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我和我的祖国》——70年前的七个故事

作者:文案编辑爱好者

不得不承认,当初《我和我的祖国》发布海报的时候,我习惯性会觉得,这不过是一部在国庆黄金周的固定节目,应该也没啥可聊的。

但当曝光的信息越来越多,才知道这部电影是由七位老中青三代导演,来执导七部小短片,这些短片背景,分别会放在祖国70年来值得纪念的时刻,影片这样的组成结构,也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我和我的祖国》——70年前的七个故事

一般来说主旋律电影尤其是献礼片,都不太受欢迎,一来是因为主旋律容易拍成说教片,二来是容易拍得太泛空不接地气缺乏真情实感。

不过,这次《我和我的祖国》中的重要时代印记,这次退居二线,变成了一个时代背景,而不是主轴故事,正如总导演陈凯歌说的,这次《我和我的祖国》,主要研究的是人,而不是事件本身。

而影片中的人,都是来自平凡中的小人物,小人物跟大时代迎头相撞,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7个小短片看下来,估计总有一款能打动你,接下来我们一个个故事来中肯点评。

《我和我的祖国》——70年前的七个故事

前夜

《前夜》管虎导演执导,管虎在商业片特别是对宏大时代背景主题的片子上,是有着非常丰富经验的,据说当初7位导演在选择自己要拍摄的时代背景时,大家都觉得《前夜》最适合陈凯歌或管虎执导,结果陈凯歌选了扶贫,管虎则拿下了第一支短片的开头炮。

《我和我的祖国》——70年前的七个故事

黄渤饰演了在开国大典负责电动旗杆的工程师林致远,需要制造出中国第一个电动旗杆,确保开国大典时在全世界面前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想要完成这个任务,困难重重。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和材料不足。黄渤身边只有他的一个小助手——欧豪饰演的梁昌寿,材料也是非常匮乏,需靠小梁拿着大喇叭在屋顶上号召老百姓捐献。林致远在自己的小院试验场模拟升旗流程,反复实验升旗,最后还是因为阻断球不结实,出现了问题。

故事的燃点到了,附近的老百姓在大半夜纷纷赶来,捐献各种金属制品以供制作阻断装置,有送半导体的、送金条的、送烟袋子的,还有小孩的长命锁等等。那场面非常催泪,真真正正地反映了人民对新中国成立的渴盼,和万众一心克服困难的凝聚力。这一幕让人心里暖暖的,虽然当时物资匮乏,但人心齐啊!最终,林致远连夜赶到天安门广场,在凌冽的寒风中,爬上旗杆,装上了新的阻断球。风大、杆高,老林还有一些恐高,看起来惊心动魄,但他凭借着“全力以赴确保万无一失”的信念克服了这些困难,他说,“二十八年革命,两千万人牺牲,换来的红旗,我们能做什么?那就是保证万无一失!”

在开国大典上,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按动按钮后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这个场景已经在电视里看见过无数次。但第一次知道,在建国之初的中国,这样的开国大典,这样的升旗背后,居然付出了如此的艰辛。然而,对照今日之中国,机械化、电气化、电子信息化纷纷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我们的祖国日益繁荣昌盛,我们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盛世中华!

《前夜》我给打7.3分。

《我和我的祖国》——70年前的七个故事

相遇

一开始知道是张一白是导演的时候,我其实心里一紧,不过影片的配乐应该是7个短片中最好听的,不知道《我和我的祖国》能不能单独出一张电影原声,我一定会循环《相遇》。

《我和我的祖国》——70年前的七个故事

《相遇》这个故事通过一个小场景,反映了六十年代原子弹研究工作者“舍小我,为祖国”的精神。张译饰演的高远,,冒着生命危险返回现场,挽救了即将失败的实验。当他遭遇了核辐射后,鲜血从口罩流出,负责领导却不知道他的名字。这意味着,有着无数像高远这样的无名英雄的默默付出与牺牲,才换来原子弹的研制成功。

高远回到北京的医院休养,心里却一直牵挂着原子弹事业。领导告诉他注意最近的报纸,他等待了几天,在仍没有消息的情况下,擅自上街去看看。不想在公交车上遇到了阔别一年多的女友,执行秘密任务需向所有人包括家人保密自己的去向。这位女友仅通过高远口罩上的露出的眼睛,就认出了他。高远却沉默不语,不愿相认。女友坐在他旁边,自言自语了一路,从他们初识,到后面的见面,再到倾心于他。高远听到女友说到这辈子认准他的时候,差点就要亮明身份,此时公交车停了下来,车外人潮涌动,人们在欢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他俩下车后,被欢腾的人潮挤散,高远的眼神里有不舍,但也有为国舍弃小我的坚定。

《我和我的祖国》——70年前的七个故事

女友指了指捡到的报纸,高远极其轻微地点了一下头,自此一别两散。十几年后,女友已和别人组建了家人,研制原子弹的科研人员身份才进行解密。电视屏幕上出现的英雄,恰是自己曾经深爱的那个人,女友不禁抽泣不已。

这就是所谓的“奉献”,舍弃自己的青春、爱情,甚至健康,成就新祖国建设的伟大事业。高远本可以选择平凡生活,和心爱的女孩组建电影画面里这样普通却温馨的小家。但没有像他这样舍弃小我、甘于奉献的人,就没有千千万万小家的安宁。虽然只是一个片段,却让我们知道并记住了,有这样一群人,为我们的幸福生活付出了什么。

《相遇》最后我给6.7分。

《我和我的祖国》——70年前的七个故事

夺冠

徐峥的《夺冠》和宁浩的《北京你好》就像是煽情池中的一个润滑剂,特别有轻松解压的效果。

《夺冠》背景放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女排决赛时刻,男孩冬冬为了让街坊邻居观看完整比赛,甘愿做人工天线的故事。 《夺冠》影片把女排事件真的当成背景,把时代印记隐藏起来,这样就有了更多时间去刻画人物,把真正的戏剧张力还给角色,从而让人物更为丰富。

《北京你好》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把故事的主角光环真正给了张北京这个人。

《我和我的祖国》——70年前的七个故事

这也是整部电影我最爱的两部作品,因为他们抛开主旋律和时代背景,依然能感受到人物的立体和故事本身的完整。 不过《夺冠》结尾东东和小美分离的时候,依然有着《相遇》的选择问题,但讨喜的是冬冬处在情窦初开的小年纪,大家也不会计较太多,小时候大家都有一份集体荣誉感,所以这个时候冬冬选择为街坊邻居服务,就显得自然很多。

《夺冠》我能给到8分。

《我和我的祖国》——70年前的七个故事

回归

刚聊完《夺冠》把时代背景隐藏得很好,《回归》则直接直面历史事件。

《我和我的祖国》——70年前的七个故事

虽然薛晓璐导演也把人物安置在工作人员当中,也把视角放在了任达华饰演的平凡修表师傅,片中每个人物的故事,都和时间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但可以看出薛晓璐导演想表达更多的内容,但在执行能力上顾此失彼。

片中的平行主角太多,有修表师傅,有警官,有谈判升旗负责人,有升旗手,每个人都想深入,但都蜻蜓点水,且不说短片时长有限,就算是一部完整的电影时间,这么多人物看不到主次,也是一个不小的问题。

不过影片时间的主题概念很吸引人,修表师傅是代表岁月情感时间,谈判升旗负责人代表重大历史时刻时间,升旗手代表物理精准时间,三个时间最后汇集到一点,如同时间一样精准。

而且当罗大佑版本的《东方之珠》响起时(应该是罗大佑的声音),可以说很意味深长了。

最后,我给《回归》6.6分。

《我和我的祖国》——70年前的七个故事

北京你好

宁浩虽然不是商业类型出山,但却是商业片上道的,所以宁浩对于平凡市井小人物的细节,可以说是7位导演中把脉最到位的了。

再加上影片还有葛大爷,正所谓你大爷终究是你大爷,影片喜剧包袱桥段给得足足的。

《我和我的祖国》——70年前的七个故事

《北京你好》背景放在中国人都知道的2008北京奥运,但核心则是讲述北京出租车司机走狗屎运,拿到一张奥运门票的故事。 前面我说了,就算去除掉背景,张北京这个人依然立体完整,这或许就是我评定一部作品丰富的所在。

影片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张北京的爱吹牛,嘚瑟,自恋,但内心依然善良的北京的哥。

而且影片不光放在了奥运背景下,还隐藏了当年国人不能磨灭的一段悲伤记忆,在此就不多剧透了,这样的共鸣和共情,让一部短片做到笑中有泪,还不死板老套,还很主旋律,真的是太难得了。

《北京你好》我能给8.2分。

《我和我的祖国》——70年前的七个故事

白昼流星

陈凯歌导演的《白昼流星》应该算是7部短片中,最两极分化的片子了,喜欢的人会把它排在第一,不喜欢的人觉得影片和其他6部格格不入。

《我和我的祖国》——70年前的七个故事

这或许也是《白昼流星》自身的魅力吧。 事件背景上,是关于2016年神州十一号载人飞船返航,地点是在内蒙古。

首先在地点上,《白昼流星》就区别了其他6部短片,选择逃离城市讲述故事,而影片一开头解释白昼流星的民间传说,就让影片有了浓浓的寓言性,从而让影片套上了文艺片的气息。

《我和我的祖国》——70年前的七个故事

影片的摄影很美,是我7部中最喜欢的,主角们在日出的平原策马的时候,简直就是内蒙旅游宣传AAAAA+,还有神舟十一返回时,那种镜头的角度和特效,也让人觉得浑然天成。 不过整体而言,我还是对高大上的《白昼流星》喜欢不起来,我虽然相信陈凯歌导演的能力和魄力,就算他这些年的几部作品评价不一,但对于我来说并没有那么不堪。

原因其实很简单,《白昼流星》时长太短,但陈凯歌的意境却很大。

《我和我的祖国》——70年前的七个故事

我在《猫妖传》就曾经分析过陈凯歌导演,他心胸放着星辰宇宙,岁月和历史,所以有时候陈凯歌导演为了表达精神上的哲学,从而会放弃人物的塑造,这个在长片中,可以用很多场戏去互补,在短片就很难。 《白昼流星》从扶贫到神州返航,从小偷行为到变成好人,事件之间的衔接,人物的转变,都显得生硬和唐突。

怎么神州返航就和扶贫联系起来了?怎么神州返航就能暗示内蒙贫困地区有希望了?怎么刘昊然他们见到神州就像开光一样,改邪归正了?

影片有很多叙事的逻辑,其实都经不起推敲,或许吧,陈凯歌导演也并不是冲着讲顺故事来做这部作品的。

就像当初有部国际作品《十分钟年华老去》,国际知名导演每人拍十分钟,一共15部短片,陈凯歌好像是唯一一位华人导演,他的那部十分钟,叫《百花深处》,就完完全全是一部深奥的寓言故事。

最后,我给《白昼流星》7分。

《我和我的祖国》——70年前的七个故事

护航

和《白昼流星》一样,文牧野的《护航》也有拍长片的气质,影片讲述了2015年抗战70周年阅兵仪式中,宋佳饰演的飞行员队长的故事。

《我和我的祖国》——70年前的七个故事

文牧野因为《我不是药神》一炮而红,也是7位导演中最年轻的,但因为宁浩和徐峥算是文牧野恩师的关系,所以文牧野的作品风格,总能在严肃的选题上,感受到一股落地本土化的轻松感。 其中里面客串的郭京飞,王砚辉,雷佳音,都为影片增色不少有趣的桥段。

《我和我的祖国》——70年前的七个故事

《护航》的飞行员吕萧然,通过闪回来塑造人物的丰富性,而回忆的每一场戏,都对现在跋扈不服输的吕萧然进行诠释,让人物更立体和真实。 不过影片依然还是在人物选择的转变上太突兀,比如最后吕萧然坚持做替补,连佟丽娅都在帮她,她依然坚持替补位置。

那么吕萧然转变这么大的动机在哪,是和佟丽娅姐妹关系好吗?在影片中体现得并不多。

那是和自己的人生经历有关吗,但我看到吕萧然的人生经历,都是不服输和好强的,正好是和不想做替补对立的。

所以如果影片不是短片,而是一部长片,我相信文牧野导演会解决更多人物逻辑的问题。

《护航》我给7.5分。

《我和我的祖国》——70年前的七个故事

最后,7部作品排名的话,分别是《北京你好》8.2分>《夺冠》8分>《护航》7.5分>《前夜》7.3分>《白昼流星》7分>《相遇》6.7分>《回归》6.6分。

总的来说,《我和我的祖国》作为主旋律题材,算是开了一个迎合年轻人的好头,《我和我的祖国》领跑国庆档,实至名归。

据说《我和我的祖国》续集已经在筹备了,毕竟中国还有很多数不清的平凡英雄人物,数不清的时代事迹值得我们歌颂和纪念,希望这个系列能一直下去,而且是一直亲民下去。

《我和我的祖国》——70年前的七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