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林海香||心中那座高山

作者:齐鲁壹点

林海香||心中那座高山

心中那座高山

◎林海香

心中那座巍峨的高山,您一直都在,直到永远……

父亲节到了,我一直想写点文字送给高山般品格的父亲。虽然现在他已经很苍老了!每次回家,他总是坐在炕沿儿上乐呵呵地望着儿女笑,但无论怎样苍老,父亲永远是我心中那座巍峨的高山。 都说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今世的女儿。这话不去考究太多,但是父亲和女儿今世永远的一世深情,是肯定的。我与父亲也是如此。从小我就很依恋父亲。上学之前都是父亲带着我,因为那时,父亲是村里果园技术员和保管,劳动更灵活一些,方便带我吧。每天更多的时候是随父亲去果园。特别是在秋天,总能吃到最甜美的果实:水蜜桃、香水梨、小果光苹果什么的。父亲一生为人忠诚,不贪心。他一般都是直接带我到树下,找一两个果子吃。因为他知道哪个成熟度好,是最好吃的。现在我还记得吃过果肉细腻,入口即化,熟过头的水蜜桃。那是我今生吃过最美味的。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跟着父亲总不会挨饿的。

我从小依恋父亲,因为小时候就知道父亲很疼爱、迁就我。记得有一次生产队的拖拉机要去果园,我们顺便坐上。可是那一天,我不知怎么了,是路太颠簸,还是司机开得太快,我在拖拉机上感觉又晃又晕,哭着死活不肯坐车。父亲没有打我,甚至没有说我,更没有丢下我不管,而是在别人不理解的目光下,陪我下车,步行走。那一刻,我就知道父亲多宠爱,迁就我。

其实父亲身上还有更多让女儿依恋的品格。在生活上,父亲极为干净、卫生。虽然农活又多又忙,但父亲每次从山里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用香皂洗脸、洗手。一辈子如此。最重要的是父亲脾气非常好。记得小时候,看到小伙伴们有什么好本子、好书包,我就会羡慕不已,回家向父亲讨要。父亲能做到就给买,满足我。即使做不到,父亲也从不直接拒绝,只是答应着。这会让我感到很舒服,总觉着有希望,说不定哪天父亲就会满足我的愿望。这很好地抚慰了我幼小的心灵。父母年轻时,家里的活儿特别多,母亲不由得爱叨叨,但无论母亲说什么,我从没有听见父亲和母亲打嘴架。在我的记忆里,也从没听见父亲说过脏话。他总是默默地听着母亲的唠叨,然后尽快把家里急需解决的事做好。其实家里的大事、对外交往,父亲是主心骨。父亲有山一样的沉稳,海一样的包容,理解母亲的辛劳。正是因为父亲的隐忍、坚毅和包容,母亲是从心底里佩服遵从父亲的。父母默契和谐支撑着我们一家从生活的风风雨雨中走过。这也为我们姊妹幼年创造了一片无比恬静、幸福的晴空。我从不说脏话,为人谦逊;我的性格如此向阳开朗、温柔美好,当然来自父亲的遗传,但更归功于父母擎起那片爱的熏陶。 从小到大,我依恋父亲,也因父亲的才情吸引着我。记得很小的时候,家里炕头儿最上面有个广播,每天广播里会放一些红色歌曲或革命样板戏。父亲经常跟着唱《红灯记》里面李玉和选段。父亲唱得虽不是很好,但是幼小的我总会跟着父亲学。虽然是自娱自乐,但这歌声却让我们一家在贫苦年代里感觉到生活的无限美好。

父亲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却爱读书、画画、写毛笔字,还尝试着做过诗。记得每当下雨刮风天,不能上山干活时,父亲就在家捣鼓自己喜欢的这些事。我在一边儿看着,跟着父亲学。现在我还记得,父亲最爱画的就是高山流水,大河孤帆,旭日东升,松鹤延年等。那时条件不好,也没有什么油彩和画笔,父亲就用我们小孩子丢下的铅笔头儿,在孩子们用过的废纸上练习画画,一幅又一幅。练好了就画在父亲买回来的那些书的扉页空白处,再题上自己的诗作。父亲曾为春日、月季花作过诗。可是以前未曾刻意地记下来,都失落了!只记得父亲为自己做的几把小纸板扇上写过的打油诗:小扇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秋冬。虽然简单朴素,但表达了父亲对小扇子爱不释手的情意。我爱读书,不爱打牌和游戏,一有时间就做自己喜欢的事儿,都归功于父亲的熏陶吧。

林海香||心中那座高山

小时候,父亲到哪里都带着我,这样父亲给我讲的故事最多。小时候书籍是很少见的,而父亲的小故事就是心灵启迪,思想闪动、梦想开启的源头。好多故事,在上幼儿园时,我都能如数家珍、滔滔不绝,经常和我的发小——燕儿坐在一起互相赛故事呢!现在随时光的流逝,大都忘却了,但印象最深的就是《六尺巷》的故事:"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这经典的诗句根植在我幼小的心灵里,让我早早就知道与人为善,宽容待人的品德。父亲爱讲故事,也爱读书,更爱买书。虽然过去日子贫苦,但父亲外出办事或赶集时,最舍得花钱来买书,总不忘带几本联欢画的小人书回来,还时不时买几本儿富有哲理的成语故事书。

逢年过节,我家炕头儿上从来不贴什么胖娃娃的年画。父亲买回的画总是富有艺术品味,极具美感,如《昭君出塞》、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凤求凰》、屈原的《橘颂》等。小时候的我会长久地盯着那些画,看了又看。昭君不仅有沉鱼落雁之美,更重要的是她为了人民和平,远嫁和亲的家国情怀;还有忧国忧民的屈原借《橘颂》,抒发了自己坚贞不移的高洁品格,表达了自己热爱祖国的一片赤诚。这些爱国思想从小就融入我的心灵。

可以说从小时候到结婚生子之前,我总喜欢和父亲呆在一起说话聊天。我生命的精神内核,从小到大都是父亲给予的。作为女儿,我怎么能不深深地眷恋着您呢! 我不仅依恋父亲,而且倍加敬重父亲。因为父亲为人处世,接人待物都极为宽厚,有山一样沉稳仁厚的性格。对家里的长辈,特别是年迈的曾祖母,孝敬有加,一直奉养到老去。父亲没有姊妹,只有小叔这么一个弟弟。奶奶死得早,小叔才十几岁。父亲和母亲对小叔是极为疼爱的。记得生产队里吃大锅饭——那个饥饿的年代,小叔在栖霞师范读书,经常吃不饱。父亲就想办法弄点豆子,炒好后,不顾路途遥远,给叔送过去。日后分家时,父亲从不和叔计较什么。特别是小叔,不到60岁时就生病动了手术,自己出门不太方便。父亲虽然年迈,总是拄着拐棍儿亲自到小叔家去探望,陪自己的弟兄说话,宽慰他。不多时日就去一趟,其实那时,父亲自己走路已经相当艰难了,我们做儿女的只是心疼也不好阻拦。是呀!虽已年迈,力不从心,却念念不忘!这是多么深厚的兄弟情谊呀!

父亲对于街坊邻居的求助也是有求必应。记得小时候我们家条件比较好,村里谁家有个难事经常跑到我家,向父亲借钱。甚至有村大东头儿并不熟悉的人家,这时母亲会叨叨几句。父亲就说:“一个村的,虽不熟,但大老远登门肯定是有困难。咱没有多,还没有少吗!咱就救个急吧!”仁厚的父亲从没有让人空手而归过。

说起小时候家里的条件好,其实都是父亲,一生精打细算;父母二人勤勤恳恳,节俭一生的结果。父亲一生对劳动的热爱,至今一直令我惊叹。从我记事起,父亲没日没夜,起早贪黑,不停劳作,好像永远不知疲倦。记得父亲年纪大了以后,每次上山劳作,天色很晚还不回来。母亲总是哀叹一声说:“你爹总爱干活,早晚要累死在山地里。”我也有这样的担心,每次回家都劝说他在家享点儿清福。哪里说得动哟!真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给我的感觉是劳动在父亲的世界里早已不是劳累,而是生活享受的必需品。而我一生也达不到这样人生境界。

父亲这一生虽忙忙碌碌,却是无悔的。小时候我家姊妹仨,劳动力严重不足,但这并没有妨碍有魄力的父亲做出英明果断的决定。一实行承包责任制时,我家不仅耕作了近30多亩的土地,还承包了公鸡壃一大坡的果园。父亲知道家里劳动力不足,就找了村里两家儿子特别多,急需靠劳动挣钱娶媳妇儿的人家,一起合伙承包。因为父亲在果园当技术员多年,既有技术又有经验,就做了领头的掌舵人。后来我们三家挣钱了,都富裕起来。相比以前家里穷困,而现在富有了,都取上了好媳妇儿,这真是天大的好事!因这,这几家的儿子对父亲的再造之恩感念敬重至今。父亲总是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年轻时就要敢想敢干;年轻时就要放飞梦想,豪情万丈,去拼搏去奋斗,这样的人生才是无悔的!”

林海香||心中那座高山

父亲,我那现已苍老的父亲,我很佩服您!虽然您只是个农民,但是年轻时也曾梦想过、奋斗拼搏过,富有高山一样的雄浑气魄。您勤勤恳恳,节俭一生。现在虽然您已年迈,变得无能,但在我的心中您永远如高山一般巍峨! 此刻,我不由得想起一首歌:《当你老了》

当你老了 ,头发白了。

睡意昏沉。

当你老了 ,走不动了。

炉火旁打盹 回忆青春,

多少人曾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只有一个人还爱你虔诚的灵魂,

爱你苍老脸上的皱纹。

当你老了 眼眉低垂,

灯火昏黄不定。

风吹过来 你的消息,

这就是我心里的歌,

这首歌是唱给你的。

(编辑:高一平)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林海香||心中那座高山

作者简介

林海香,烟台栖霞人,教育工作者,现供职于栖霞市观里中学。烟台散文学会会员。烟台市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烟台师范学院政治系,多年从事思政教学。偶有情愫表达,只为美好生活。作品曾在《烟台日报》《烟台散文》《烟台诗词》《作家导刊》等平台发表。

壹点号烟台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