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繁“腥”点点蕺花开,它也是“老饕们”心心念念的美味

作者:上观新闻

6月是折耳根”显山露水的季节

它们清秀简约的花儿

姿态轻盈地点缀于碧叶丛中

如点点繁星闪烁于夜空

又似片片白雪纷飞于绿林

繁“腥”点点蕺花开,它也是“老饕们”心心念念的美味

身为夏花

它悄悄含苞,低调绽放

却为盛夏赏花之人带来丝丝凉意

折耳根的中文植物名为蕺(jí)菜,是三白草科蕺菜属宿根草本植物,生长于阴湿地或水边,又称菹(zū)菜、岑草、侧耳根等,在大陆西北、华北、华中及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均有野生。

蕺菜为什么被称为“折耳根”?

据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对鱼腥草的注释:“秦人谓之菹子,菹、蕺音相近也。其叶腥气,故俗呼为鱼腥草。”东汉刘熙《释名·释饮食》称:“菹,阻也,生酿之,遂使阻于寒温之间,不得烂也。”可见“蕺菜”之名源于“菹菜”。

繁“腥”点点蕺花开,它也是“老饕们”心心念念的美味

因为“蕺”在古音里读zhi或者ze的,加之民间常挖根食用,老百姓念的时候添个儿化音,遂有“蕺儿根”之俗称,在西南诸省的方言中讹为“折耳根”——这种叫法在云、贵、川、渝等地颇为常见,还经常会被叫成紫耳根、结耳根、截耳根、侧耳根、摘耳根。

鱼腥草入食,可上溯至春秋时期。古籍记载,古越国曾经发生重大灾荒,民众无以为食,遂采鱼腥草充饥。越王勾践为了躬先表率,亲自采蕺于会稽的卧龙山东北,后来该山被命名为“蕺山”。《会稽志》云:“蕺山在府西六里,越王采蕺于此。”

繁“腥”点点蕺花开,它也是“老饕们”心心念念的美味

鱼腥草入药始载于南朝梁人陶弘景《名医别录》,中医认为其性寒味辛,入肝、肺二经,能清热解毒、化痰排脓、通淋除胀。但因其性寒,虚寒体质人群及经期妇女不宜多食。

繁“腥”点点蕺花开,它也是“老饕们”心心念念的美味

鱼腥草散发出浓重腥味,令一些小伙伴“无福消受”,人们通常只是将其当成救荒之物而非日常蔬菜。虽然新鲜的鱼腥草气息浓烈,但一经阴干煎煮,则色如红茶且腥味大减,反倒有种类似肉桂的香味,不失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即便真的不爱吃,也可把它栽到花盆当做观赏植物。

吃不完的鱼腥草还能种?

鱼腥草是一种可赏可食的地被植物。在上海植物园盆景园入口附近的《松鹤延年》盆景中,便能找到五针松的“配角”——铺满盆面的鱼腥草啦。初夏时节,正是其“喧宾夺主”之际,但见银苞金穗,清新脱俗,与青松白鹤相映成趣。

大家见到的四片十字状白色“花瓣”,是鱼腥草的总苞片,而位于其中心的黄绿色貌似“花蕊”的,才是它真正的穗状花序。

繁“腥”点点蕺花开,它也是“老饕们”心心念念的美味
繁“腥”点点蕺花开,它也是“老饕们”心心念念的美味

黄绿色貌似“花蕊”的东东,才是它真正的穗状花序

鱼腥草生性强健,不择水土,除了它的园艺变种——花叶蕺菜的养护管理需要略微“上心”之外,通常只要半荫环境(春秋两季给予适量光照,可使其叶面呈现靓丽的紫红色),保持湿润,盆里、地里、水里,都是它的容身之所,无论盆栽或是水培,“爆盆”乃是常态。

繁“腥”点点蕺花开,它也是“老饕们”心心念念的美味

花叶蕺菜

自然环境中鱼腥草可播种繁殖,但在人工栽培条件下种子不易获得。种植鱼腥草常以分株、扦插为主。取其老熟地下根茎,剪成8~10厘米长度,浅埋于湿润培养土中或直接投入水中,一周内即可生根成活,半月之后可移植上盆或继续水培。

鱼腥草颇耐寒,冬季剪除其地上枯枝(水培苗则于深秋移栽入土或放置于室内向阳处),土中宿根只要温度不低于-15℃或者水培容器内水温不低于0℃便可安全越冬,翌春又会重新萌芽生长,继续舒枝展叶、现蕾开花。

素材来源:上海植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