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魏晋风度和鲁迅的通透

作者:踏青1959

自有现代教育以来,请名人演讲便成惯例。鲁迅先生也未能免俗,时而应邀作些演讲,如1927年4月8日在黄埔军校讲《革命时代的文学》。能到黄埔军校演讲,可见蒋介石对鲁迅的器重。“四一二”政变后,鲁迅是痛批国民党政府的,因此遭到国民党的通缉。鲁迅不躲不藏,却便未被国民党缉拿归案。这表明蒋介石对鲁迅似有不舍。特别是鲁迅病重,蒋介石还指示拨款给鲁迅治病;鲁迅去世,蒋介石专门派上海市长前往吊唁,并送去“鲁迅先生千古”的挽联。蒋介石对鲁迅是有忌有恨,有敬有慕。这倒有点魏晋风度。

1927年7月23日和26日,鲁迅在广州夏季学术会上作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看这题目,就知演讲内容之丰富和演讲之风趣。这应该是鲁迅先生最好的演讲了。

魏晋两朝是一段特别的历史。一般而言,王朝兴盛则文艺繁荣,如唐宋;至暗时代则名篇警世,如《离骚》。而魏晋,君王更迭频繁,战乱纷至沓来,实属乱世之秋。恰在这时却文艺异彩纷呈,群贤毕至。王羲之《兰亭序》中可见一斑。

何为魏晋风度?易中天概括为:“道德评判隐退,个人价值彰显。吸引眼球颠倒众生的,不再是功业、节操、学问,而是气质、才情、风神。”说白了,这是一个自由发挥的时代。这个时代所有特色,都可以囊括在魏晋风度之中。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是一篇关于文学史的演讲,鲁迅选取几个典型人物,来阐述这个时代文学上特别的风采。

例如曹氏父子。曹操处乱世,所以他要专权,他专权的重要特色是尚刑名,立法崇严。影响到做文章,形成了清峻的风格,就是文章要简约严明。当时还有一种风气,就是士族(士大夫)自命清流。讲究人生要活得漂亮,坚持自己的操守和品位,不与权贵和暴发户同流合污。清得太过,便成固执。深知此弊的曹操便起来反对,力倡通脱。通脱即随便,提倡做文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要弯弯绕。到了曹丕,于通脱之外加上了华丽。曹丕的诗赋做得很好,他的诗赋以“气”为主,所以于华丽之外,加上了壮大。这就形成了汉末魏初文章的风格:清峻通脱、华丽壮大。

例如何晏。何晏是魏晋风度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鲁迅说他两样:一是喜空谈(谈玄),是空谈的祖师爷;二是喜吃药(嗑药),是吃药的祖师爷。易中天加了一样:喜男人女性化。形成于两汉的士大夫风度是:正襟危坐、衣冠楚楚、谦谦君子。到何晏这里改变了。何晏嗑一种叫“五石散”药,这种药有毒,会有一系列的反应。解毒的办法是:快步走路(行散),吃冷食,洗冷水澡,喝热酒,少穿或不穿衣服,要穿也要穿宽大的旧衣,哪怕里面长虱子。在何晏的引领下,逐渐形成一种社会风气,到隋唐还存在。这使得士大夫的形象慢慢变成:宽衣博带,披头散发,脚拖木屐,扪虱而谈。他们放荡不羁,隐遁山林,崇尚清谈,使这时期的文章也起了重大变化,形成了求仙问药,不及时事的倾向,“建安风骨”已荡然无存。

例如竹林七贤之刘伶、嵇康、阮籍。他们都喜喝酒,都反抗旧礼教。刘伶嗜酒大约是为了遁世。他常常让仆人扛着锄头跟在身后,自己带一壶酒坐在车上边走边喝,并对仆人说:我醉死在哪里,就把我埋在哪里。嵇康喝酒大约是为了壮胆。酒后慷概激昂,豪言壮语,多表明政治上与司马氏的不合作,终因言获罪,死于司马氏的刀下。阮籍喝酒却是为了退避。他也不愿和司马氏合作,但不敢硬抗,只有多喝酒少说话,即使说错话也可借醉来掩饰。司马懿曾想与阮籍结亲,阮籍一醉两月,使这话没机会谈而不了了之。他们的文章多了些叛逆和隐晦。

例如陶渊明。陶渊明出生显赫,祖上做过大官,对彭泽县令一职实在有些不屑,何况还要受督邮之辱,所以辞官不做。他身处东晋末年,已看到王朝气数将尽,大约感觉到这官也没什么做头了,便辞去归来,做了田园诗人。在鲁迅看来,陶渊明总归还是不能超于尘世,而且于朝政还是留心的。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自己称帝,改国号为宋,对此,陶渊明有《述酒》一篇就是言说当时政治的。如果真超然于尘世,恐怕连诗也不做了。

鲁迅始终坚持文学作品是与时代紧密相连的,在这篇演讲中他进一步阐述了这一观点。这篇演讲是值得欣赏的。他把魏晋风度和当时人物及丰繁的文学现象,讲得通俗易懂,明了透彻,还幽默风趣,是为通透。易中天大概认真研读过这篇演讲,所以在易中天的演讲中也呈现出类似的风格,只不过浙普变成湘普而已。

有人认为《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皮里阳秋,曲折地对国民党发动“四一二”政变进行了揭露和讽刺。我不太以为然。其一,演讲中言及曹操杀孔融、司马氏杀嵇康,说是在暗批蒋介石杀共产党。我想两者不是同一层次的事件。前者多有个人恩怨,而后者则是一个政治集团对另一个政治集团的清洗屠杀。用前者喻批后者,就把国民党蒋介石屠杀共产党看得太轻淡了。其二,鲁迅在讲曹操杀孔融前,对曹操有一段评价。“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一改历史和舞台上曹操奸臣形象。如果用曹操杀孔融喻批蒋介石杀共产党,那这段话就不好联想了。

读鲁迅文章,还是清读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