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科林·鲍威尔:没找到“伊拉克化学武器”,却最终命丧于新冠病毒

作者:伯渊

2021年10月18日,CNN公布了一条消息:前美国国务卿,共和党人科林·鲍威尔因新冠并发症去世,终年84岁。

一提起科林·鲍威尔,人们总是会想到他拿着一小管白色粉末,在联合国大会上严肃地声称美国在伊拉克发现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场景。

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理由多年以来始终存在相当大的争议,这管白色粉末究竟是非常可怕的“生物武器炭疽杆菌”,还是普通的白色洗衣粉,除了鲍威尔等人以外无人得知。

但毫无疑问的是,这场持续了九年,造成十余万伊拉克民众死亡,三百多万民众流离失所的战争,势必不是正义的,而是美国侵略他国的证明之一。

科林·鲍威尔:没找到“伊拉克化学武器”,却最终命丧于新冠病毒

英国时任首相布莱尔,那个曾经用一份“伊拉克武器情况”佐证美国说辞的人,在伊拉克战争结束后出来道歉了。

伊拉克战争后两年,鲍威尔也曾经提到这件事,表示这是自己的污点,声称自己很痛苦。

他说:“当时假情报太多了,情报部门并没有通知我,才让我搞错了。”

政客们忙着推卸责任,为自己当年的谎言“洗白”,受苦受难的就只有经历了九年战争、失去了自己家园的伊拉克人民。

直至今日,美国政府并没有公开为伊拉克战争道过歉,也没有为战争中死去、逃难的人民们提供任何赔偿。

说到底,还是因为美国没有后悔打伊拉克,因为这场战争是美国“秀肌肉”的战争,是他们向世界彰显唯一霸主地位的战争。

科林·鲍威尔:没找到“伊拉克化学武器”,却最终命丧于新冠病毒

2003年,伊拉克战争开始的那一年,美国媒体发了几百篇有关伊拉克的报道,进行了大规模的战前造势。

尽管一年后,《纽约时报》对自己过去一年的报道作出了总结,意为“总体上没错,但有一些小部分是需要进行改进的。”

这“一小部分”指的是“过多地使用了一些有限的信息源”。

这部分“有限的信息源”自然来自美国官方,而使用有限、未经核实的信息源所发布的信息造成了一个显著的后果:全体美国人,上至总统,下至美国百姓,都认定了这场战争非打不可。

然而这场“非打不可”的战争,背后的原因却始终众说纷纭。

其中最离谱的是小布什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不管如何,他试图杀了我的父亲”。

科林·鲍威尔:没找到“伊拉克化学武器”,却最终命丧于新冠病毒

这句话来源于海湾战争后,老布什曾经访问过科威特,据说那次美国情报部门破获了一个伊拉克试图暗杀老布什的阴谋。

其他战争理由中,最为广泛的是将萨达姆塑造成一个“暴君”,而美国作为“世界警察”,要将这个“暴君”绳之以法。当年的美国媒体的确大力塑造了一个负面的“独裁者”萨达姆形象。

最典型的如1982年的杜杰勒大屠杀,当萨达姆遭到刺杀后,他的亲信被拍到杜杰勒“追查凶手”。

而这名亲信率领军队在这里杀死了四百余名居民,包括当地的妇女和儿童。还有1988年,据说萨达姆派了15架飞机在哈莱卜杰小镇投下了毒气弹,杀死了数千名反抗他的平民。

但后来第一个接触到萨达姆的审讯官、美国中情局前分析员尼克森多年后否认了这种说法。

他说,当年萨达姆根本没有如美军所说,在“积极备战”,而是将国务部交给了手下,自己则忙着写小说。

科林·鲍威尔:没找到“伊拉克化学武器”,却最终命丧于新冠病毒

在审讯的时候,他还自称“伊拉克总统和作家”,并向尼克森抱怨美军在逮捕他时拿走了文具,让他没有办法继续自己的创作。

事实上,伊拉克市场上的确出现过疑似萨达姆执笔的小说。

2000年年底,一部名为《扎比芭和国王》的书横空出世,吸引了许多读者的目光,小说作者匿名,但他自称为“一个热忱、高贵的伊拉克人”。

美国中情局的研究结果显示,这部小说至少是在萨达姆的指导下出版的。

这样一个沉迷于写小说的君主,真的会是坏事做尽的恶徒吗?尼克森在自己的书中便坦言:“我们对他铁腕统治的看法是错的。”“萨达姆值得被赶下台吗?我的回答是不。”

事实上,萨达姆绝不是一个如美国媒体所说的“支持恐怖分子”的人,恰恰相反,他的理念和基地组织完全不相容,在任期间萨达姆非常严厉地打击了基地组织。

无论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还是“残暴的独裁者萨达姆”,显然都是美国刻意营造出的借口,并非他们出兵伊拉克的真实原因。

思来想去,许多人更愿意这样解读美国攻打伊拉克背后的深意:为了石油。

科林·鲍威尔:没找到“伊拉克化学武器”,却最终命丧于新冠病毒

2002年7月,已经被美国制裁多年的伊拉克突然宣布了一个重磅消息:将绕过美元,用欧元这一当时的世界第二大货币结算自家石油。

位于中东地区的伊拉克,理所当然是一个产油大国。截至2015年末,根据《Oil& Gas Journal》的统计,伊拉克已探明原油储量约为1430亿桶,占中东地区原油储量的18%,占全球9%,位居世界第五。

这样一个产油大国计划用欧元结算石油,无疑将对绑架了石油作为美元霸权的美国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美国绝不会坐视欧元坐大,与美国分庭抗礼。

当年的科索沃战争可也是一场摆明了为了石油和打击欧洲的战争,这次再为石油来一次伊拉克战争,的确在情理之中。

2003年的《环球时报》便这样评论:伊拉克战争——美元对欧元的战争。

科林·鲍威尔:没找到“伊拉克化学武器”,却最终命丧于新冠病毒

石油战争的说法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同,但更多专家和学者倾向于认为,伊拉克战争的根本原因无他,只是美国为了展示自己的霸主实力。

最大的依据是2001年6月,“9·11”袭击之前,美国核心领导人之一的拉姆斯菲尔德便曾经在公共场合说过:“美国需要向世界展示一下自己的霸权,显示一下自己的实力。”

拉姆斯菲尔德,前美国国防部部长,布什内阁中鹰派代表人物,堪称狂热的军事行动者。

他担任美国国防部部长期间坚定不移地向外界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通过和平谈判,甚至不对等谈判,无法达到一次“表演性军事行动”所能达到的效果。

除了狂热的战争分子,恐怕很少有人能够在“军事行动”之前冠以“表演性”这个词。

军事行动向来与烧钱、血腥、暴力等联系在一起,少有人愿意用人命和金钱作为代价,完成一次大型“表演”。从这一点上来看,拉姆斯菲尔德绝对是个战争疯子。

科林·鲍威尔:没找到“伊拉克化学武器”,却最终命丧于新冠病毒

偏偏,他的“伯乐”是同样坚信战争巨大作用的小布什,也是遭遇了“9·11”后非常希望能够再次证明美国的小布什。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阎学通曾经说过,国际战略中有一个重要概念:通道。一个世界大国,在世界陆地上要有能够贯穿世界的通道。

当时的美国几乎贯穿了世界:韩国、日本、东盟、菲律宾、泰国;欧洲、土耳其。只剩下打通东西两条通路的中间部分:中东。

2001年,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便是打通通道的第一步,接下来就剩下了伊拉克和伊朗。

“9·11”给了小布什最好的出兵理由。这次恐怖袭击让多年生活在安逸之中的美国民众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恐慌,他们开始渴求安全。

科林·鲍威尔:没找到“伊拉克化学武器”,却最终命丧于新冠病毒

对个人隐私、自由务必重视的美国人,在2001-2006年这五年期间,史无前例,至今也没有再次发生地愿意为国家安全牺牲个人隐私和自由,愿意以此交换政府对自己的保护。

“9·11”做到了全球性的新冠肺炎都没能做到的事情。

而这次恐怖袭击带来的三千人左右的死伤,让美国政府觉得,自己是时候发动一次对外战争,让全世界的恐怖分子知道,自己是一个惹不起的国家了。

因而,美国媒体开始造势,美国政府也在千方百计地思考,该如何将发起战争营造成理所当然的样子。

彼时美国的第四号人物,国务卿鲍威尔就这样被选中,在一场“表演性战争”之前,先在联合国来一次作秀。

科林·鲍威尔:没找到“伊拉克化学武器”,却最终命丧于新冠病毒

鲍威尔作为“作秀”人选,同样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曾有人说:“如果是拉姆斯菲尔德举着一管白色粉末声称这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民众很难相信,会有很多人觉得他是在为战争找借口。但如果人选换成鲍威尔,相信的人就会占据大多数。”

之所以有这样的反差,是因为鲍威尔以“和平爱好者”著称。

与拉姆斯菲尔德和小布什相比,鲍威尔最大的不同在于他曾经亲历过战争。

老布什执政期间,鲍威尔曾经担任他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指挥过海湾战争,被称之为“萨达姆的克星”。

小布什上台后他成为美国第一位黑人国务卿,还曾经对外声称自己反对美国攻打伊拉克,极力塑造“爱好和平”的形象。

鲍威尔的显著功勋发生在越战期间,他曾经在一起坠机事故中,将自己的战友和一名将军救了出来,从而在美国名声大噪。

科林·鲍威尔:没找到“伊拉克化学武器”,却最终命丧于新冠病毒

作为“英雄”,鲍威尔曾经明确表示过对越南战争的反对,认为打得时间长,但没有取得任何效果。

从这句话中便可以看出,鲍威尔并不是一个真正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人,他只是反对将美国陷入长久的战争泥潭,认为应当速战速决。

后来的几次战争也证明了这一点。鲍威尔向来主张快速、狠打,以降低美国士兵的伤亡。在入侵巴拿马的战争和海湾战争中,美军都证明了这一点。

不过,敢在联合国的舞台上作秀,除了非常以美国强大的国力作为背景外,还因为有成功的前例。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时,时任美国驻联合国代表便在安理会会议上慷慨陈词,出示美国U-2侦察机拍摄的照片,让苏联哑口无言,并立即占据了国际舆论制高点。

毫无疑问,鲍威尔此番行动是希望复刻前辈的成功经验的。因而,在当年的会议上,他发表了极为激动的演讲,并拿出了自己的“杀手锏”——那管后来被普京讥讽为洗衣粉的粉末,称之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科林·鲍威尔:没找到“伊拉克化学武器”,却最终命丧于新冠病毒

事实上,大家都明白这只是道具。如果真的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鲍威尔也绝不敢带到联合国会议上。

除了这管粉末,美国还提供了一些伊拉克境内证人的证词,试图证明自己即将发动的战争是正义的,是“为民除害”的。

可惜,布什和鲍威尔都忽略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1962年,苏联真的正在古巴布置中程导弹;但2003年,伊拉克并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真正的事实性证据,和伪造的证据之间,差距还是相当明显的。毕竟,能够列席联合国会议的人,没有一个是傻子。

科林·鲍威尔:没找到“伊拉克化学武器”,却最终命丧于新冠病毒

即便是美国的盟友都没有对鲍威尔的作秀表示支持。与会的法国外长德维尔潘甚至当场表示:“我们的道德和政治义务,是首先将我们所有的精力投入使伊拉克和平解除武装,并遵守法律规则。法国深信,只要我们保持团结一致,就一定能在这条艰难的道路上取得成功。这是集体责任的选择。”

但我们也看到了,尽管美国并没有拿到联合国方面的任何许可,也没有取得来自国际社会的任何支持,这个国家还是义无反顾地发动了战争。

数年战争后,伊拉克几乎全境被摧毁,也没有让美国人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2005年,已经从国务卿位置上辞职的鲍威尔终于站出来,将这次“洗衣粉”演讲称之为自己“职业生涯的最大污点”。

科林·鲍威尔:没找到“伊拉克化学武器”,却最终命丧于新冠病毒

他拿出的证据是,当年自己的演讲稿并非国家安全委员会准备的,而是副总统迪克·切尼准备的。

而作为伊拉克战争的重要推手,切尼的演讲稿显然会将事态推向战争的方向。鲍威尔表示,自己也是被欺骗者。

他说,自己当年只有四天的时间准备演讲,但仍坚持删除了“缺乏双重和三重信息来源的东西”。

他的好友后来还表示,鲍威尔坚持要亲自审查证据,曾经专门将自己和几位副手锁在办公室里,“审查萨达姆拥有大规模破坏性武器的证据”。

因而当时的鲍威尔坚持认为“演讲中的每个实质性项目,我们都有三到四个来源。”

但实际上,这些“三到四个来源”的项目,基本全部来自伊拉克反对派组织“伊拉克国民大会”。

例如当年在演讲中,鲍威尔所出示的一段伊拉克军官之间关于联合国武器检查的谈话录音,便是经过修饰和删减的。

所有的证词出自“伊拉克国民大会”中的流亡者,他们全都知道小布什希望听到的是萨达姆有罪的论断。

这些事情,美国国防部的情报人员当然心中门清,但是他们都没有透露给鲍威尔。那个声称“监督了(生物武器工厂)其中一个设施”的“中情局线人”贾纳比,根本就是一个骗子。

德国情报局曾经联系过他,只经过短短的谈话就发现这人满嘴跑火车。美国情报局联系此人时便收到了来自德国同行的警告,但这并不妨碍美国中情局将骗子的话写进所有的报告,包括鲍威尔的演讲中。

科林·鲍威尔:没找到“伊拉克化学武器”,却最终命丧于新冠病毒

这些事情,都出自于美国政客们后来互相的甩锅中。而这些“甩锅”清楚地证明,当年伊拉克战争之前,美国所有的“情报”,所有的“内部消息”,都不过是为了侵略而找借口的一场演习,为了欺骗民众而进行的政治作秀。

但是,为了谎言付出代价的却不是美国,而是伊拉克。

全伊境内有7600-10800名士兵死亡,武装分子超过两万六千人伤亡。而手无寸铁的平民们却因大规模轰炸,而死亡超过十万人,有人将平民伤亡数字估计到了120万。因战争流离失所的难民人数不少于480万。

科林·鲍威尔:没找到“伊拉克化学武器”,却最终命丧于新冠病毒

历时七年的战争,美国没有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便轻描淡写地退了。萨达姆被逮捕、被送上绞刑架,美国所塑造的“战争元凶”已经受到了惩罚.

各种导弹、各种现代化战争武器的出现,让全世界都看到了美国在战争方面的力量,“秀肌肉”的目的也达到了。

但是,美国真的赢得了战争吗?站在今天的角度上,美国似乎在伊拉克陷入了当年像在越南一样的“战争泥潭”。

诚然,萨达姆政府被完全推翻了,但伊拉克当下的政权并不亲美,而且因为战争而成为难民的人中,许多加入了恐怖组织,成为反美先锋。

科林·鲍威尔:没找到“伊拉克化学武器”,却最终命丧于新冠病毒

巨额经费支出换不来应有的回报,这是奥巴马撤出伊拉克战争的主要原因。

而当年为发动伊拉克战争找原因的那些人,曾经的“英雄”们,如今都沦为了罪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