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岛秀夫有新作了!不止一个!”
2022年初夏,千行百业都困在漫长的低潮期之中徘徊不前,所有人都期盼能有横空出世的英雄一扫颓势让我们找回现代生活的信心——于是,不止一次改变过游戏行业并预测过未来的小岛秀夫又登场了,带着神秘莫测的“新作”传闻,再次成为了社交媒体的顶流。
当然这没什么好意外的。如果一定要给这个全球下沉的时代提振一点信心,小岛秀夫绝对是最合适的主治医师之一。
如果你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不妨让我们换个角度理解一下这位人物——来,让我们看书。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习惯,在这个漫长的夏天,不攻自破。
毕竟,既然按下暂停让生活停摆已经是大势所趋,那么除了躺平读书,似乎也没啥别的好做。
众所周知,作为个人嗜好的体现,对书籍的优劣评判注定离不开主观臆断,与其去看洋洋万言的书荐,主动去书店淘金永远是更靠谱的路线——至少对于我来说,在这个社会人的暑假当中读过的大部分新书都是这个调调:书都是好书,但没啥推荐价值也是大实话,除了一本例外:
《创作的基因》,小岛秀夫。
这本书确实有点不一样。
为什么是小岛秀夫?
开创知名游戏IP扬名立万的制作人不在少数,但能做到小岛秀夫这个境界的,不多。
24岁的时候,在机能贫瘠的MSX2平台上做出了《Metal Gear》,个人风格就此奠定;25岁的时候,凭借PC8801平台上的《Snatcher》,呈现了自己身为影像文化狂热者的底蕴;随后,35岁的时候,PlayStation平台全球热卖的《Metal Gear Solid》,正式开启了属于职场人小岛秀夫的“KOJIMA Productions”传奇时代。
另一方面,不仅仅是作为游戏人,身为大公司的高级社畜,小岛秀夫的职场沉浮经历,同样让大多数随波逐流的社会人印象深刻:
从1998年开始,游戏人小岛秀夫扮演的职场角色,始终都是兢兢业业的企业战士,凭借不懈的努力为母公司贡献一部又一部口碑销量绝佳的杰作;但即便如此,经历了17年的埋头苦干之后,这段高级打工人生涯的结局并没有多好看——母公司业务调整,项目组KOJIMA Productions被除名,至于小岛秀夫自己,下场自然是滚蛋走人。
然而这并不是结局。
被大公司扫地出门之后,已经52岁的小岛秀夫并没有一蹶不振,更没有远离行业不问世事——就在离职的第二天,小岛秀夫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KOJIMA PRODUCTIONS Co., Ltd.(没错,还是熟悉的名字),并于次年公开了新作标题,《Death Stranding》;
三年之后的2019年11月8日,《Death Stranding》这部带有“小岛秀夫制作”独立Icon的新作正式发售——尽管在上市初期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但很快,“在后现代即将终结的末日,扮演送货人运送物资”这种游戏主题引发的思考,就从幻想照进了现实。
经历过打工生涯的高光时刻,从巅峰跌落后重新振奋起来,以年过半百的创作者姿态返场,在整个传统游戏行业大环境持续下沉的时代,拿出了完成度令玩家满意的新作,更凭借出色的洞察力对游戏以外的现实世界做出了预判——这就是小岛秀夫,灵感似乎永不枯竭的创作者。
正因如此,当我们在《创作的基因》腰封上看到这种吹嘘:

“天才游戏制作人小岛秀夫,分享如何从《星之继承者》《假面骑士》《漂流教室》《银翼杀手》《海街日记》等优秀作品中吸取创造力。”
好奇心油然而起,几乎是理所当然。
——然而,倘若抱着这种“看完以后我上我也行”的心态翻开这本书,结果必定是大失所望。
《创作的基因》并不是“创作的秘笈”,既不能教会游戏人复制《Metal Gear Solid》的辉煌,也不能开导身陷中年危机的上班族开启事业的第二春——这本书的主题,其实远比想象中来得更直接:
本书所收录的,只是我通过自己的双脚、眼睛和大脑所选出的极少一部分书与电影。这份名单,不,这份脉络使得小岛秀夫这个人得以进行创作。这些作品传达出的MEME,给予了我创作以及活下去的能量。
——《创作的基因》前言
创作的“基因”是什么?
翻开目录,很容易让人联想起《DVD圣经》一类的淘碟指南,粗看正文,《我的摄影机不撒谎》一类的创作评论合辑印象更是扑面而来,但《创作的基因》真不是一回事儿——最接近这本小书的内容体裁,应该是“私小说”:
以一系列书籍、电影和音乐为线索,融合自身阅历,揭露小岛秀夫成为“KOJIMA Productions”主理人的心境历程,零散但又真实,这就是《创作的基因》——说得更直白一点,这本书就是“小岛秀夫面向自己的写作”。
因为父母忙于工作,我小时候就是所谓的挂钥匙儿童,晚上放学后我都是第一个到家,随后打开家里的灯,开始看书。一人独自在家看书,是我每天的必修课。虽然也会感到孤独、寂寞,但那时拯救我的,就是书。
也许是父亲早亡的缘故,我身边没有可以当做榜样的优秀大人。但是,可以像大人、老师一般起到引导人生作用的存在,我在书里找到了。
话虽如此,但根据小岛秀夫自己的回忆,在最开始的时候相比于坐下来安安静静读书,和家人一起看的电影才要更吸引人;直到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偶然翻开了《神探科伦坡 第三终章》,这种“影像胜于文字”的认知,就此改观:
有生以来第一次根据自己的兴趣,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下来一本小说。我一边惊讶于做出这种决定的自己一边翻动书页,大约每隔20页就会插入一张照片,总之就想赶快看到下一章,为了能看到下一张照片,我努力地读着。
对我来说那些照片就像是游泳时换气一样。我虽然讨厌看印刷字,但也不算太难受。好好换气的话能游完25米,25米都游下来了就能继续游50米、1000米。读着读着我就忘记了换气,变得开始享受阅读。全书261页,我一口气给读完了。然后就震惊了。
“怎么会这样!改编小说,不,小说怎么会这么有意思啊!”
一发不可收拾。从此,小岛秀夫正式开始了自己的阅读生涯:黄金年代的科幻作品,冷战背景的谍报小说,本格派的推理经典,乃至更多能在书店货架上找到的廉价平装本读物,逐一进入了小岛秀夫的阅读视野;随着对文字魅力的认知不断积累,对影像艺术的理解也在持续加深——
1982年,《银翼杀手》在日本悄无声息地正式上映,刚刚升上大学、早已对经典科幻烂熟于心的小岛秀夫独自一人走进大阪梅田电影院,随后大受震撼:
无关地域或国家,超越了时间的文化在这一个地方共存着。这份和谐真是太美妙了,即使是会让人思考生死的阴暗之处都在闪耀着光辉。真想住在这样的地方,真想生活在这样的未来。我一定可以在这样的世界里活下去!
在这种“直面未来”的意志驱动下,长大成人的过程中,小岛秀夫始终保持着敏锐的感知,孜孜不倦地从永无止境的阅读和观影体验中汲取着经验。最终,在走上社会入职游戏行业之后,这些源自书籍和电影的信息沉淀与小岛秀夫的成长经历逐渐融为一体,内化成为创作的动力,这便是“创作的基因”:
书虽然是一个人读的,但可以在不断展开的故事中共享众多陌生人的人生,虽然是孤独的,但也是连接着的。……这种连接的媒介,就是MEME(弥母)。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是由进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提出的概念。与生物学上的基因(GENE)不同,是指将文化、习惯、价值观之类的信息传承至下一世代。就像人与人之间的连接通过基因进行着传递一样,人与书籍、电影之间的连接则由MEME所继承。
——《创作的基因》前言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也变成了老虎。“游戏制作人”就是这只老虎的样子。……然而,虽然都是化身为虎,但在结尾,我与李徽的咆哮是截然不同的。我在化身为虎的瞬间,就完全抛弃了羞耻心与自尊心。化身为虎之后,我找到了与固执己见不同的表达方法。所以即便身为老虎,我也有着继续向下一代咆哮的觉悟。那便是与小说大不相同的、名为游戏的全新MEME。
——《李徽所吐露出的他那懦弱的自尊心和傲慢的羞耻心,就和过去的我一样》
将《Metal Gear Solid 3》中的主人公培养成战士,并不断向其发出“你想像狗一样活着,还是想像猫一样活着?”提问的The Boss,我无意中为这个角色打上了珍妮的烙印。“Metal Gear Solid系列”一直讲述这组织培养的公犬们(战争之犬)进行着“弑亲”行为的父性故事,为了加入“母性”与“野猫”的视角而创造出的角色,就是The Boss。《Metal Gear Solid 3》是从《珍妮》的MEME中所诞生的。
——《给我的创作活动带来极大影响的任性母猫珍妮》
那种即便是土生土长的日本人也难以理解的“侘、寂、渋”,却由一位美国作家缜密地描绘了出来。……《Metal Gear Solid 3》里出现的最尖端近战格斗术“CQC”与《渋》中所谓的“裸、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还有《Metal Geat Solid 4》侦查训练时提到的“意识”或“底线”这类忍者般的超感觉概念,让人联想到《渋》里运用“气”所实现的“近接感觉”。……再者,主人公出于爱而进行的弑亲,是一种西洋人很难理解的带有慈悲心的杀人行为。在贯穿《Metal Gear Solid》系列里的父亲和母亲的故事中也有一种骄傲和同情的精神。
——《超越国境和文化的框架,创造自己的世界就好》
我今年已经五十岁了,从身体角度来说,在一线进行创作已经有些吃力。一般这种时候应该考虑安排继承人然后退休才对吧。但继承接力棒的那个人先我而去,我必须要继承伊藤先生的遗志。接下来,我还会继续讲述故事。因为就像伊藤先生说的那样,这个世界就是诸多微小故事的集合体。并且让故事能够薪火相传,也是我从伊藤先生那里得到的MEME之一。
——《这个世界就是诸多微小故事(MEME)的集合体》
创造商品、创造能够让世人普遍接受的东西的方法之一,就是以过去的成功经验为基础,再加入各种可能的卖点。我不否认这一点,但也不想这样做。因为这一点也不有趣。
如果今时今日就此停滞,那以过去的数据为基准功利性地去做东西也许会很好。但明天一定会到来,过去的东西不可能永远通用。昨日的经验不过是选项之一,昨天是这样所以今天也一定是这样,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不过,如果拥有昨日的经验,那对于创造出新的连接就会抱有自信。所以我读书、看电影、听音乐,去美术馆和博物馆,去和人们相遇。
从历史中吸取经验用以创造未来,不过是上述行为的不断积累而已。
——《结语 从MEME到连接》
应该有许多读者已经是创作者,或是有志于成为创作者——创作是一个非常孤独的工作,但许多创作和艺术并不是孤立的,它们是跨越世代和时代联系在一起的。通过接触别人的作品,可以治愈孤独,孕育出新的创作。我认为作为一名创作者,拥有很多“联系”是创作中很重要的事情,希望我的经历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动力,谢谢。
——小岛秀夫
就是这样。在这个万事皆停的漫长暑假,遇到《创作的基因:我所爱着的MEME们》,既是偶然,也是机缘——至少对于我自己来说,从这本小书中领受到的MEME,远远超越了“私小说”的常规境界:“在这个夏天里,好好考虑一下自己想做的事吧。”
“但我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啊。”
“你可以做到的。”
“比如什么?”
“人生。”
天亮了,该开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