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血缘上算是表姐妹的三名少女,都是2000年左右出生在中国广东,被同一个孤儿院抚养,然后被美国养父母收养——三人中,只有莉莉因为遗传原因造成下颌异常需要做矫正手术,除此外身体健康,智力正常。

根据美国国务院公布的统计,到2019年为止,美国人总共从中国收养了82456名婴幼儿,其中15.82%是男性,84.18%是女性。值得一提的是,收养的性别比例,整体呈逐渐平衡趋势:2005年,美国人从中国收养了7903名婴幼儿,其中女婴占94.93%,男婴占5.07%;2015年,从中国收养了2534名婴幼儿,其中女婴占54.38%,男婴占45.62%。

虽然有相近的血缘,成长环境不同,三个女孩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

寻亲记——被命运「调剂」到美国的中国女孩

莎蒂住在美国乡村音乐发源地纳什维尔,性格外向、健谈,某些角度神似韩国明星裴秀智。养母来自一个大家族,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纪,但莎蒂对这个家族的辉煌并不感兴趣,或者说是无法连接,「我知道我是这家族的一部分,但严格说他们跟我没有血缘关系」。

但她又不觉得自己属于华人,「很多朋友都称我为‘香蕉人’,‘你是我见过最洋派的华裔’……我一直以为自己是美国人。」莎蒂回忆说,「我有个朋友的父亲是中国人,最开始他跟我说中文,我对他说:‘抱歉,我不会说中文。’他看起来很失望……」

寻亲记——被命运「调剂」到美国的中国女孩

克洛伊和养父母长期住在西雅图,「从小在被保护好的环境下长大,身边围绕的都是白人,我也以为自己跟他们一样,但我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不同的」。念了九年希伯来语学校之后,她跟着家人搬到了凤凰城,但明确表示不再想去教会学校,对新高中的要求只有一个,有中文课,能学习普通话。「随着我长大,我开始意识到外面的世界很大,我想认识更多人,那些跟我长得相似也有共鸣的人。」她先给了镜头一个非常完美的说法。

但之后在和姑姑也是本片导演的单人拍摄中,克洛伊提到了自己遭受过的校园霸凌,「我的一位朋友,终究还是说出了那句话,‘你的亲生父母可能不想要你,这就是他们放弃你的原因’。」

寻亲记——被命运「调剂」到美国的中国女孩

莉莉住在俄克拉荷马城,养母黛博拉是位出自天主教大家庭的单亲妈妈。她高中毕业,拿到了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入学前,她正准备去做下颌手术来矫正,「这是我从他们那里得到的」,她指了指下颌,但没明说「他们」是谁。

「有些人会问我,‘你什么时候发现自己是被领养的?’这从来就不是个秘密。我妈妈(养母)在我小时候常常读书给我听,比如《当你出生在中国的时候》。」莉莉说,「我决定去做基因检测,是因为我想知道更多有关自己的事以及我的过去,我不想在知道亲生父母是谁之前就死掉。」

寻亲记——被命运「调剂」到美国的中国女孩

「他害怕我们会把她要回来」

《寻》全片拍摄历时四年,前两年主要在美国记录三姐妹的日常生活以及她们和养父母的互动。女孩们彼此了解并谈论她们的问题、遗憾、恐惧和好奇,她们的大学计划,喜欢的男孩,以及对中国文化的感觉……

之后两年,导演阿曼达得到了帮助,开启了故事另一条线的拍摄:在中国找寻她们的亲生父母。

帮助她的,是本片制片人郭晓庆(Anita Gou)、郑菁(Jane Zheng)。当时,她们正在大陆拍摄制作电影《别告诉她(The Farewell)》——凭借此片,奧卡菲娜(Awkwafina)成为首位获得金球奖音乐/喜剧类电影最佳女主角的亚裔女性。

克洛伊、莎蒂还有莉莉,三个小女孩对寻找亲生父母,或者说一起来中国做一次血统之旅,意见并不统一。

寻亲记——被命运「调剂」到美国的中国女孩

三个女孩平时靠视频群聊联系

莉莉虽然年纪相对最大,但对回故乡表示可有可无。莎蒂是最积极那个,不断劝说另外两人,「知道亲生父母是谁,也能探望我们的家乡,看一看我们的出生地,能够知道一切的原因,我觉得会很好」。

而克洛伊则表现的很消极,「你想见血亲家庭或寻找他们吗?我不想,我觉得那会很奇怪,很可怕,也许注定就不该见面吧……」——养父母的解读是,「‘为什么我会被放弃?’她不想去面对这个问题。」

是《寻》的第四位女主角刘好,给了她们勇气。

寻亲记——被命运「调剂」到美国的中国女孩

刘好所在的公司,专门为国外收养的中国孩子提供寻亲服务——在社交媒体和电视上发布广告,探访医院和孤儿院,通过政府和医疗记录进行筛选,给一些疑似血亲的家庭成员做基因测试——她坦承工作中能找到匹配基因的概率微乎其微,但「我爱这份工作,我深信寻根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当一个人对自己的出身有所了解时,这个人便能找到「内心的平静」,或者说是对自我的认同。

寻亲记——被命运「调剂」到美国的中国女孩

某种程度上说,刘好与女孩们有类似的共同感受。刘好的家乡也在广东省,出生时,因为父亲不想付超生罚款,她差一点被弃养,是祖父强行把她留在了家中。即便如此,「重男轻女」四个字,足以概括她成年前十几年家庭状况。

为了追查,她和多年前牺牲了孩子、现在希望与他们重新建立联系的原生家庭,进行了几次面对面的采访。在片中,这些互动,充满了一种无奈和悲剧的气氛:这些家庭深爱自己的孩子,但缺乏留住孩子的手段或能力。

陈木兴,疑似莉莉的生父,多年前被迫遗弃了刚出生的二女儿。他跟刘好回忆说,「大队干部来找我,如果我们留着她,至少要花六万,情势所逼,没办法……我把她放在人民医院的主入口旁,当时是凌晨四五点钟,要是把她留在那里过夜会太冷,我留下一张写着她出生日期的字条,还在她衣服里放了300块钱……我老婆当时在哭,她不舍得,她要我把宝宝抱回来,我说不知道被谁抱走了。」

寻亲记——被命运「调剂」到美国的中国女孩

另一对夫妻,他们觉得自己是莎蒂的亲生父母,回忆当年也说是承担不起超生费,就「找了一个来把宝宝带走,送给愿意领养她的人」。「当时是半夜,我们把她裹在了一条小毯子里……」这位母亲眼睛红红地说道。

刘好问她,「你把女儿送人了,你会不会经常想,‘她的生活怎么样?过得好不好?’」

「有啊,怎么可能不去想呢?」她回答说,一直紧绷着的泪水终于决堤,「但那个人不告诉我们送到哪里了,他害怕我们会把她要回来。」

寻亲记——被命运「调剂」到美国的中国女孩

可惜不是你

丰富的细节和充沛的情感,令人为《寻》这个故事感动,但显然并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一种评论认为,这部纪录片缺乏官方数据或分析视角,对弃养儿童背后的制度性原因揭示不够,缺少该政策对「重男轻女」思想的长期社会影响的分析,或者直接说,应该把讨伐「独生子女政策」的大旗举得再高一些;而另一方则认为,这片子等同于纪录片版《摘金奇缘》,是被美国梦「洗脑」之后的亚裔,有意无意地扭曲(甚至丑化)中国来迎合美国观众。

世界本不是非一即二般绝对的呀……

寻亲记——被命运「调剂」到美国的中国女孩

刘好联系到的一位服装店店主,在片子最后,她和另外一位寻亲者匹配成功

《寻》提出了许多它无法回答的问题,从关于每个女孩的亲生父母、兄弟姐妹在哪里这种简单问题,到关于如果这些女孩没有被遗弃,继续和亲生父母一起生活会是怎样这种根本不可知的「假设」。它更多是在展示人生的不可倒流与矛盾感,而不是试图将一切捆绑在简单的结论、标签中。

这种矛盾感,在三个女孩终于回到家乡认亲时,达到了最高潮:刘好联系到的几户有过弃养孩子经历的家庭,经过基因检测,都不是她们要找的亲生父母。

莉莉主动配合刘好,到陈木兴家宣布基因检测结果,「老实说,我觉得去见陈先生,是我做过最困难的事,我能看出他的伤心。」此行,打开了她某个心结,「但我很高兴我去了,我对亲生父母有了更深的了解,我能从他们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没有父母会心甘情愿地放弃自己的宝宝——这对我来说有某种程度上的帮助。」

寻亲记——被命运「调剂」到美国的中国女孩

事实上,寻亲之旅碰到希望变成失望的情况,很正常,《寻》最难能可贵的是,并没将找寻视角仅仅局限于「血脉」,还延展到了弃养和领养之间的一个环节,「福利院(抚养)」。

邵氏「弃儿」以及类似事件,使得在跨国领养故事的认知中,福利院的形象称不上良好。然而在《寻》一片中,虽然相处时间不长,虽然时隔十几年,虽然襁褓中的婴儿已经长大成翩翩少女,但福利院的阿姨们,还是能准确说出少女们当年在福利院里的名字、趣事,以及分别当天的细节。

寻亲记——被命运「调剂」到美国的中国女孩

「我记得他们中的许多人,这些宝宝都是我带大的。每当送走一个宝宝,我都会感到心痛。她们都被送往很遥远的地方,她们会有怎样的遭遇?」在这个瞬间,母性的光辉被淋漓尽致地展现。

有人抛弃,就有人拯救,除了养父母,福利院的阿姨应该是最能让三个少女感受到「爱」的人。

但感动只是感动,这一次寻根之旅并没能找到三个女孩哪怕其中一人的亲生父母,而在体验包括长城在内的文化、美食和旅游景点时,也看不出她们与其他外国游客有太大差别。

寻亲记——被命运「调剂」到美国的中国女孩

她们既不能算是彻底的美国人,更不能算是中国人。她们只能成为她们三个人。

似乎是寻到根了,又似乎是没有。

回到美国之后,克洛伊的普通话课程还在继续,并且水平大有长进;莉莉完成了学士学位,准备攻读会计硕士学位;而莎蒂,则把此次寻根之旅写进了大学先修课程的论文。

「我得出一个领悟:也许是我寻错了家人。家人是愿意为你付出的人,是那些了解、爱护并接受真实的我的人。」她写道,「有些事还是交给童话故事吧。」

寻亲记——被命运「调剂」到美国的中国女孩

资料参考:

《三个美丽而复杂的答案:美国孩子追寻「中国根」》

《Inside Netflix's Adoption Documentary Found, and One Genealogy Researcher's Quest to Unite Families》

- END -

© Copyright Figure Studio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