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72年,何香凝临终恳求不火化遗体,周恩来含泪特批:不烧,不烧

作者:文不谈史
  • 【前言】

1972年夏,94岁高龄的何香凝虚弱地躺在病床上,此时的她已到了弥留之际。

周恩来得知这一消息后,马上赶到了何香凝的病榻前。

看着自己的老朋友再度抱病前来探望,何香凝眼睛一亮。她紧紧抓住周恩来的手,用尽自己全身的气力,挣扎着向周恩来说出了自己最后的遗愿:“我不要烧,还望棺葬,恳求中央政府批准。”

看着病床上气力虚弱的何香凝,周恩来早已红了眼眶,含着泪答应:“我代表党中央、代表毛主席,同意你的请求,不烧,不烧,你就放心吧。“

听完周恩来肯定的答复,何香凝才算放了心,欣慰地笑了。

1972年,何香凝临终恳求不火化遗体,周恩来含泪特批:不烧,不烧

何香凝

那么,何香凝究竟是什么来头?她为什么会提出拒绝火葬的请求?为何周总理还会答应得如此干脆?

  • 【与廖仲恺缔结旷世良缘】

1878年,何香凝出生于香港的一个商人家庭,父亲何炳恒从事茶叶生意,家境殷实。

那个年代女性都是以小脚为美,甚至还宣称“女子无才便是德”。何香凝的父亲同样也希望自己的女儿,在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大家闺秀”。于是勒令何香凝裹足,并且不许读书。

对此,何香凝说了“不”。

她和家人展开了毫不妥协的斗争,白天被人逼迫缠足,晚上她就会偷偷将带子剪断,还会背着父亲买来课本,向哥哥请教读书。

日子久了,何炳恒便让自己这个“叛逆”的女儿随着性子来了。

就这样,何香凝为自己赢来了一双大脚、以及获得了学习知识的资格。

1972年,何香凝临终恳求不火化遗体,周恩来含泪特批:不烧,不烧

何香凝

转眼间,从前那个活泼调皮的小姑娘,长成了亭亭玉立又带着一点英气的大姑娘了。按理说,像何香凝这样各方面都挺出众的女子,自然是不用父母担心她的婚事的。但何炳恒却担心的不得了,因为何香凝的那双大脚,在当时想找个好夫家简直就是难如登天。

无巧不成书,就在何炳恒为何香凝的婚事忧心忡忡之时,堪称青年才俊的廖仲恺,刚好遵照父亲的遗嘱,从美国旧金山回国。

廖仲恺的父亲身为旅美华侨,遭受到了不少的歧视,加上客家人的身份,也让他认定:以后自己的儿子一定要讨个大脚的媳妇,找小脚女人就是一种耻辱。

但在19世纪末,想要在上层社会找个大脚女人谈何容易,那简直就是打着灯笼都难找。巧就巧的是,何香凝就是大脚。何炳恒听闻廖仲恺要找一个大脚媳妇,顿时喜不自胜,马上着手撮合女儿何香凝和廖仲恺的婚事。

于是,在双方父母的安排下,1897年,19岁的何香凝和20岁的廖仲恺在广州举行了婚礼,结为了一生的伴侣。当时,大脚的香港富商之女何香凝,旅美华侨之子廖仲恺,在外人看来简直就是天作之合。

1972年,何香凝临终恳求不火化遗体,周恩来含泪特批:不烧,不烧

何香凝与廖仲恺

婚后,在朝夕相伴之下,何香凝发现,这个在新婚之初因身材不高,让自己颇为不悦的男人,身上有着不少的闪光点。他忠厚朴实、有强烈的上进心、还有像师长一样帮助自己进步的耐心,以及彼此之间相同的志趣爱好,这些都深深吸引着何香凝的心。

何香凝觉得,这个即将和自己终身相依的男人,就是命运对自己最好的安排,对这段婚姻,自己也应该珍惜。这对情投意合的伴侣,就这样过着自得其乐的小日子。

在中秋之夜,何香凝与廖仲恺一同赏月时,还写下了“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的诗句。

在廖仲恺的引导下,何香凝加深了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认知,他们渴望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当时出国留学风气盛行,夫妻俩便决定前往日本留学,试图寻找救国的方向。

但家道中落的廖仲恺哪里拿得出留学的钱?于是,何香凝变卖了嫁妆,资助丈夫赴日留学,并在两个月后追随廖仲恺,抵达了日本。

在日留学期间,何香凝和廖仲恺夫妇俩结识了朱执信、胡汉民、秋瑾等一大批志同道合的革命友人。最重要的是,他们还结识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1972年,何香凝临终恳求不火化遗体,周恩来含泪特批:不烧,不烧

孙中山

在此后的岁月里,何香凝和廖仲恺确立了追随孙中山、进行民主革命斗争的志向,同众多的革命者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将他们个人的命运和整个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了起来。

  • 【余生追随共产党】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何香凝和廖仲恺夫妇便在孙中山的引荐下,成为了加入同盟会的最早一批成员。

而何香凝夫妇在东京的住所,就成为了革命党人通信联络和聚会的场所。,大家在这里商议革命要事,实现众人心中救国救民的抱负。

1908年,何香凝诞下儿子廖承志。

次年,在孙中山的建议下,何香凝前往女子美术学校日本画科学习绘画,这不仅让她汲取到了更多有关学校教育和社会的先进思想,还为她的艺术发展起了关键作用。让她能够将自己手上的这支画笔,当成披荆斩棘的利剑,在革命事业中发光发亮。

辛亥革命胜利后,何香凝夫妇协助孙中山先生致力于中华民国的统一与建设,俨然成为孙中山先生的左膀右臂。在当时那个充满混乱与暗杀的环境中,两人用生命捍卫着革命的正义。

1925年3月份的一个下午,孙中山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留下了一份遗嘱后,与世长辞。

作为亲密战友及遗嘱见证人的何香凝,在孙中山先生的遗嘱上签了字。此时她的眼中噙满了泪水,暗暗发誓:一定要遵循孙中山先生的主张,继承他的遗志,并且尽自己所能保护好宋庆龄。

1972年,何香凝临终恳求不火化遗体,周恩来含泪特批:不烧,不烧

宋庆龄、何香凝

但让何香凝没想到的是,就在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不久,国民党内部就陷入了一阵骚乱之中。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翼极端分子,一心想要破坏国民革命领导力量的团结。这与继承孙中山遗志,想要和共产党亲密合作的国民党左派何香凝夫妇,显然是水火不容。

于是,蒋介石一直将廖仲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想要找机会除掉他。

1925年,廖仲恺与何香凝突然接到消息,让他们前往国民党中央部。两人以为是有什么紧急会议,也没有多想便匆匆出了门。他们不知道,这其实是一场“索命的会议”。

廖仲恺下车后,在登上会馆的第三级台阶时,被突然飞来的子弹击倒在地。连中三弹的廖仲恺顿时倒在了血泊之中,生命垂危,很快便在何香凝的怀中失去了呼吸。

得知廖仲恺去世的蒋介石,立马赶来用一副惺惺作态的模样安慰着何香凝,并表明抓到凶手后,一定严惩。但蒋介石只是做做表面功夫,根本不同于共产党人的真诚关切。

1972年,何香凝临终恳求不火化遗体,周恩来含泪特批:不烧,不烧

蒋介石

周恩来在得知消息的第一时间,便赶往医院探望何香凝,并出面和蒋介石一同抓捕凶手。可以说,周恩来是冒着生命危险去做这件事的。并且,周恩来的出面也给国民党内部很大的压力,让他们不得不抓到枪击廖仲恺的凶手,将其驱逐出了广州。

此次事件的发生,让何香凝结识了周恩来,也让她感受到了共产党的深情厚谊。

失去了革命领袖孙中山,又痛失爱人廖仲恺,即使何香凝再坚强,也忍不住失声痛哭。之后,在悲痛中恢复理智的何香凝决定:除了孙中山先生,还要继续丈夫未完成的事业,只要是对国家有利,即使举家殉葬,也在所不惜。

可是蒋介石接下来的做法,却让何香凝对现在的国民党大失所望。叛变革命的蒋介石不仅大肆杀害共产党人,还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实行不抵抗政策,把中国的领土白白拱手让人。

被国民党现状伤透心的何香凝,最终发布声明:辞去国民党内的一切职务。

1972年,何香凝临终恳求不火化遗体,周恩来含泪特批:不烧,不烧

周恩来与何香凝

其实在早年间,何香凝和廖仲恺的一双儿女就已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优秀的共产党员,为中国的解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于这两个孩子,周恩来没少关心,呵护着他们在这条正确的革命道路上越走越远。无论是廖承志还是廖梦醒,周恩来都付出了成倍的感情。而对于这些恩情,他们也同样铭记于心。

这些年来,周恩来和何香凝一家人之间的深情厚谊,是何香凝受到温暖的写照。而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之间的风雨同舟,也让何香凝在1948年,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一起发表声明:接受共产党的领导。

  • 【临终遗愿:与丈夫生同衾,死同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何香凝移居北京,在政府中身兼数职,将无限的热情都投入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当中,就连自己的画笔也从未放下过。她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将孙中山还有丈夫廖仲恺未竟的事业,变成了现实。

同样,她和周恩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情谊也愈加深厚。

尤其是何香凝与周恩来一家的交往,更称得上是一段美谈。

1972年,何香凝临终恳求不火化遗体,周恩来含泪特批:不烧,不烧

何香凝和邓颖超

周恩来与邓颖超为了革命事业,一生无子,但对那些烈士遗孤,却像是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身为好友的何香凝自然知晓,平日里除了同周恩来夫妇走动外,也没少关心那些孩子。

即使是在自己的80岁寿宴上,何香凝亲手做的那些糕点,也是得是先让周恩来两人吃好,让那些孩子吃好。

何香凝的细心,让周恩来夫妇倍感温暖;对于何香凝的身体,周恩来夫妇也是经常挂牵。

随着时间的流逝,何香凝从多年前那个青葱的少女,变作了白发苍苍的老人,无论是身体还是精力都已经大不如前。

1972年,何香凝临终恳求不火化遗体,周恩来含泪特批:不烧,不烧

1970年的一天,何香凝不慎摔倒,身体本就不够硬朗还患有肺炎的她,哪里经得住这么一摔?当时就摔的倒地不起,重伤入院。

然而已经这么大年纪的何香凝,即使是接受了最好的治疗也只能是勉强续命,想要回到之前神采奕奕的模样,已经是无力回天。

1972年夏,94岁高龄的何香凝虚弱的躺在病床上,显然已到了弥留之际。此时仍在病中的周恩来在得知这一消息之后,立马赶到了医院,来到了自己这位多年好友的病榻前,关切地询问着何香凝的病情。

看着周恩来再次前来探望自己,意识逐渐清醒的何香凝眼睛一亮。她用尽自己全身的力气,紧紧抓住了周恩来的手,用虚弱的声音向周恩来吐露着自己这一生最后的遗愿:

“我不要烧,还望棺葬,恳请中央政府批准。”

周恩来也紧紧握着何香凝的手,郑重地泪目道:“我代表党中央、代表毛主席,同意你的请求,不烧,不烧,你就放心吧。“

听完周恩来肯定的答复,何香凝才算放了心,欣慰地笑了。

1972年,何香凝临终恳求不火化遗体,周恩来含泪特批:不烧,不烧

那么,何香凝为何坚持棺葬呢?原来,何香凝和自己去世多年的丈夫廖仲恺曾经约定:生要同衾,死要同穴。为了死后能和丈夫合葬,何香凝才不得不提出拒绝火葬的要求。

何香凝是一个伟大的女人,她敢于同封建社会的陋习作斗争。与丈夫廖仲恺建立夫妻情谊之后,又双双为了拯救民族危难而投身于革命事业。廖仲恺为了革命付出生命,而何香凝则为了革命献出一生。

就连他们两人的一双儿女,也甘愿加入共产党,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这样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庭,怎么能不被敬仰?何香凝最后的心愿又能找出什么理由不被满足?即便是毛主席在听闻周恩来做出这一决定的时候,也连连夸赞周恩来,这件事办得好。

1972年9月1日,为了革命事业奋斗终生的伟人——何香凝,与世长辞,享年94岁。

9月5日,在何香凝的追悼会上,宋庆龄双眼含泪、哽咽地宣读完悼词。周恩来、叶剑英等人皆是悲痛的连话都说不出来。在儿女和众多好友的护送下,何香凝的灵柩抵达了南京。

依照何香凝的临终遗愿,她的遗体并没有火化,而是专门找人为何香凝打造了一副棺木。9月6日,放置着何香凝遗体的棺木被抬到了与廖仲恺的合葬墓里。墓穴封好之后,墓前的碑文也进行了重刻,由“廖仲恺之墓”变为了“廖仲恺何香凝之墓”。

1972年,何香凝临终恳求不火化遗体,周恩来含泪特批:不烧,不烧

何香凝与廖仲恺之墓

这对伉俪情深的夫妇永远长眠在了一起。

可以说,何香凝是不留遗憾走的,她完成了与丈夫死同穴的遗愿,也在生前看到了新中国的希望,而她的一双子女也已经长大,在周恩来的关照下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

文末,让我们对这些伟大的革命先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因为正是他们至死不渝的奋斗,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美好和平的生活。让我们接过先人的接力棒,继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