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倪柳之争究竟孰胜孰负

作者:谁能无牵无挂

接上篇《倪柳之争被遮掩的另一部分真相》/《联想的股权变更路径》/《联想的红帽子背景》

联想前身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公司创办时登记为全民所有制性质,同时肩负着在财政拨款减少甚至为零条件下赚钱养活计算所人的重任。它既是国企,又被上级赋予了搞钱的基因。这种国企民营的两重性,在企业发展之路上就表现为若任正非挂帅,企业就是华为;柳传志带队,则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现今的笔记本组装大厂。

倪光南担任总工时主持开发了微机主板、扩展卡和联想系列微机,在1992年和1993年分别推出了中国第一台486和586PC机;同时组织科研团队开发出了汉字系统、应用软件、汉字激光打印机、程控交换机等几十项拳头产品和国家级新产品;其中汉字系统和联想系列微机分别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倪光南因之名副其实地跻身于中国首席计算机科学家行列。

此时的联想是国内科技含量最高的公司之一,倪光南研发、和其所主持研发的产品创造的经济效益直接导致了新技术公司从一家名不符实的搬砖类贸易公司,迅即回归高科技公司行列,并快速发展成为联想集团。担任总工程师十年来,倪光南把“联想”从一个计算机汉化创意变成了产品,再进而升华为企业品牌和企业集团。倪氏系列科研产品累计共为联想集团贡献了约48亿元的营收。无论从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还是经济效益看,倪光南都是当之无愧的联想核心创业元老。加上他自费购买海运回国的微机设备投入,他在35%分红权中占有较高权重是恰如其份的。

对于未来,经过多年调查研究,倪光南主持制定了《1995年联想集团发展规划》。他认为联想对微机主板拥有自主设计能力,“如果能在芯片这一领域突破,联想将一举确立在全球电脑产业中的地位”。他将这个设想称为“中国芯”工程。为此他多次往返奔波于沪港等地,广揽人才,拟成立“联海微电子设计中心”。结果在审批时,包括成立集成电路设计公司、与复旦大学联合筹建芯片设计项目等,被柳传志用9个字全部否决了:“没人啊,投资大,不宜搞”。

科学家想做事,商人想搞钱。科学家遇到商人,输得完全符合逻辑。“技工贸”不敌“贸工技”。“贸工技”三级跳,使联想集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华为的故事则是另一种版本:2002年,海思第1块COT芯片研发成功;10年后,搭载海思手机处理器芯片的华为手机发布;2014年,华为麒麟系列芯片910诞生;到2020年时,麒麟9000 5G芯片,已经成为全球领先的手机芯片。华为的5G技术,更是引领了世界潮流。华为之所以能够成功,其中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创始人任正非仅持有1.0142%股份,包含科技人员在内的另一股东工会,则持有98.58%股份。

试问当年,如果有更多的公司死磕核心技术,赋予科技人员应有的股份,而不是一心赚快钱、赚大钱,剥夺科技人员原有股份,那么,2018年开始显化恶化的国际贸易博弈,又会出现什么局面?

不过,华为的故事与倪柳之争无关,至多只能作为其时代背景而已。

倪柳之争,表面上谁都无法否认,柳传志是胜利者。

倪光南出局后,辗转沉浮,尤其是经历方舟芯片事件后,至今再无辉煌建树。而柳传志则叱咤风云数十年,号称企业家教父,奢谈家国情怀,高光久久无二。

但是知情人看到的是:柳传志胜利中占比最重的,则是一张并不光彩的隐藏在“贸工技”取代“技工贸”明牌下的暗牌:那就是利用行政权力,剥夺科研人员的既有股权,同时将原来约定留给包括科研人员在内的未来新员工股份占为高管层所有。

倪光南的既有股权首当其冲地成为牺牲品,未来新员工的股权明牌也变成了瞬间消失的暗牌。科技人员是否占有股份,这是证明其地位身份的最基本因素,也是科技企业能否成为华为的最基础条件。在华为,科技人员持股是明牌。在联想,也曾经是明牌,但柳传志通过股改把它变成了可有可无的暗牌。这张暗牌成为决定联想企业性质的基因。无论外界如何变化,暗牌不变,联想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有所作为的科技公司。

柳传志比一般人更早更深地认识到股权的本质和重要性。从倪光南带着汉卡加入联想、公司产销上台阶后,柳传志就开始动股权的脑筋。

大把利润连续上交,1993年终于从中科院磨来了35%分红权;2000年联想首次股改之前,解聘倪光南并剥夺了其股份。然后在“贸工技”路上做大组装笔记本规模、扩大联想商业帝国的同时,又耐心地遵循着政策法规的动向,反复打磨着进一步变更股权的路径和步骤,确认无风险后才步步为营地开始行动:引入民企战略投资者甲;设立“联持系”众多有限合伙机构乙;接着乙合并职工持股会、顺带把35%股权集中于高管层(原定的45%分红权留给未来新员工的协议因之成为废纸);后来加入联想集团的杨元庆等高管通过“联持系”曲线入股联想控股;甲乙对倒、同时分别向高管个人转让股权;数年时间一套海陆空组合拳下来,柳传志在把联想从一家全民所有制公司悄然变性为一家民营企业的同时,也把联想高管层悄然变身为联想控股隐形的实际控制人。

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联想股权发生的每一次或大或小的变化,都经过请示获得批准,都没有漏掉关键人员,都合乎当时的政策、制度或法规,都符合应该遵循的相关程序。在中纪委、国家监察部、国家审计局和中科院等组织进行的数次调查中,都没有对此提出过异议。这意味着曾经闹得沸沸扬扬的“联想六问”在未来并不会激起太大的浪花。柳传志的确是一个能够巧妙地运用政策、法规、利益和人脉关系,做大企业淘汰对手合法谋取利益的商人和高人。

如今柳传志个人直接持有联想控股3.14%股份,不算其在联持志远的间接持股,也不算其退休后在联想控股和联想集团每年上亿元的不知该算什么颜色的收入,仅此联想控股股权一项就价值人民币数十亿元。联想控股是联想系顶层控股平台,联想集团、君联资本、弘毅投资、融科智地和神州数码同为其麾下五大一级子公司。2021年联想笔记本以6340万台出货量或24%的市场占有率,再次蝉联全球第一。

柳传志现居北京海淀区著名的万柳书院,小区5米高墙围绕,荷兰内含矿物质纯手工烧制的墙砖,每天日照角度不同,砖块颜色也不同;具有260年历史、从浙江巨资淘来并原汁原味复建的“望龙阁”,门面金碧辉煌,一扇青铜大门能换两辆豪车,会所庭院比清朝亲王的官邸还豪华,小区业主,家家犹如宫殿,客厅里可以打篮球,装修堪比故宫。假如没有司马南搞事,那么柳传志至今仍会是联想控股货真价实的幕后掌控人。这种高到云端的惬意人生,世上又能有几人可以体验!

今年83岁的倪光南则犹如唐吉柯德。他用研发的成果培养壮大了联想,最后却被剥夺股权逐出联想。他曾经推动的重大项目至今未能完成。为了中国芯片的梦想,他被一个又一个人欺骗利用。而今他爬不动楼梯,愈八之年仍租房单住,请不起住家保姆,钟点工煮一次饭分两餐吃,在一家人工智能公司担任顾问,仍为了芯片骑着一辆自行车奔走在生产和制造的第一线。

倪柳之争,孰赢孰输,一目了然。资本强势,科技弱势。

然而,倪光南柳传志作为全国知名的公众人物,仅从地位、物质等层面论输赢是远远不够的。至少还应该从官方态度、舆情等方面观察评判一番。

2018年,倪光南荣获中宣部、科技部和中国科协“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被誉为中国计算机界泰斗式的专家。

2022年1月9日,央视9频道播放了不老系列第5集:《不老人生—倪光南》,纪录片从探索、追寻的视角回顾肯定了倪光南院士数十年来对中国计算机行业的贡献。倪院士在片中强调: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当下是创新发展的最好时代。他用一生的坚守诠释了什么是奉献,什么是职业。

2021年,77岁的柳传志则颇感不适。先是柳青领军的滴滴赴美上市不久,就被包括国安在内的七部委约谈、接着被官宣退市;之后联想集团九月末科创板“一日游”;11月初司马南发布了“联想六问”视频,然后张捷、李肃等次第加入;料越爆越多联想话题越来越热,曾三进三出联想、原本人生无憾的柳传志,一度全网皆骂、谤满天下。柳传志清空微博,并设置了“半年可见”。

2022年4月7日,北京证监局对联想控股采取责令改正行政监管措施。

不过,很容易发现,这些问题并非大问题。联想高管层似乎并无大虞。因为关于国资流失等诸多问题,处罚文件并未涉及。

可这并不意味着联想一步即可走出舆论漩涡。联想之所以会被舆论针对,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几十年来,联想不顾大局只知赚钱,使一家一流科技公司逐渐沦陷于与科技无关的电脑组装大厂。科技公司,与科技无关!

2021年11月8日,联想集团官宣启动“全球大规模硬核科技人才招聘计划”,计划在未来三年、在全球范围内面向社会和高校招聘12000名科技人才。2022年4月6日,联想官宣未来五年内研发的总投入将超过一千亿元。

联想成立了一家芯片公司“鼎道智芯”,投资额3亿元。华为2021年研发投入了1257亿元。

回到正题。没有倪柳之争,就没有司马南“联想六问”。没有司马南“联想六问”,柳传志一手遮天侃侃而谈,“贸工技”或永远誉满天下。

“联想六问”搅动视听。舆情持续沸反盈天。北京证监局责令改正,联想招聘科技人才加大研发投入,“技工贸”貌似重出江湖。当然,是否仅仅为了应付处罚,目前尚无可评说。权且当是真心改道易辙吧。

浅水是喧哗的,深水是沉默的。有时候,人的命运就像老天爷随手撒下的一个个盲盒,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何时会打开,更不知道里面装有什么东西。

这算不算倪柳之争另一种皆大欢喜的双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