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作者:热血小斜杠

前言

林则徐一生跌宕起伏,他出身贫寒,但自幼勤奋好学。4岁开始读书,7岁开始练习写文章,13岁得乡试第一,14岁中秀才,20岁中举人,27岁中进士,开始跻身官场。先后出人江南道监察御史,两浙盐运使,河南、湖南、江宁布政使、东河河道总督、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等职务。他兴修水利,得出“碎石之于河工有益”的结论;他严禁鸦片,警告世人“若由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他虎门销烟,是人类文明史上首位主张严禁贩毒并坚定地付出实践的先驱者;他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任,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著名思想的引领者;他是屯田伊犁,被当地人称为“林公渠”的开凿者......

为何是林“则徐”

相传林则徐出生那天,也就是乾隆五十年(1785年)八月三十日,天气闷热,酷暑难消,一场“预谋已久”的暴雨如约而至,豆大的雨点倾盆而下。说来也巧,此时福建巡抚徐嗣曾正乘轿子到西门街定远桥附近。巡抚大人见状,只好下轿找地避雨。此处不远处正有一处破旧小屋,便连忙走过去。刚驻足片刻,就听见一阵婴儿呱呱落地的啼哭声,哇哇哇的声音响彻四周,而此孩童正是林则徐。巡抚喜出望外,正要推门道喜,恰巧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从外回家,看见巡抚大人着实吓了一跳,得知巡抚大人要给自己道喜后心中甚是欢喜。他认定在儿子出生之际贵人来临是一个好兆头。便给儿子取名为则徐,希望有朝一日儿子能够成为像徐巡抚这样受人爱戴的官员。

童年虽苦尤乐

林则徐的家境虽然寒苦,但他得以有一位开明的父亲和一个温馨的家庭。在父亲的悉心教导、母亲的关爱下,他的童年颇为快乐。

四岁时,林宾日已将他携入塾中,教他认字。七岁时,开始撰写文章,有人劝说孩子太小,不宜操之过急,但林宾日却认为孩子从小聪颖,不引导会耽误了灵性。到八九岁时,林则徐常常语出惊人,做出的对联让老师都感到震撼。记得有一次,老师命学生以“山”、“海”开头做七言对联,林则徐朗朗诵到:“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如此磅礴的气概,更是映衬出林则徐开阔的胸襟和高超的兴趣。到了十三岁,林则徐出落得亭亭一少年。这一年,他迎来人生第一次飞跃。在鬓白父母的期盼与鼓励下,一弟六姐妹相送的嬉闹中,林则徐大胆参加清朝科举考试,经过一路披荆斩棘,终于在嘉庆二年进入到最后的面试。当时有一位白发老叟与他同进面试,二人旗鼓相当,面试官便以作对子准备一决高下。面试官指着他说:“童子何知”?林则徐从容答道:“大人利见”,而老叟却沉默叙旧叹息道:“老夫老矣!”。最终13岁的林则徐夺得府试之冠,次年林则徐考中秀才。

在林则徐十九岁的时候,他参加乡试,考上了举人。也就在揭晓成绩的那一天,林则徐迎娶了河南永城知县郑大模之女郑淑卿为妻,夫妻二人相敬如宾,生活倒也和谐美满。年底,林则徐去京城参加会试,但是这一次名落孙山。后来,林则徐拜张师诚为老师,先后两次参加会试,终于考中进士。年纪轻轻的林则徐高中进士后便进入翰林院供职。开启了人生的全新旅途。

兴修水利

嘉庆二十五年(1820)初,林则徐受命江南道监察御史。当他听闻下属禀报河工存在贪赃枉法、中饱私囊等恶习,凌晨五更便带随员赶到仪封(今河南兰考)突击查看。发现有些人大搞剁料投机,哄抬料价,致使民工停工待料。他即奏准朝廷交料物按平价购买,杜绝中间盘剥。一时间,工地上下,料垛为之一新,仪封险工也迅速得以修复。大小官员,无不称颂林则徐检查认真,政纪严明。

道光十一年(1831年)二月,他被擢升为东河河道总督,办理黄河河务。在清代,黄河上御水的主要建筑物是用秫秸修的“埽工”。他说:“秸料乃河工第一弊端”,必须坚决杜绝。所以,他到任后,就对所辖南北两岸十五个厅各工段的秸料垛逐一查验,按各厅料垛虚实情况严明赏罚,以除河工积弊。道光皇帝为此嘉奖他“向来河臣,从未有如此精核者”。同时,鉴于黄河埽工常被大溜淘刷严重,防守困难,他亲自抛石考察,得出了“碎石之于河工有益”的结论,大力推广抛石新技术。这是晚清河防工程的一大进步。林则徐认为只有兴修水利,才能提高抗洪能力,保证旱涝有资。他在江苏巡抚任内大办水利的功绩曾受到人们的一致称赞。

严禁鸦片

对于鸦片,林则徐是恨之入骨的,早在幼年时期,他的亲弟弟便死于鸦片迫害之下。当英国殖民者进行非法鸦片贸易后,他常常上书请求道光帝严禁鸦片。当时在任湖广总督的林则徐坚决主张严禁,还提出了6条具体的禁烟方案,并率先在湖广发布禁烟告示,开始雷厉风行地禁烟。短短两个月时间,查货了五千秆烟枪,当众刀劈火烧。受教了大量鸦片,仅汉阳县就缴获鸦片一万两千多两。在湖广禁烟卓有成效的基础上,林则徐又上密折,指出严禁的必要性。他警告说:“若由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道光帝被他的决心打动。并与道光十八年(1838年)十一月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督查鸦片一事。林则徐到达广州后,立即确定了禁烟方针,采取周密的收缴鸦片措施,他向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鸦片贩子叫板,要求外国要贩子出具夷字汉子合同,声明嗣后来船永远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人即正法。

虎门销烟

大家都知道今年的6月26日是第35个国际禁毒日,但相信很少有人知道国际禁毒日和林则徐有关,因为这一天也是林则徐“虎门销烟”的182周年纪念日。

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二(1893年6月3日),在鼓擂炮鸣声中,震动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那天,林则徐亲临现场监视,虎门人山人海,三声炮响后,一群群兵勇把水放入禁烟池内,加入食盐成为浓卤,随后将切成小块的鸦片投入池中抛入鸦片浸泡半日,再投进石灰。顿时,池内沸腾,虎门滩头烟雾冲天,鸦片立成渣沫。一池销毁完毕,便打开闸口冲刷入海,循环往复。经过23天的虎门硝烟,共销毁鸦片2376254斤,震惊中外。他的壮举在中国反侵略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的决心,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殖民斗争的光辉一页。为纪念他,国际联盟把虎门硝烟开始的6月3日定为国际禁烟日,完成禁烟的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

开眼看世界

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正式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林则徐禁烟之前,国人对外部世界茫然不知,认为英国人吃的是牛羊肉磨成的粉,食之不化,离开中国的茶叶、大黄就会“大便不通而死”。清朝自诩“天朝上国”,认为“中华物产无所不包”,与他国可以好不来往,闭关锁国自给自足。林则徐刚到广州之时,也称茶叶、大黄是“制夷之大权”,但随着与外部世界的接触,逐渐改变了这种对西方无知的成见,首次提出向西方学习,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首先开始广泛寻求了解国外文化和技术,他派人专门收集澳门出版的外国人办的报纸书刊,并把出身低微却懂英文者招入门下,让他们做翻译工作。他自己则夜夜仔细阅读、研究译文资料,并把译成中文的《澳门月报》编辑为《论中国》、《论茶叶》、《论禁烟》、《论用兵》、《论各国夷情》五辑。他还组织大量知识分子配合魏源编写《海国图志》,采用熟悉西洋训练军队的方式来训练在鸦片战争中抵御英国人的清军,并且上书道光皇帝要求振兴国家的政治和军事。这一系列的行为其实都能够证明林则徐已经超越了传统儒家士大夫的思维定式。

屯田伊犁

道光二十年(1840年)五月底,英国侵略军发动了对话的侵略战争。当时林则徐在广州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迫使英船不敢轻易进攻广东,转而北上。道光帝认为这是林则徐惹的祸,则以“误国病民,办理不善”的罪名,将林则徐革职查办,充军伊犁。58岁的林则徐在悲愤之中挥泪而去。

当林则徐看到当时的新疆遍地荒芜,处处沙漠时,他抱着“心安亦可为家”的信念,开始了废寝忘食的建设准备工作,他夜以继日地翻阅新疆资料,托付伊犁将军去民间寻找当地的历史素材,渐渐对新疆了如指掌,一个关于新疆屯田的百年大计由此而生。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冬,林则徐开始了阿其乌苏荒地的初垦,但因水源不足而废置。后来,他又运用自己在内地长期治河的经验,计划开渠引进哈什河水。林则徐与当地官员、绅民共同捐资,修建了大型引水工程,将哈什河水引出。林则徐不顾年老多病的身体亲自督率,用工10万多人,历时4个多月,建成了长200多公里的河渠,河渠修成后,使阿齐乌苏的10万亩田地得到灌溉。直到今天,这条宽阔的渠道碧波粼粼,仍滋润着西部土地,当地人民称之为“林公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