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20年刘半农发明一个汉字,遭到女性痛骂,如今却人人都在用

作者:长河观史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璀璨明珠。

相传在远古时期,仓颉仰观星辰的运行走势,俯看龟背纹理与鸟兽爪痕,从中得到启迪,创造了汉字。

汉字造成之日,举国欢腾,天地为之变色,谷子如雨水一般哗哗地落下,鬼怪在夜里啼哭不止。

1920年刘半农发明一个汉字,遭到女性痛骂,如今却人人都在用

仓颉

几千年后的1920年,新文化运动先驱刘半农也发明了一个汉字,但是等待他的不是赞美,而是数不尽的谩骂,这到底是为何呢?

文化先驱

1891年,刘半农出生于江苏江阴城内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的教诲加上他天生的聪颖,刘半农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同一般的才智。

他6岁便能咏诵许多前人的诗词,还能与人当场对对子,人们都说:“刘家出了个神通啊。”

1907年,刘半农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常州府中学堂,毕业后,到小学任教。

书教了没几年,辛亥革命就爆发了。刘半农先是加入了军队,又辗转来到上海,寻找救国之法。

1920年刘半农发明一个汉字,遭到女性痛骂,如今却人人都在用

刘半农

在上海,他正式走上了新文化运动之路。1917年,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之文学改良观》等文章,深刻的见解,得到了北大校长蔡元培赞许,不久,他被聘为北大教授,同时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

成为《新青年》的编辑后,刘半农的文学革命热情更高涨了。

他脑子灵活,又肯琢磨,想出了很多推行新文化的办法。

有一次,他看有人口口声声将旧传统奉为真理,便对同为编辑的钱玄同说:“咱们一起唱一出双簧吧。”

在他的策划下,钱玄同化身老学究“王敬轩”,在《新青年》杂志上把鲁迅、刘半农等新文化倡导者骂了个遍。

而刘半农则化身为记者,在《新青年》上发表《复王敬轩书》,以充分的论据和犀利的语言对王敬轩进行了回击。

1920年刘半农发明一个汉字,遭到女性痛骂,如今却人人都在用

新青年杂志

很多人看了这一出好戏后,都对这场文化运动产生了新的认识,成为了其中的一员。而刘半农在文学界的地位也越来越高。

面对数不清的恭维,刘半农觉得自己名不副实,他决定出国深造,继续武装自己。

发明新字

在国外,刘半农先后进入了伦敦大学、巴黎大学等学府修习语言学,学习期间,他还翻译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在这一过程中,刘半农留意到一件以前不曾关注过的事情。那就是在英文中,“他”字有三种形式:“he”代表男性;“she”代表女性;“it”代表动物。而在中文里,不论表示男女均写作“他”,这让很多文学作品出现了性别模糊的问题。

1920年刘半农发明一个汉字,遭到女性痛骂,如今却人人都在用

刘半农

为了明确表示女性的性别,他在翻译时会用到“伊”,“伊”出自《诗经》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用这个字来代指女性,的确没有问题,但是通篇的“伊”字,看起来十分别扭,阅读起来,也不够流畅。但是若用“那女子”,又显得不够庄重。

如何是好,刘半农有了发明新字的想法。

1920年9月,刘半农写下了一首情诗《教我如何不想她》,在这首诗歌中,他通篇使用“她”字作为女性的第三人称。

1920年刘半农发明一个汉字,遭到女性痛骂,如今却人人都在用

《教我如何不想她》

诗歌一经发表,便在文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一些先进学者对此表示支持,认为这是文学上的重大突破。

但是更多的人,却对此表示出了强烈的反对,尤其是当时的女性,甚至对刘半农展开了长达数年的痛骂。

惨遭痛骂

“男性用‘他’,人字旁代表人,女性用‘她’,没有人字旁,这是不把我们当人看。”

“‘妖’、‘奸’‘娼’等字都是女字旁,现在又发明了一个女字旁的‘她’,这不是在诋毁女性吗。”

1920年刘半农发明一个汉字,遭到女性痛骂,如今却人人都在用

各种骂声扑面而来,刘半农只能整日与质疑声、抨击声为伴。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骂声非但没有平息,反而愈演愈烈,一些学者加入进来,专门发表文章指责刘半农,叫嚣着要“食其肉寝其皮”。

甚至一些男性也混入辱骂刘半农的队伍中,称刘半农挑衅男权,是所有男性的仇敌。

面对铺天盖地的骂声,刘半农充耳不闻,不仅如此,他还在作品中越来越频繁地使用“她”字。

他说,“她”字完全没有贬低女性的意思。相反的,这个字体现了对女性的尊重,提高了文学作品翻译的流畅度。

1920年刘半农发明一个汉字,遭到女性痛骂,如今却人人都在用

鲁迅、陈独秀等新文化的倡导者,看到刘半农的遭遇,也纷纷将“她”字嵌入作品中,以此来支持刘半农的观点。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她”字逐渐被大众认可,慢慢推广开来并延续至今。

可以说,刘半农创造了的“她”字,结束了以往书面语言中第三人称使用的混乱现象,丰富了语言文字。正如鲁迅后来在文中所说:“‘她’字的创造是打了一场‘大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