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哈萨克斯坦国父:纳扎尔巴耶夫,原本贫穷牧民之子,掌控国家28年

作者:历史温情

哈萨克斯坦国父:纳扎尔巴耶夫

贫穷牧民之子掌控国家28年首都更名纪念其功绩

他曾主动销毁一千多枚核弹头,只为了寻求更好的国家间合作,不受大国制裁,从而为国家发展在国际上获得最大的助力。

他曾经连续四次得票率保持在90%以上,得以成功竞选总统。

他执政期间,领导人民度过重重危机,极大地改善了普通民众的生活,也带领国家经济走向了一个新的巅峰期。

从苏联独立出来的中亚各国里,他的国家最稳定、经济发展最好,创造了一个国家的传奇。因此,在民众中极为推崇,还用他的名字命名了国家新首都。

哈萨克斯坦国父:纳扎尔巴耶夫,原本贫穷牧民之子,掌控国家28年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位哈萨克斯坦前任总统——努尔苏丹·阿比舍维奇·纳扎尔巴耶夫的传奇世界。

一 牧民子女拒于大学门外

1940年7月6号,此时法国战役落幕不久,而距离苏联的卫国战争爆发,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在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哈萨克斯坦的一处乡下,纳扎尔巴耶夫出生了。这是哈萨克斯坦的边疆地区,紧挨着中国新疆。

这个家庭住在山下的切莫尔甘村,但全村人夏季都上山放牧。为了抚养家里众多的子女,纳扎尔巴耶夫的父亲作为一个牧民,在农闲的时候,也会出去务工,尽管如此,父亲微薄的收入也是刚刚满足一家人的生活所需。

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军大举入侵苏联,斯大林号召全苏联抗争,因此虽然战火并没有烧到纳扎尔巴耶夫的家乡,但是卫国战争同样给哈萨克斯坦带来严重的影响。

就在大家都为战争而服务的时候,纳扎尔巴耶夫的父亲也面临更加辛苦的劳作,才能养得起这一大家子。正是这样艰辛的童年,奠定了纳扎尔巴耶夫的性格底色,那就是不畏艰辛,不怕困难。

在他14岁那年,生活窘迫的父母,却出于远见,把从小就喜欢学习的孩子送去接受当时俄国的文化教育。

高中毕业后,纳扎尔巴耶夫的成绩非常优秀,单看成绩是完全可以进入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的。而当时家境贫寒,又没有一丝背景的纳扎尔巴耶夫,面对极为有限的大学的名额,他没有资本也没有后台去竞争,最终落榜了。但是从小受尽磨难的穷小子并不气馁,他接受了这一现实,并选择了另外一条出路。

哈萨克斯坦国父:纳扎尔巴耶夫,原本贫穷牧民之子,掌控国家28年

二 钢铁工人初涉政坛

由于二战初期的溃败,苏联将西部工业地带的工厂紧急动迁,许多厂在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的哈萨克斯坦落户,位于卡拉干达州的铁米尔套作为新兴工业城市,需要建立一个大型的钢铁厂,来满足国内不断增长的需求。

纳扎尔巴耶夫在报纸上看到一则钢铁厂的招工信息,并且可以免费培训技术。同同时代的年轻人一样,纳扎尔巴耶夫有对着国家满怀的热爱和贡献精神,毕业后,投身于钢铁厂工作,成为了一名炼钢工人。

这份看似光荣的工作,工作环境极其恶劣,工人需要在40度高温的车间穿着厚重防护服,为了补充不断流汗的盐分,还得不停补充盐水。他想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描写到的艰辛苦难,此刻于他更是一种磨难和锤炼。正是由于这样坚强的信念,他始终坚信自己做到最好,一年内他的岗位经历了迅速升级。

1960年,他成为全厂的团委书记,伴随职位的晋升,工资也在提升,他在1961年已有400卢布的月薪,这在莫斯科都算高收入了。厂区商店的货品丰富度远在全国平均线上,这份福利算是中央政府对1959年不幸事件的弥补。

1962年,他在哈萨克共青团第10次大会进行发言,他还敢于批评钢铁工人的生活条件,并且提出住房、车辆、医院的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这让公众也见识到他的外表和口才。也是在这一年,纳扎尔巴耶夫遇见了自己未来的妻子萨拉,两个人在钢铁厂结识,之后便结婚,萨拉为纳扎尔巴耶夫养育了三个女儿。

如无意外,当时已经取得冶金工程师资格和经济学博士的纳扎尔巴耶夫会继续待在炼钢行业发光发亮。

可上级早已发现他在政治上的天赋,要求他担任铁米尔套市的团委书记,这个他一开始并不情愿担任的职务却成为他政治生涯上的极佳跳板。

哈萨克斯坦国父:纳扎尔巴耶夫,原本贫穷牧民之子,掌控国家28年

三 穷小子成为总统

1979年,纳扎尔巴耶夫被任命为哈萨克斯坦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从此,纳扎尔巴耶夫便活跃在哈萨克斯坦的政界之中。

1989年,纳扎尔巴耶夫出任哈萨克斯坦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1990年兼任哈萨克斯坦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以及总统等职务,纳扎尔巴耶夫成功掌握哈萨克斯坦的党政军大权。

然而,次年的“八一九事变”,直接导致戈尔巴乔夫下台,叶利钦成为苏联最高领导者。同年,各同盟国就在叶沙皇的领导以及推动下,通过投票,退出苏联,导致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宣布解体。

而在苏联解体后,对各个加盟共和国而言无疑是面临着噩梦,卢布迅速贬值,经济崩溃,物资极度匮乏,人才外流,国内顿时陷入一片混乱。哈萨克斯坦作为其中的一员同样也面临着种种危机,甚至还更加严重。虽然在此期间,纳扎尔巴耶夫四次奔走,希望可以改变苏联解体的命运,但是最后却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

1991年12月16日,哈萨克斯坦是最后一个宣布独立的苏联国家,纳扎尔巴耶夫这位经历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戈尔巴乔夫等五个时代的“五朝元老”以98.7%的得票率成为了独立后第一任民选总统。

这个生于帝国蛮荒之地的穷小子,终于站上了哈萨克斯坦的权力的巅峰。

哈萨克斯坦国父:纳扎尔巴耶夫,原本贫穷牧民之子,掌控国家28年

四 解决核弹问题 建立有效外交

然而,这对于纳扎尔巴耶夫来说,却不是结束,而是面临更大的挑战。

哈萨克斯坦地处中亚,是欧亚大陆的必经之路,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而哈萨克斯坦国土面积高达272.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家,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外,幅员辽阔的哈萨克斯坦还拥有丰富的资源,矿产种类丰富,石油、天然气一样不缺,仅一国的生产总值就占了中亚的60%,是绝对的中亚老大哥。

但正所谓树大招风,哈萨克斯坦的重要也让它引起了美国的注意。

苏联解体后,就如同一个大家族分家一样,每个成员国都会分到一笔财产,而萨克斯坦分到的最大一笔“遗产”,就是苏联储存在此地的1312枚核弹头!这导致哈萨克斯坦成为当时世界上第四大核武器国家,而这正是让他发愁的地方。当时国家的现状是要钱没钱,要人才没人才,美国虎视眈眈,俄国袖手旁观。

权衡利弊之下。纳扎尔巴耶夫立即联络叶利钦,表示自己无力承担这些核弹头,非常机智地把这批核弹交给了美国销毁,这才化解了这次危机。而纳扎巴耶夫的这一举动,也获得了美国的几百亿的投资,也得以和美国建立密切关系。

凭借着与叶利钦的私交,纳扎尔巴耶夫也成功与俄罗斯建立稳定的外交关系。

回头再看当时由苏联解体后独立的15个国家之中,大部分都是止步不前的,甚至陷入更糟糕的境地。尤其是乌克兰更是陷入了东西分裂的局势之中,而俄罗斯强大的背后经济实力亦是有待提高。

但是反观哈萨克斯坦却是得到了截然不同的发展,而这些自然离不开纳扎尔巴耶夫从中起到的作用。在外交上,纳扎尔巴耶夫左右逢源,不跟俄罗斯决裂,但也不完全拒绝西方。

纳扎尔巴耶夫的外交政策采取中立态度,首先他重点放在俄罗斯和所有中亚邻国上,建立起经济共同体,其次是建立和中国友好邻邦关系,并借助中国的力量大力发展国内基建。同时和美国等欧美国家也保持友好关系,获得美国的助力。

2015年,在他的倡导下,欧亚经济联盟成立,成员国包括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和亚美尼亚,五国均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合作伙伴 。

联盟的目标是在2025年前实现联盟内部商品、服务、资本和劳动力自由流动,并推行协调一致的经济政策。除此之外军事等诸多领域也能够受益其中。而这些毫无疑问依赖于外交方面的努力。

哈萨克斯坦国父:纳扎尔巴耶夫,原本贫穷牧民之子,掌控国家28年

五 发展市场经济 带领国民致富

哈萨克斯坦独立以来的经济走势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992−1994年是经济持续恶化和经济体制急剧转轨的阶段;

1995−1997年是经济危机减缓以及经济日趋稳定的阶段;而1998年以后则属于回升阶段。

在解决核弹问题后,纳扎尔巴耶夫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国内经济上,他学习并主张市场化经济,还曾经聘请英国前首相布莱尔作为国家经济改革的顾问。

苏联解体后,独立后的哈萨克斯坦是建立在在一片混乱、萧条的经济废墟上的。

其1993年的经济指标相较于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下降12.9%,工业产值下降16.1%,农业产值下降9.8%,商店中凡是有点保存价值的东西皆被抢购一空。

而哈萨克斯坦经济更糟糕,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产值仅为去年的74.8%和71.9%。1994年,纳扎尔巴耶夫实施铁腕手段,逐步推进私有化进程,建立市场经济,颁布各种政策吸引外资。其中将小型批发和零售商私有化,对扭转商品短缺起到了积极作用。而建立合资和外方独资企业,出售国有企业股份或将企业转交给外国公司管理等引进外资举措的实施,对增加就业、盘活经济等亦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这系列政策推行下,哈萨克斯坦的宏观经济形势逐渐好转,这主要表现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止跌回升和通货膨胀得到遏制。

其中1996、199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较上一年度增长0.5%和1.7%,年通货膨胀率则从1994年的11.3%下降到了1997年的11.2%。

1999−2001年,哈萨克斯坦国内生产总值累计增长25.7%,这说明哈萨克斯坦经济已经度过危机并转向了稳定恢复发展期。后来纳扎尔巴耶夫基于丰富的石油和金属资源,将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的能源工业以及有色金属的采炼和深加工确定为了优先发展方向,促进了哈萨克斯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哈萨克斯坦国父:纳扎尔巴耶夫,原本贫穷牧民之子,掌控国家28年

六 迁都阿斯塔纳,稳定民族团结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两个不能变的核心因素就是首都和国土。首都更是至为关键,首都绝对是政治、经济、文化最重要的集合体城市,对于国家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一旦确定位置,不会轻易发生变更,迁都是相当大的政治举措。

1994年7月,在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倡议下,哈最高苏维埃通过迁都决议,并成立迁都委员会。将首都从最大的城市,以及国家中间部位的阿拉木图,迁移到北部地区的阿斯塔纳。

1997年12月,哈萨克斯坦中北部城市阿克莫拉(哈语意为“白色坟墓”,原名切利诺格勒,1991年哈独立以后恢复其旧称阿克莫拉)正式取代阿拉木图,成为首都。

1998年5月,纳扎尔巴耶夫签署命令,宣布将新首都阿克莫拉更名为阿斯塔纳(哈语意为“首都”)。阿拉木图地处伊犁河谷,是中亚为数不多的优质农业生产基地和哈萨克斯坦极为倚重的工业重镇,而阿斯塔纳只不过是一个边境小城,人口很少,设施也不足。它的标签就是寒风肆虐下的苦寒之地、渺无人烟的荒芜之所。当时很多人想不明白,也极力反对。但是纳扎尔巴耶夫很坚决,力排众议迁都。

从结果来看,原来人口仅有12万的阿斯塔纳,如今已成为中亚腹地乃至亚欧大陆中央的一座核心城市,人口愈百万,可谓沧海桑田,正是由于这一决定才导致阿斯塔纳的这一发展。回顾当时,哈萨克斯坦最大的挑战,其实就是民族结构和北部领土的安全问题。

首先阿拉木图紧贴边境,无辐射全国的地缘优势;其次定都阿斯塔纳可强化对俄罗斯人聚居区的控制能力。而且独立初始,哈萨克斯坦两大民族哈萨克族与俄罗斯族人口大致持平。

据1989年7月苏联最后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在当时的哈萨克苏维埃共和国,第一大民族哈萨克族有65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比例39.7%;第二大民族俄罗斯族有62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比例37.8%。不过,在巴尔喀什湖以北,尤其是与俄罗斯接壤的三个州——巴甫洛达尔州、北哈萨克斯坦州和克斯塔奈州,俄罗斯族人口却占多数。

北部俄罗斯族聚居区的向心力和归属感,成为摆在哈萨克斯坦政府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可首都阿拉木图却处于遥远的东南边陲,与北方三州的首府巴甫洛达尔、克孜勒扎尔和克斯塔奈的距离分别是990公里、1400公里和1500公里,鞭长莫及。

纳扎尔巴耶夫曾说:“哈萨克斯坦的一个特点是, 它的主体居民虽是一个最大的民族集团,但却是不占共和国人口绝对多数。”一个国家的民族结构对国家稳定至关重要,为什么元朝存在时间在历史洪流中只是昙花一现,大部分原因也是因此。一个国家的稳定是发展经济的基础,否则,谈何发展,更别说其他了。

北部地区民族构成的改变,也是整个哈萨克斯坦人口呈“哈萨克化”的折射。根据哈萨克斯坦国家统计署公布的数据。

截至2013年1月,哈萨克斯坦1700万人口中,哈萨克族占64.6%,俄罗斯族占22.3%。两个民族在哈萨克斯坦总人口中的占比,从立国之初的基本持平,变为哈萨克族近三倍于俄罗斯族。虽然长远来说有利有弊,但是当时的确是稳定了民族团结,从而使国力能在稳定环境中逐步强壮。

另一方面,迁都使北部成为能源基地,使经济更协调发展,使阿斯塔纳成为“东方的迪拜”,享誉世界。

哈萨克斯坦国父:纳扎尔巴耶夫,原本贫穷牧民之子,掌控国家28年

总结:

凭着耀眼的政绩,纳扎尔巴耶夫曾在哈萨克斯坦进行过5次选举,得票率最高达到98%,最低也没有低过95 %。28年执政时期里,他凭自己的铁腕作风,力压狂澜,极大地发展了国内经济,稳定了民族团结,虽然有西方撺掇的“反对派”在兴风作浪,但是凭借自己的威信和广泛的支持,西方人没能在哈萨克斯坦掀起水花。

2019年,见哈萨克斯坦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年近80岁的纳扎尔巴耶夫辞职了。此时的哈萨克斯坦人均GDP达9000多美元,已经是中等收入国家的上游,他本人甚至提出了进入世界30强的未来期望。

而为了永远铭记纳扎尔巴耶夫的历史贡献,哈萨克斯坦已经将首都阿斯塔纳改名成努尔苏丹。这位伟大的领袖,注定是要载入哈萨克斯坦史册,千古流芳。而他的政治手段和治国策略,也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