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巧用学生劳力核实古典战术队形:消失在中文版里的德尔布吕克轶事

作者:古斯塔夫real

说起古典时代的战争,许多人脑海中的第一印象或许就是俗称为“方阵”、“马其顿方阵”的phalanx。比如说,为拿破仑时代“大军团”奠定根基的启蒙时代军事理论家吉贝尔(Guibert)在其代表作《战术通论》(Essai général de tactique)里就宣称:

亚历山大再度拓展了战争艺术,征服了它的摇篮亚细亚。这一时期的战争艺术已经臻于极致,方阵也被赞誉为全宇宙里的第一等军阵。

不过,由于方阵时代距今已有两千余年,它的许多细节随着时间流逝已经不得而知,我们不大可能像研究近代战争一样依靠第一线官兵的回忆与著述还原实况(尽管或许比黑暗时代或中世纪早期的若干军事体系细节更为丰富)。在吉贝尔撰文的18世纪末期,即便像他这样知识广博的理论家一般也只是“述其大略”:

在希腊人当中,底比斯的战术与斯巴达不同,斯巴达与雅典也不同,它们都变个不停;方阵体系时代的方阵曾经近乎完美,但罗马人的军阵很快就胜过了方阵;仅就罗马军团本身而言,它的兵器和军阵就变革了二十次之多。

仅就古典史家而言,对方阵军事细节乃至马其顿方阵与罗马军团对比状况写的最为出色的或许就是波利比阿,他在《通史》第18卷残编里对此有过十分精彩的描述:

当方阵保持它的独特队形和强度时,没有任何东西能抵挡它的正面进攻或冲击……当方阵收拢成紧密队形时,每个人会占据3尺[前后]空间。他所持的萨里沙原本设计为16肘尺长,但现在的实战中已缩短为14肘尺,从这14肘尺里还必须扣除持枪双手及后方用来平衡前方枪身的部分,因此,每名重装步兵会把萨里沙伸到身体之前10肘尺远。当他向敌人前进时,他以双手紧握长枪。这意味着:虽然第2、3、4列人员的萨里沙会伸到第5列的萨里沙之前,可就连第5列的萨里沙也能伸到第1列人员之前2肘尺。假设方阵维持其典型队形,并且在左右和前后方向都收紧起来……盾牌紧扣着盾牌,每个人的肩膀紧靠着肩膀……行伍队形是如此紧凑……那么,每名罗马士兵就得同时面对两名位于最前列的方阵士兵。

波利比阿文中使用了“肘尺”和“尺”两个单位,虽然这两个词在中文里颇易混淆,可在古希腊却是大不相同,肘尺(πῆχυς)源自肘部和中指指尖的距离,尺(πούς)则源自脚的长度,只有肘尺的三分之二长。虽然古希腊各地长度计量单位往往存在差异,比如说帕加马尺大约是33厘米,奥林匹克尺是32厘米,外来的罗马尺则只有29.6厘米。不过,总体而言,把“尺”定在30-33厘米,“肘尺”定在45-50厘米都不算过分。

然而,即便到了19世纪中叶,当时也有不少著名军事理论家对古典时代的方阵军事细节不甚了然。比如说,恩格斯在撰写《步兵》条目时重点参考了军事史权威、《步兵史》作者吕斯托(Rüstow)。可吕斯托并不了解古希腊计量单位,也对方阵使用的长枪有着错误概念,因而犯下了不少离奇错误。他一直坚信马其顿人当中并不存在真正的超长枪,认为“萨里沙”不可能有14-16肘尺那么长,于是就想当然地把波里比阿用的希腊词汇“肘尺”读成了“尺”,活活把14肘尺(6.3-7.0米)长的“萨里沙”强行缩短到14尺(4.2-4.7米)。

考虑到古典时代军事著述的发达程度,当时其实已经有很多堪比近代各类军事手册或条令的著作,虽然保存下来的材料不算多,但其中有两份却为方阵布局细节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第一份是公元前1世纪的阿斯克列庇欧多图斯(Asclepiodotus):

作战需求催生了三种不同间隔的队形:最疏开的队形——每人都占据大约4肘尺的横纵空间;最紧密的队形——每人距离前后左右的身旁战友仅有1肘尺,盾牌紧扣在一起;中间队形,有时也被称作“紧密队形”——每人距离前后左右2肘尺。

巧用学生劳力核实古典战术队形:消失在中文版里的德尔布吕克轶事

至于距离的定义究竟如何,这当中是否包括人体宽度和厚度,阿斯克列庇欧多图斯的后文里说得很清楚,战术著作中的左右距离并不是人和人之间的空地宽度,而是每人的横向占地空间:

1024个伍列成最疏开队形时占地4096肘尺,列成紧密队形时占地2048肘尺,列成扣盾队形时占地1024肘尺。

第二份则是公元2世纪的埃里安(Aelian):

我们现在开始审视步兵在三种部署状况下的横、纵占地空间。在第一种情形下,士兵需要在必要状况下列成疏开队形,如此列阵时每人占地4肘尺。列成中间队形时,每人占地2肘尺。列成紧密队形时,每人占地1肘尺。

巧用学生劳力核实古典战术队形:消失在中文版里的德尔布吕克轶事

不幸之处在于,阿斯克列庇欧多图斯和埃里安笔下的紧密队形似乎有所不同。于是,后世研究者就为波里比阿提到的方阵“紧密队形”究竟如何排布争议不休,乍一看,“每个人会占据3尺空间”和“紧密队形”似乎完全对应阿斯克列庇欧多图斯笔下的人均占地2肘尺的“紧密队形”或“中间队形”。可从下文来看,3尺或2肘尺说的更像是设定的前后占地空间,是为论证前5列的“萨里沙”都能伸到队形前方而讲。“盾牌紧扣着盾牌”的叙事倒更像是“最紧密的队形”或“扣盾队形”,也就是每人仅1肘尺而已。

1肘尺只相当于每人横向占地半米,这足够活动吗?对于近代步兵而言,这倒不是问题,比如说共和十二年的法国陆军部教令就规定“直至目前为止,每一伍的横向空间均被估算为18法寸;经验表明这样的估计略低了一些,每伍横向空间半米(18法寸5线到18法寸6线)的估算才是确切的。”达武元帅发布于1811年的教令则规定99人组成的三列连横队占地16米,即每一伍横向占地空间为48.5厘米。1809年10月11日和1813年颁布的临时条令都曾将每伍占地宽度定为51厘米或19法寸。

可古典时代步兵的超长枪和盾牌看着都颇为累赘,每人半米是否可行?20世纪初的军事史巨擘德尔布吕克起初也认为这不可行,但他终究是以实证考察古典军事史的带头人,于是就找到柏林体操学会(Der Berliner Akademische Turnverein),让他们安排学生进行“萨里沙”操练。

巧用学生劳力核实古典战术队形:消失在中文版里的德尔布吕克轶事

随后发生的事情记录在德尔布吕克《战争艺术史》第一卷的注释里,去年,国内也出版了这本大作,可惜其中注释被删减甚多,下面这段轶事虽然幸免于难,却出现了大煞风景的若干处“英尺”和画蛇添足的英尺转公制换算(原书根本无此换算),柏林体操学会更是不幸失去了名字,成了“柏林多家体育研究会”。

柏林体操学会非常通情达理,在舍恩霍尔茨(Schönholz)的大操场安排学生列成了大方阵,除了第一列木杆较短外,其他人都是人手一支大约20普尺(约6.3米)长的木杆:都是用崭新的结实云杉木制成,不过当然也没法伤人!然后开始试验这支新编部队能否以正常速度行进。

结果,这群学生菜鸟竟然能够以不到2普尺(0.63米)的人均横向占地轻松前行,甚至能够加速到快步前进!那么,训练有素的方阵士兵以1.5尺占地空间推进看起来也不足为奇了。

德尔布吕克由此得出结论,波利比阿笔下的方阵大概是以1.5尺的人均横向占地对付罗马军团步兵。于是,“以一敌二”乃至“以一敌十”的罗马步兵个体在战斗时的占地空间恐怕也不像许多人猜测的那样有6尺那么宽,反而仅有3尺而已。

巧用学生劳力核实古典战术队形:消失在中文版里的德尔布吕克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