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寇准,梦华录里柯相的原型,真名士自风流

作者:二的十次方
寇准,梦华录里柯相的原型,真名士自风流

最近的热播剧中有一个神秘的人物柯相,清流的领袖,他是以北宋著名宰相寇准为原型创造的。今天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历史上的寇准是个什么样的人。

首先要澄清的是寇准不是清流,更不是清流领袖。清流这个名词在宋朝根本不存在,是直到清末才出现。但是这些人确实是从宋朝就已经普遍存在了,他们自我标榜道德高尚,进而对其他所有人进行嘴炮攻击,他们口号是“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这个口号被他们写的很文艺,但是其实很无耻,他们的行为准则是没事的时候双手插在袖子里自我吹捧,国家危难的时候,他们就上吊,以死来报答皇帝和国家。

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自我吹捧与互相吹捧,同时对其他人进行口诛笔伐,任何脚踏实地的工作都配不上他们高尚的灵魂,清流党最高光的时期就是东林党,他们在泰昌、天启初年和崇祯初年,由于他们长期的舆论战把他们自己和当时的皇帝都忽悠瘸了,以为凭借着他们自我吹嘘的高尚的灵魂可以实现太平盛世,结果天启和崇祯很快就发现了就是一群键盘侠,下笔千言胸中实无一策,把国家搞的乌烟瘴气,很快就被抛弃了。就连他们自我标榜的“临危一死报君王”,也就是国家危难的时候上吊自杀,自宋朝到明清,能做到的也寥寥无几,所以后人调侃他们是“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却道水太凉”。实际上他们就是领着国家工资的米虫。直到今天,很多所谓的知识分子时不时的以士大夫自居,抱怨社会对他们不公平,希望可以过上历史上清流们的生活,可是他们忘了,社会早就进步了,他们的那套说辞忽悠不了几个人了。而今天我们说的寇准跟他们是一毛钱关系都没有。所以请以后编剧们、小说家们,稍微研究一下史书中出现的那些名词的真正含义,不要胡乱贴标签,小心寇准半夜来找你。

对于50后、60后、70后甚至是85后,寇准都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受明清以来的评书演义的影响,寇准经常出现在各种跟宋朝先关的各种演义故事当中,其形象大概是一个山西人的模样,一口浓重的山西方言、时不时的来一口醋,性格也是按照人们对山西人刻板印象塑造的,他极其聪明甚至特别圆滑,言语诙谐幽默甚至有点滑稽,生活上极度清贫节俭。不得不说,这个跟历史上的寇准是没有一点相似的地方。

关中名门

寇准根本就不是一个山西老西儿,他出生于陕西华州下邽,也就是今天的陕西渭南。他的家庭是个书香门第,他老爹寇湘也是个学霸,是后晋开运二年(945)状元,给后晋魏王做记室参军,也就是秘书,屡立功勋被封为国公,死后追赠官职至太师尚书令。

寇准出生于公元961年,也就是宋太祖赵匡胤时期,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过世了,由母亲抚养长大。由于寇准老爹给寇准留下了非常丰厚的家产,寇准一辈子都过着非常奢侈的生活,从小开始寇准就非常喜欢豪饮,只要没事,寇准一般就是从中午开喝,一直喝到黎明天亮,上午睡一觉,中午接着喝,这样循环往复。可以说是家中客常满,杯中酒不空,虽然他母亲、舅舅多次规劝,寇准都没有改变这种奢侈而没有节制的生活习惯。

如果是普通的纨绔子弟,这种生活作风人早就废了。但是寇准却继承了他老爹的学霸基因,就在非常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寇准十四岁就能写出“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诗句,十五岁因精通《春秋》三传而名动关中,十九岁就通过了科举成了进士。看到寇准的经历,我不得不承认,有些人天生就是被人膜拜的。

初入仕途

十九岁的寇准参加公元980年科举考试,当时的皇帝宋太宗有一个习惯,每次殿试他都会亲自主持,对于年轻士子他都会进行面试,很多年轻的士子都被他罢黜了,其实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宋朝简化了科举流程,通过考试就授官,过于年轻官员对于国家百姓不负责任,对于年轻官员也是非常不负责任的。鉴于这种情况,寇准的朋友就建议寇准修改一下他的年纪,调大几岁。但是寇准坚决否决了:“我寇准刚刚要做一番大事业,怎么可能就犯这种欺君之罪呢?”寇准的回答充分的体现出他的格局,他志存高远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不被小利迷住双眼,他的目光更加长远。在宋朝要做大事就必须把自己打造成大V,而当大V名声最重要,就不能沾上一丝一毫这种蝇营狗苟的烂事。

出乎众人的预料,寇准顺利通过殿试,没有被宋太宗罢黜,成了大宋公务员的一份子,他先是被授予大理评事,学习如何当一个合格的公务员,后来被派往巴东当知县,任期满了之后又被派往大名府成安县当知县。县官所有工作中,最困难的就是向百姓收税和摊牌劳役,但是寇准每次都能出色的完成相应工作,很快又被升为郓州通判。

由于业绩KPI过于亮眼,在989年被提拔到中央财务部门任三司度支推官,没几天又平调为盐铁判官,主管盐铁税收工作。当时正好赶上皇帝宋太宗赵光义向百官征集意见,所有的官员都可以提意见,并且承诺,不论官员说的对错是否过分,都不会追究责任。寇准抓住机会,上了一封意见书得到太宗赵光义的赏识,于是被提拔为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主持吏部官员选拔。有一次寇准跟太宗讨论工作的时候由于两个人意见不合,而寇准的态度很激烈,太宗赵光义有点生气了转身就要走,寇准不顾礼仪抓住赵光义的衣服,哈哈大笑着跟赵光义说:“老大,为了工作你咋还对我真生气了呢。事情还没有结论,您先坐下,咱们都冷静冷静,等会再讨论,您看呢?”赵光义听寇准这么一说,也觉得自己有失风度。事后冷静下来之后,太宗赵光义就接受了寇准耿直但是很正直的能臣人设,并且对别人说:“寇准是朕的魏征啊。”这非常了不起,需要有大智慧,大部分自己觉得自己很耿直的人的沟通方式都不能让别人接受,通常会被周围的人安一个情商低的标签,然后就被默默的排挤了,但是寇准给自己立了一个耿直的人设,而且能让周围的人都接受这个人设,进而接受他那种特别直接甚至有点冒犯的沟通方式,这需要大智慧。

平步青云太宗心腹

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当时北宋发生了大规模的旱灾,宋太宗就跟大臣们讨论,很多大臣都说这是天数的原因,我个人搞不明白他们是怎么说的,在儒学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例如谶纬等乱七八糟的东西,满朝君臣在一起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想想都觉得滑稽。此时寇准站起来就说:“根据《洪范》天人相应的理论,发生这么大的旱灾,就是因为咱们大宋一定发生了非常不公平的刑事审判。”宋太宗一听,寇准这是直接怼他是个昏君啊,而且是老天通过降下旱灾认证了的昏君,叔叔可忍婶婶不能忍,一甩袖子从办公室回卧室了。坐在卧室的椅子上生闷气,可是他转头一想,不对啊,寇准这么个小官敢说这些不正常,别真的有我不知道的冤假错案啊。于是立刻就把寇准请过来,“爱卿,你是不是有什么难言之隐啊。”寇准说:“皇上,是的,但是这是公事,需要政事堂和枢密院的主官在现场,臣再说比较合适。”赵光义一听,这事小不了,立刻严肃起来,召政事堂、枢密院的主官觐见。等人到齐了之后,寇准才说:“不久前祖吉和王淮因为收受贿赂被审判,祖吉受贿较少却被杀头,王淮因为是参政王沔的弟弟,收受钱财千万,只受杖刑,仍官复原职,这个判决难道不是很不公平吗?”赵光义转头问王沔有没有这回事,王沔一看事情败露了,立刻趴在地上砰砰砰的磕头,请求赵光义的原谅。当着寇准的面,赵光义把王沔臭骂了一顿。赵光义通过这事,发现寇准这个小子很和自己的胃口,有胆量,有谋略,值得培养,于是提拔寇准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主管枢密院的同知院。刚刚30岁的寇准就此进入北宋核心管理层,成了一把手赵光义的左膀右臂,从此平步青云。

寇准这个人的脾气说的好听点那叫豪迈,说的难听的狂的没边用鼻孔看人,还特喜欢喷人,跟他做同僚的体验超级不好。这不,寇准到枢密院上班没几天就跟自己的直属领导张逊杠上了,两个人刚开始还是意见不合,慢慢的就发展成水火不容,到后来两个人当着皇帝宋太宗赵光义就指着鼻子互骂,这让赵光义非常头疼。但是寇准的工作能力特别强,特别对赵光义的脾气,所以对寇准就额外的包容。这可苦了张逊了,有这么一个手下真是倒了八辈子血霉了。有一天寇准跟温仲舒骑马外出的时候,一个疯子朝着寇准的马就喊万岁,这件事被张逊的好朋友王宾听说之后就举报到赵光义那了。太宗赵光义就把寇准、张逊、王宾叫到一起对质,寇准就找温仲舒给自己作证,可是说着说着寇准和张逊又开始互骂,言语粗俗就像市井泼皮,俩人完全不讲风度把彼此那点龌龌龊龊的破事都被抖出来了,差一点就要动手了。赵光义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两个朝廷大员,当着皇帝一点体统和脸面都不要了,实在是受够了,于是把俩人都给降职了,都赶到地方去反省。张逊被贬到哪史书上没说,寇准被贬到山东青州当知州去了,相当于直接从国务院副总理变成了市长了,虽然不完全对应,但是大体上差不多。

寇准到没怎么样,不过就是换个地方喝酒而已,那点工作对他来说微不足道,每天喝口水的时候顺手就干完了。可是这可苦了赵光义了,自从有了寇准之后,赵光义不但工作上省心了,寇准永远给办的明明白白的,而且俩人还是酒友,没事的时候,俩人经常通宵达旦的一起happy,寇准去了青州之后赵光义非常不习惯,首先接任寇准的人政务能力跟寇准没法比,工作量突然就上来了,搞得赵光义经常加班,而且赵光义再也找不到人陪他喝酒了,生活突然没了色彩。赵光义经常闷闷不乐,总是问手下人:“寇准在青州过得怎么样啊?生活习不习惯啊?”手下人跟他说:“青州是个好地方,寇准不会吃苦的,陛下您就放心吧。”隔两天宋太宗又问,“寇准在青州过得习不习惯啊,是不是吃了很多苦啊。”左右的人这下都明白了,太宗这是离不开寇准了,于是立刻派人去青州了解寇准的情况,赵光义再问的时候他们回答说:“听说寇准在青州每天都喝的烂醉如泥,估计他像您想念他一样每天都想念您一样把。”赵光义听说后就更加想念寇准了。于是第二年也就是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就把寇准调回中央,并且升官为参知政事、给事中,年仅34岁的参知政事,寇准可以说是春风得意。

青年宰相

在这次跟赵光义激情四射的互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寇准五大三粗的外表下、在大大咧咧的沟通方式之下是他高超的对上管理能力,是他对感情细腻的处理,他非常准确的拿捏了赵光义,让赵光义离不开他,时时刻刻想着他,一点都不输给这方面的专家和珅。

寇准从青州调回中央的时候,太宗的脚伤复发,寇准简单的安置了一下就进宫去看赵光义,赵光义在床边接见了寇准,并且给寇准看了自己的伤口,还特别深情的问寇准:“爱卿你怎么才来啊?”寇准回答说:“臣不是犯了错了吗,没有您的召唤,我怎么敢回来看您啊!”君臣含情脉脉的四目相对,激情四射,寇准早就成了太宗心腹中的心腹。两个人聊着聊着赵光义就问寇准:“爱卿,朕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要跟你商量。你看立谁当太子比较好啊?”寇准说:“陛下,现在天下初定,周围的邻国各个都虎视眈眈,现在立太子是为国家选择可以应付这样复杂局面的储君,所以臣建议,这件事不能跟后宫的女人们商量、不能跟太监商量、也不能跟近臣商量,因为他们会掺杂过多的私人感情。希望陛下能够选择一位天下众望所归的储君。”寇准回答的非常的高明,首先这道题是个送命题,如果提出自己的人选则会显得有私心。皇帝跟你商量这么私密的事,如果不回答就会显得过于滑头,不真诚。而寇准的回答是标准答案,点明了这件事不能征求任何人的意见,因为大家都有私心,而应该由皇帝自己做决定。这样寇准不做具体的推荐合理了,而且显得对皇帝忠心耿耿。赵光义沉思良久,然后把周围的人都赶出去,用只有两个人听得到的音量问寇准:“襄王赵恒怎么样?”寇准的反应也是教科书级的,“天下最了解儿子的人就是父亲,皇上您觉得可以就赶紧决定吧。”赵光义非常高兴,其实他一直就想立赵恒为太子,但是他的皇位是从他哥哥赵匡胤手里继承的,如果有人推荐让赵匡胤的儿子即位,他就下不来台了,所以之前大臣冯拯建议立太子,他二话不说就把冯拯贬到岭南,这样就没人敢提起这个话题。可是,此时的赵光义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他感觉到自己快要去见哥哥了,如果不立太子他也担心死后会发生预料不到的事情,所以他才单独召见寇准聊这件事,寇准没有让他失望,当太宗说出要立自己儿子,寇准立刻就表示支持。

有了台阶,赵光义立刻下旨册封赵恒为太子,并带着太子到太庙给祖宗扫墓,扫墓回来,京城的老百姓听说皇帝立太子了,就都站在道边上围观太子,不得不说赵恒长得非常不错,百姓们都说:“我们的太子好帅啊,真是个少年天子啊!”赵光义看到儿子这么受欢迎就吃醋了,很不高兴,毕竟作为一个小黑胖子,他从来就没有享受过百姓们的爱戴。回宫看到周围没外人,他就问寇准:“爱卿,你说老百姓这么拥护太子,把我放在哪里啊!”寇准非常正式的向太宗行礼:“陛下,这是可喜可贺的事情啊,您立的太子得人心,这样国家以后才会安稳啊。”赵光义冷静下来,想想也对,只有太子得人心,太祖的儿子们才没机会,这也是自己最想看到的。赵光义跟寇准说:“爱卿,今天高兴,你别着急回家,等会我从后宫回来,咱俩喝一杯。”赵光义接受后宫嫔妃的祝贺后,就跟寇准俩人痛痛快快的喝了一顿大酒,醉的不省人事才各自回家。此后宋太宗更加依重寇凖。有人给宋太宗献了个宝物:一通天犀,宋太宗令人加工成两条犀带,一条自用,另一条赐给了寇准。

太宗的宠幸,让寇准更加骄横,在公元996年至道二年,宋太宗赵光义给全国官员来了一次普天同庆, 大部分官员都得都升官了,但是寇准的朋友们虽然升官但是一般都是一些清水衙门,跟他关系不好的人官升的都比较大。寇准有一个叫彭惟节哥们原来是冯拯的下级,这次调整之后冯拯升虞部员外郎,彭惟节升屯田员外郎,但是写奏章的时候,冯拯又排在彭惟节前边,彭惟节就很委屈的跟寇准诉苦,寇准就帮彭惟节出头,跑去骂了冯拯一顿,冯拯也不是吃素的,俩人你来我往的就开始打嘴仗,太宗赵光义就把吕端叫来,看怎么处理。宰相吕端说:“寇准这个人太霸道,经常跟我们吵架,我们都不跟他一般见识,是因为我们这些宰相吵起来,让天下人看笑话。”吕端是宰相,而且对赵光义上台立下了汗马功劳,这句话就非常有分量了,而且吕端并没有对于孰是孰非展开讨论,而是对寇准这种骄横、不顾大局、毫无宰相风度进行质疑。这也是吕端逼着赵光义管管寇准,让他不要再这样横冲直撞了。于是太宗赵光义把寇准叫过去,让他不要再闹了,但是寇准觉得自己占理了,要求在上朝的时候公开辩论,赵光义有点生气的说:“在朝廷上公开辩论这种破事,朝廷是不要面子的吗?”但是寇准还是不依不饶的,脸红脖子粗的跟赵光义分辨。其实寇准犯了所有年轻人经常犯的错误,就是理直气壮,自己觉得自己有道理,就不顾一切的挑战周围的一切。此时赵光义彻底愤怒了,而且也很伤心,知道都是自己把寇准惯坏了,于是对寇准说:“寇准啊,哪怕老鼠和小鸟相处时间长了都会有感情,你怎么就这么不懂事,这么一点都不体谅朕呢?”然后就把寇准贬到邓州去做知州。赵光义就是要给寇准一点教训,磨一磨他的棱角,毕竟邓州离开封并不远。

寇准,梦华录里柯相的原型,真名士自风流

二次拜相,澶州力挽狂澜

可是,此时的赵光义已经日薄西山,他并没有等到寇准成熟,他就在第二年也就是公元997年病逝了,太子赵恒即位为新皇帝,也就是宋真宗。赵恒内心中是非常喜欢寇准的,毕竟寇准的才华众所周知,而且赵恒的太子位也是寇准间接推荐的,赵恒非常想让寇准做宰相,但是由于寇准的脾气太过瘾了,根本就没办法跟同僚正常相处,于是赵恒决定让寇准在地方上多磨炼一番,再启用辅佐自己。于是7年的时间里,寇准先后在河阳、同州、阌乡、凤翔府等地任地方官,后来又调到首都任首都市长,做了一任开封府尹,又调到刑部、兵部、财务部(三司)等部门任职,在六年间从地方到中央,各种工作都做了个遍,为出任宰相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宋真宗赵恒以毕世安为参知政事,寇准为集贤殿大学士,俩人都相当于副宰相,寇准排名在毕世安之后,43岁的寇准再次出任了宰相。也是这一年,宋真宗赵恒将长达10年没名没分的刘娥封为四品美人、 修仪、德妃。

当年9月,辽国萧太后率领20万大军从幽州也就是今天的北京浩浩荡荡的南下,一天之内,边疆向朝廷发送了五封战报,值此国难,寇准的才华得到彰显,寇准把五封战报都扣下,并且还像平时一样在家里开party,宋朝君臣百姓一看,寇准还在安心喝酒开party,事情应该不严重,于是人心就安定下来了。第二天,寇准把五封战报一并给宋真宗赵恒送去了,赵恒立刻就尿了,问寇准该怎么办,寇准说:“辽国人都是一群强盗,战斗力很一般,只要您到澶州前线,就可以立马解决他们。”大臣们被寇准的豪言壮语惊呆了,他们不知道寇准是吹牛还是真的能干的过辽国人,他们都想溜之大吉,但是寇准把他们都留下来,当天就要跟着皇帝一起北上澶州。

宋真宗赵恒早就被吓破胆了,但是看到寇准笃定的目光,他也有点犹豫,于是利用回后宫的机会,偷偷召见了自己的几个狗腿子,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宋真宗的几个狗腿子也都是怂包软蛋,他们立刻跟赵恒说,“皇上,咱们可不能听寇准那个莽夫的,去澶州那就是送死啊,而且留在开封也不安全,咱们应该迁都,中央应该撤到安全的地方。”他们很快就对要迁都达成一致,但是迁都到哪里发生争执,赵恒的一个狗腿子王钦若是江南人,所以建议迁都到金陵,也就是南京。赵恒的另一个狗腿子陈尧叟是四川人,所以建议迁都到成都。两个人争执不下。时间紧急,于是赵恒赶紧把寇准请过来,问寇准:“爱卿,大家都建议我们迁都,有人建议迁都去成都,有人建议迁都去金陵,您觉得哪个地方更好啊?”

寇准都懵逼了,这是什么操作,你大爷赵匡胤可是马上皇帝,一条铁棒打下四百军州,才有了你们老赵家的江山,你老爹虽然怂了点,但是也至少统一中原,敢于跟周围的邻居掰手腕,到你这里怎么怂到被几条流言蜚语吓得要迁都啊。寇准气的须发皆张:“陛下,请把给你出主意的人砍了,他们是在害你。首先,辽国人根本就不足为惧,只要您御驾亲征,咱们大宋的将士一定士气大振,正面抗住辽国人的进攻不成问题,臣已经组织了大量的义勇军,他们可以截断辽国人的粮道,到时候可以很轻松的把萧太后的20大军团灭在咱们宋朝的境内。其次,如果您跑到成都或者金陵去,皇上您都不肯为你们老赵家的江山拼命,将士们恐怕就没人作战了,到时候中原很轻松的就会被辽国人占领,祖宗的坟墓和你老爹一打下的画画江山拱手让人,陛下,您承担的起这种责任吗?”

赵恒被寇准架住了,胆敢说个不字,就成了不肖子孙了。于是寇准押着皇帝赵恒和文武百官当天就出发北上了,过黄河的时候赵恒又怂了,死过不肯过河,又求寇准让他迁都去成都或金陵,寇准又吓唬他,“陛下,禁军的兄弟的家属都在开封,没人愿意跟你去成都或者金陵,如果现在你抛弃了禁军,恐怕他们为了家人也会抛弃您啊,到时候恐怕发生什么,臣也控制不住。”赵恒立刻就怂了,心不甘情不愿的过了黄河,磨磨蹭蹭的爬到澶州。

澶州的士兵们在城头远远的看到皇帝的专车,他们以为皇帝来跟他们一起拼命,感动的稀里哗啦的,士兵们山呼海啸的欢呼声传了几十里,发泄着他们自从开战以来的愤懑。契丹兵被吓了一大跳,心想宋朝士兵是被打了鸡血了吗,怎么突然变得亢奋了。

赵恒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进了澶州城就躲在房间里不出门了,而是将所有的事情都委托给寇准,老老实实的当一个吉祥物。寇准一面整顿澶州防务,一面发动河北百姓参加义勇军,鼓励他们袭击落单的契丹士兵和抢劫契丹人的粮草,凡是可以带回契丹人脑袋回来的百姓,寇准立刻就给予重赏,一时间契丹人就见识了什么叫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宋辽双方的局势立刻扭转。辽国大将萧鞑凛一看形式不对,为了挽回士气,于是亲自到城下督战,宋军有一个叫张瑰的低级军官,一看这千载难逢的战机可不能浪费,于是用床子弩朝着萧鞑凛就招呼,没想到一发入魂,萧鞑凛当场被射死。

萧太后一看,再打下去恐怕就回不去老家了,于是提出和谈的请求。寇准是坚决的主战的,他深知主动权已经到了宋军手中,每过一分,宋朝的优势就增强一分,时间在宋朝一方。寇准提出,如果可以在宋朝境内全歼辽国的20万大军,宋军就可以趁机北上收复幽云十六州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以皇帝赵恒为代表的大部分宋朝文官都坚决反对,他们立刻发动口炮技能,他们质疑寇准阻扰和谈就是为了拥兵自重,有谋反之心,杀人诛心速来是文人的强项,而且没有了一把手的支持,寇准知道自己的主张推行不下去了,不得已之下答应进行和谈。一看寇准让步了,赵恒激动的跟谈判使者曹利用说:“只要能达成和谈,每年给他们个几百万也没问题。”原本就满肚子怒气的寇准听到这里立刻就爆发了,指着曹利用的鼻子恶狠狠的说:“你听好了,底线就三十万,敢多一文钱,回来我就弄死你。你看着办。”曹利用也是被吓坏了,很快以每年给辽国三十万岁币的条件跟辽国达成和议,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这次的城下之盟让宋朝周围的邻居们充分的认识到宋朝的外强中干,于是他们就对着宋朝开始玩命折腾,这也造成了北宋长期多线作战,不得不保持几百万的军事规模,高昂的军费一直压的宋朝喘不过气来。寇准在澶州之战中,展现出非凡的能力和魄力,把北宋从灭亡的边缘挽救回来,朝野上下有目共睹,寇准也顺利成章的出任宰相。

宦海沉浮

寇准当上宰相之后,立刻干了一件犯忌讳的事,他利用手中权力大量越级提拔他看中的人,这种行为完全不把宋朝官员选拔的明规则、潜规则,这也引起皇帝的猜忌和同僚的不满。有一次讨论官员任命的时候,有人就公开提出,他这样越级提拔不符合规定,寇准非常嚣张的说:“我是宰相,官员任命是我的权力,如果什么都按照规矩办,这事一个小吏就可以完成,还用得到我吗?”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开篇就提出,维持礼法的权威性和官员的任命权是君主最核心的权力,是不可以动摇的,而寇准的行事风格非常范忌讳,是对皇帝和同僚权威的挑战,结果不言而喻,在第二年,也就是1006年,寇准被贬为陕州知州,赵恒提拔王旦为新任宰相,王旦履职的时候,赵恒一番嘱托暴露了寇准被贬的真正原因。赵恒对王旦说:“王爱卿,寇准当宰相的时候,玩命的提拔自己的人,你应当引以为戒啊。”至于王钦若在赵恒面前诋毁寇准导致寇准被贬,本文不予采纳,王钦若跑到赵恒那里说赵恒的坏话,他们俩绝对不会跟第三个人说,史官是怎么知道的?这件事也许有,也许没有,但是都不能构成寇准被贬的主要原因,一个国家的宰相的罢免必须有拿的上台面的理,更何况是罢免寇准这样对国家有大功的宰相。而违反国家规定,大肆越级提拔私人,这种行为杀头都不为过,寇准仅仅是罢相,不得不说宋朝君臣对寇准还是非常宽容的。

在接下来10多年里,寇准都在河南、陕西各地当地方官。本文更正一下在我的上一篇文章《刘娥,从歌女到帝王的传奇女人,梦华录里的隐藏大BOSS》中,关于赵恒在第一次立刘娥为皇后时遭到了寇准的反对的说法。赵恒要立刘娥当皇后的时候,寇准在贬官的路上,没有机会参与这种讨论的。寇准被贬的这十年里,宋朝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件赵恒为了遮掩他在澶渊之盟中的丑态,竟然丧心病狂伪造天书然后进行封禅,其丑行为后世所鄙视,甚至中国再也没有皇帝封禅了,封禅从此不再是皇帝彰显文治武功的行为,反倒成了一种臭不要脸的代名词。第二件是刘娥的崛起,才华横溢的刘娥逐渐的成了大宋实际的一把手,大宋所有的政务从皇帝赵恒手里逐渐转移到刘娥手里,成了事实上的一把手了。

在公元1019年,寇准被调回中央,再次拜相。条件是赵恒要求一直公开鄙视天书行动的寇准要公开承认天书的存在,仍然有政治抱负的寇准选择了妥协,上书恭喜赵恒获得老天的认可,赵恒心满意足,于是调58岁的寇准回京再次拜相。

臣不密则失身

由于此时赵恒由于长期缠绵病榻,政务全都是皇后刘娥在处理,但是这引起了文官集团的不满,他们不断的攻击刘娥是牝鸡司晨,公开攻击不奏效,他们就编排八卦制造流言蜚语的攻击。特别是有一次大白天出现太白金星,于是他们造谣说,这是有女人造反的迹象。慢慢的耳根软的赵恒也开始动摇了,有一次跟手下亲信周怀正闲聊的时候无意间流露出想让太子监国的意思。寇准听说这件事之后,立刻秘密进宫,不得不说寇准这个人脾气虽然臭,但是确是干大事的,也不知道用了什么办法,他完全避开了刘娥的耳目,寇准见到赵恒之后,赵恒授权寇准联络朝中大臣,剪除刘娥的心腹丁谓、钱惟演等人,然后以太子赵祯来监国,其实就是组织发动一次政变。

可是远离中央长达十多年的寇准对于刘娥的实力估计的还是不足,在寇准刚刚联络大臣准备起草太子建国诏书的时候,刘娥就得到消息了,刘娥第一时间找到宋真宗赵恒,问这是怎么回事。赵恒先来了一个否认三连“我不知道、我没有、别瞎说。”然后就把寇准卖了,说都是寇准的主意,刘娥立刻就以寇准矫召的名义把寇准罢相,但是不得不说,刘娥是非常讲究的,虽然把寇准罢相了,但是封寇准为莱国公,奖赏寇准在澶渊之战中的功劳。

其实对于寇准来说,这个结果非常不错了,他虽然不能再参与朝政了,但是可以安心的享受生活了。可是周怀正慌了,他十分担心刘娥会清算自己,于是他开始密谋举兵造反,口号是准备诛杀丁谓等大臣,废刘娥的皇后,让皇帝赵恒退位当太上皇把皇位传给太子赵祯。计划十分粗糙,很快就被镇压了,周怀正被杀了。寇准无辜躺枪,鉴于寇准的影响力,刘娥把寇准贬出京,一路贬到雷州当了一个州司户参军的小官,最后病死在雷州。

不久宋真宗赵恒就病死了,俗话说俗话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一辈子也没什么大作为的赵恒临死前嘱咐刘娥,说大臣中可以辅政的只有寇准和李迪,请她妥善使用他们。可见虽然赵恒还是非常认可寇准的才能的。

寇准,梦华录里柯相的原型,真名士自风流

跟自己和解

寇准先后三次拜相,三次罢相。少年得志,但是一辈子也颠沛流离。才华得到领导、同僚、敌人、百姓的认可,但是也把周围的同僚统统得罪了一个遍,没有人喜欢他。一辈子享受荣华富贵,而此时却也穷困潦倒。

在耳顺之年,在中国的南部的海边,他终于跟自己和解了,从此他性情大变。他一辈子纵情酒色,但是到了雷州之后,他闲来无事读经释书,写字会友。他一辈子嚣张跋扈,但是到了雷州之后,每逢客至都笑脸相迎。经历了几起几落,宦海几十年是非成败转头空,他终于悟出了平平淡淡才是真。

他到了雷州没多久,他的老对手丁谓被贬到了比雷州更偏僻的海南崖州。原来丁谓是寇准一手提拔上来的,但是后来丁谓投靠刘娥,寇准第三次罢相被贬虽是刘娥的主意,但是都是由丁谓出面操盘,丁谓这种毫无风骨且忘恩负义的行为被当时士大夫所不耻,寇准的门客们更是把丁谓恨到了骨子里。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寇准到了雷州没几天,丁谓也被刘娥贬到比雷州更远的海南崖州。丁谓被发配的路上路过雷州,寇准派人给丁谓送去了一只蒸羊,丁谓十分感慨,就想要登门拜访寇准,寇准避而不见。后来丁谓才知道原因,原来寇准的家丁门客们都想砍死丁谓。寇准把所有的家丁门客都聚集在一起,寇准本人亲自看着他们,不让他们出院子,等到丁谓离开雷州境内,他才把这些人放出来。

寇准在雷州除了自娱自乐之外,也做了很多好事。由于当时雷州还是蛮荒之地,汉越杂处,于是寇准主动承担起传播中原文化的责任,盖了一座学校,叫真武堂,收徒讲学,传播中原文化,并极力推广当时的普通话“中州音”,为汉族和当地土著的民族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发现当地的农业耕种技术非常落后,于是他引进中原先进的耕种技术,并出面组织兴修水利、开渠引水灌溉良田,促进经济发展。针对当地百姓迷信愚昧,寇准经常当众解说天文地理知识,破解各种歪理邪说。

公元1023年,62岁的寇准一病不起,知道自己命不久矣的寇准于病榻上留下诀别诗,“多病将经年,逢迎故不能。书惟看药录,客只待医僧。壮志销如雪,幽怀冷似冰。郡斋风雨后,无睡对青灯。”当年九月,寇准病逝于雷州。寇准的妻子宋氏上书朝廷,要求让寇准归葬故里,宋仁宗立刻批准,但是走到洛阳巩县钱就花光了,迫不得已,一代名相只能被草草的埋葬在异乡。

直到10年之后,1033年十一月,宋仁宗为才为寇准平反,恢复了寇准的太子太傅、莱国公,并追赠中书令,赐给寇准“忠愍”谥号。寇家才有闲钱把寇准的骸骨迁移回下邽老家安葬。

速来以厚待文人著称的宋朝,对待有着寇准颇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