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26岁的张锡祜牺牲于淞沪会战,父亲张伯苓却说:死得好,死得好

作者:脑洞时史

本文来源公众号:脑洞时史

1937年,张锡祜在得知南开被轰炸后,给张伯苓写了一封家书,可张伯苓在收到这封家书的同时,也收到了张锡祜的阵亡通知书。看完通知书后张伯苓沉默了,然后说:死得好!死得好!

26岁的张锡祜牺牲于淞沪会战,父亲张伯苓却说:死得好,死得好

张伯苓被称为“南开之父”,他从小立志报国,青年时感悟只有教育可以救国,就全心投身于教育,建立了南开大学,培养了无数精英学子。

而张锡祜作为张伯苓的第四子,从小在南开长大,也深受当时的氛围所感染,立志做一个坚定的爱国者。

九一八事件之后,张锡祜与8名同学成立了自行车通讯队,在军训教官的带领下,奔赴长城前线参加抗战活动。

看着一批又一批从东北逃出来的难民,张锡祜深深地感受到了国破家亡的痛苦。他悲痛万分,决定弃笔从戎、保家卫国,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于是,他与同行的同学们约定好,毕业之后一起报考空军。

所以,在高中毕业后,张锡祜就和同学们一起考进了中央航空学校,成为了当时第三期的学员。

26岁的张锡祜牺牲于淞沪会战,父亲张伯苓却说:死得好,死得好

与此同时加入中央航校的还有清华大学的沈崇诲,齐鲁大学的乐以琴,金陵大学的孟广信、毛瀛初,东吴大学的陈恩伟,之江大学的姜献祥,北京大学的孙仲岳,北京师范大学的张光明……他们都是在这股爱国从军的风潮中,进入航空学校的。

当时能够考入航空学校的学生大部分非富即贵,用现在的话来说,他们都是一群富二代,但国难当头之际,他们毅然放弃了优裕的生活,选择了当空军这一高危职业,用生命去保卫国土。

在儿子的毕业典礼上,张伯苓作为家长代表发表讲话说道:“今日外患深重,吾辈家长应效法岳母刺字,毕业学生应学习岳飞精忠报国。”

张锡祜毕业后,被分配到空军第30中队,驻守江西。

他和家人聚少离多,只能靠书信来往,当得知南开学校被日军轰炸时,他安慰父亲要保重身体。凇泸会战已经爆发,张锡祜已经做好了上战场的准备。

26岁的张锡祜牺牲于淞沪会战,父亲张伯苓却说:死得好,死得好

1937年8月14日,日本对大陆南京进行狂轰乱炸,南京岌岌可危。张锡祜所在的部队接到急令,排除万难以最快的速度支援南京。

为抢得战争主动权,赶在日本援军到达之前消灭驻沪的日军,上级命令张锡祜所在的飞行中队,务必想尽一切办法消灭驻守南京的日军。

张锡祜深知此次任务艰巨,危险重重。于是,在出发前夕,他给父母写下了一封两页笺纸的告别家书:儿未能侍奉父母亲于足下,深感不孝,然而父亲大人的教诲儿更是不敢忘。如今,国家有难,儿即将奔赴前线为国尽忠,亦为孝道。

由于当时气象观测条件不成熟,张锡祜在恶劣的条件下升空后,遭遇险情,飞机最终在临川上空失事,张锡祜以身殉国,年仅26岁。

在收到家书的同时,张伯苓也收到了张锡祜的阵亡通知书。看到通知书,张伯苓默默无语了许久后,突然连声说:死得好,死得好。这句话包含着张伯苓的痛失爱子的心情,更有对儿子为国奉献的赞许,因为儿子实现了那句"阵中无勇非孝也"。

面对周围人的关心,张伯苓反而宽慰大家说:"我早就认为这个孩子会以身许国,如今他真的以身许国了,也是意料中事。这就是求仁得仁,没必要太伤心。"

26岁的张锡祜牺牲于淞沪会战,父亲张伯苓却说:死得好,死得好

忠孝自古难两全,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为了拯救国家,无数人忍痛离别自己的亲人,离别自己的爱人,勇敢的踏上了战场。为了打击敌军,保家卫国,有太多中国人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张锡祜只是其中之一。

抗日战争结束后,据统计,中央航空学校的1700多名飞行员几乎全部战死沙场,平均年龄不到30岁,他们一共击落日军战机和轰炸机1167架,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