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3月13日深夜,还在处理政务的毛主席正伏案奋笔疾书,秘书叶子龙敲门后面色凝重的快步走来,毛主席感知到发生了不好的事情,立刻询问道:“什么事情?”
叶子龙将手中的一纸电文呈上并说道:“山东军区刚刚传来急电,军区政治部副主任黄祖炎遇刺牺牲了!”
毛主席瞳孔微微放大,一脸的难以置信,可是看了电文后又不得不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牺牲的政治部副主任正是他的钱秘书黄祖炎!

毛主席立刻做出指示,命令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和公安部部长罗瑞卿亲自查办此案。
更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在接下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毛主席对于此事接连作出3次批示,其坚决的态度可见一斑。
那么,这起轰动一时的新中国第一起高级干部遇刺案究竟因何而起?凶手又是何许人也?毛主席为何对此特别重视?他与黄祖炎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两度陪伴主席左右
说起毛主席和黄祖炎的关系,还要追溯到1933年。
当时工农红军正处在反“围剿”斗争中,外忧尚未解决内患又层出不穷,由于受到王明的错误影响,毛主席也陷入了革命事业的低谷期。
黄祖炎当时作为苏维埃政府秘书科科长,主动选择到毛主席的身边做秘书,如此一来黄祖炎秘书科科长的职务也就如同虚设。
黄祖炎的到来让毛主席的工作和生活发生了不小的改观,作为领袖的毛主席肩负重任,忙起工作来根本顾不上吃饭和休息,黄祖炎虽然也是个汉子,但照顾起主席的生活却十分的细心。
而且毛主席善于写作,需要人手来整理大量的资料,著名的《寻邬调查》就是黄祖炎帮助毛主席整理的。
1934年,为了挽救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的红军,黄祖炎跟随毛主席来到于都开展调研和扩红工作。
由于长期忙于工作,毛主席病倒了,黄祖炎看着木板床上的毛主席面颊消瘦颧骨突起,身体烧得发烫,心里十分的难受,更感到特别的内疚。
作为毛主席的秘书没能照顾好主席的身体和生活,可黄祖炎也不懂医术只能干着急,此地距离瑞金有180里的路途,大多又都是难走的山路,从瑞金派医生赶来少说也要两天的时间。
黄祖炎看着主席虚弱的样子,如果再拖下去恐怕会造成难以预估的后果,不论怎么样都要尝试一下。
黄祖炎立刻叫来警卫员吴吉清说道:“快去向中央政府汇报,请立刻派医生来,快!”
中央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刻派出中央红色医院院长傅连璋前来驰援,黄祖炎守在毛主席床边急得来回踱步,时不时地朝门外张望,盼望着傅连璋下一秒就能出现。
等候了一天一夜后还是没有等来傅连璋,黄祖炎坐不住了,吩咐警卫员照看好毛主席,独自前去迎接傅连璋院长。
黄祖炎想到傅连璋对路不熟悉,肯定会走大路,于是沿着大路一路寻找,当他看到傅连璋的那一刻激动地眼泪都快落下来。
两人赶到毛主席的住所时距离主席患病已经过去了三天,经过检查后确诊毛主席患上了恶性疟疾,因为拖得时间太久差点酿成大错,倘若傅连璋再晚一步来到后果不堪设想。
毛主席的病情稳定下来以后,黄祖炎一直忙前忙后的照料,一连几天都没有睡个安稳觉,等到主席痊愈后才终于安心。
经历了这件事情以后黄祖炎也更加注意毛主席的生活起居,红军被迫转入长征后黄祖炎身患重病,多亏邓颖将马让出来带了他一段才能够活下来。
毛主席抵达延安后立刻又将黄祖炎调到身边,足以可见毛主席对他的信任程度,只不过这次共事并没有维持多久两人就再次分别。
1938年,抗战爆发后,毛主席派黄祖炎去新四军工作,黄祖炎先后担任新四军二纵四师副政委、渤海军区副政委等职务,为革命的胜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950年3月,黄祖炎调任山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一职,虽然肺病未愈他却一直拖着身体工作,可没想到的是仅时隔一年,黄祖炎就遇刺牺牲了……
轰动一时的刺杀案
1951年3月13日下午,黄祖炎整理好着装后提着包就要离开,妻子周泽闻声赶来叮嘱道:“做完报告早点回来,头还热腾腾的,路上慢一点!”
妻子的体贴关心让黄祖炎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临别前还不忘叮嘱道:“记得帮我准备好第二天要用的文件,如果回来太晚你就和孩子们先吃饭。”
下午6点多,黄祖炎赶到位于济南经二路的市政府礼堂,这天晚上军区文化部要召开工作座谈会,但是军区礼堂还没建好,只能借用是政府礼堂召开会议。
参加会议的干部足足有200多人,黄祖炎进入礼堂时里面已经快坐满了人,礼堂面积不大设备也比较简陋,就一个主席台和一排排的木椅。
黄祖炎径直走到第一排,按照安排他应该跟许世友等一众军分区首长在第一排落座,可是因为公务在身就只有他一个人出席,孤身一人坐在第一排显得有些许空挡,也正是因此才注定了他悲壮的命运。
下午六点半,座谈会正式召开,黄祖炎演讲完后便回到第一排,会议结束后由济南曲艺界表演节目。
随着演艺人员登台表演,台下传来阵阵热烈的掌声,整个会场的气氛也都带动起来,可是就在第四排有一个男子却显得与热闹的场面格格不入。
这名男子身穿军装,帽檐拉得很低,一双眼睛如同猛兽狩猎时一样充满杀气,只见他右手插进口袋里,死死盯着坐在第一排中间的黄祖炎。
没有人知道男子口袋里揣着的是一把枪,当时处于解放初期,军人还保留着战争年代的习惯随身带着配枪,不过这名男子口袋里的枪却有所不同,是一把进口的左轮手枪。
晚上9点10分左右,随着会场掌声雷动,第三个节目山东快书表演结束,趁着高涨的喝彩声,男子感觉到时机成熟。
男子掏出已经上膛的左轮手枪,“噌”地一下起身,双手稳住枪身瞄准坐在头排中间的黄祖炎。
“砰”一声枪响过后,会场瞬间静了下来,与会人员毕竟是训练有素的军人,现场并没有乱作一团,大部分人都迅速匍匐在地板上。
最先反应过来的政治部直工部副部长由履新回头望去,第四排持枪站立的男子显得格外扎眼,立刻就喊道:“有刺客!抓住他!”
正当由履新想要冲上前去将其制服时发现坐在第一排的黄祖炎正靠在椅子上抽搐,凑上前去才发现凶手击中了他的要害部位,鲜血还在不停地喷涌。
此时,男子并没有打算就此罢休,也没有丝毫想要逃跑的念头,继续提枪射向其他干部,但是听到枪响后大部分人都找到了掩体,连续几枪都打在了柱子上。
男子看着周围反应过来的人向他扑上来,毫不犹豫地将枪口对准自己的脑袋,选择用自杀来结束生命。
从枪响到结束前后不过一分钟的时间,大部分人警醒后立刻围到黄祖炎的身旁,并立刻安排专车将他送往省立医院进行抢救。
与此同时,在家整理文件的周泽也收到了黄祖炎遇刺的消息,立刻就带着三个年幼的儿女赶到省立医院,但不幸的是黄祖炎已经抢救无效牺牲。
医院的走廊里传来周泽撕心裂肺的哭喊声,身旁的孩子们也跟着一起嚎啕大哭,得知消息的军区领导也已经赶到医院,看着母子几人的模样内心也同样十分的煎熬。
另一边时任解放军24军70师副师长的黄祖煌,也就是黄祖炎的四弟,正在军事学院学习进修时得知这一消息后更是悲痛欲绝。
回想一家人的悲惨过往,父亲被反动派囚禁死于狱中,母亲为了躲避迫害与家人走失后坐在流浪中被活活饿死,黄祖炳、黄祖渲两位哥哥在反“围剿”战斗中接连牺牲。
如今大哥黄祖炎好不容易迎来了胜利,还没来得及品尝胜利的果实就惨遭毒手,实在是令人心痛。
发生这样的恶性事件军分区司令员许世友一边起草电令上报中央,另一边对刺客的身份展开调查。
凶手名叫王聚民,既不是国民党潜伏下来的特务,也并非跟黄祖炎有什么血海深仇,他是惠民军分区政治部宣教科副科长。
王聚民之所以会明目张胆行刺高级干部是因为他出身于地主阶级,土改时不仅家里的地被分走,父亲还被教育批评,于是滥用职权以组织的名义打压当地群众。
当地群众联名向惠民军分区反映情况,无奈信件送错了地方被人误拆,更严重的是信中还举报王聚民曾经出卖过两名地下党员,他得知后便萌生了报复的想法。
刚好碰上座谈会召开,王聚民实施了自己的复仇计划,倘若那天许世友出席会议,或许他的目标就不是黄祖炎了。
所以说王聚民内心的仇恨完全不是针对某个人和某个干部,而是纯粹的阶级仇恨。
另一边的毛主席在收到电文后除了震惊和惋惜外,更多的是愤怒,不仅命令罗荣桓和罗瑞卿严查此案,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更是连作三次批示。
毛主席的三次批示
当时毛主席长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消息刚刚传回,毛主席虽然表面上装作牺牲是正常的、必要的,可是失去亲人的痛苦却无法摆脱。
状态不好毛主席心里也能清楚地感受得到,于是就以休息的名义向中央请假到河北石家庄休养。
当秘书叶子龙将此事告知毛主席时,主席黯然神伤,回想起两人深厚的革命友谊,不仅感到惋惜,一个能文能武的将帅之才就这样被刺杀,此事肯定不能就这样作罢。
毛主席当即命令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和公安部部长罗瑞卿亲自彻查此案,虽然王聚民死了,但不能保证内部还有没有阶级分子存在,必须要将反革命分子彻底严惩。
1951年3月18日,从得知黄祖炎牺牲的消息后,毛主席一直沉浸在回忆中,直到这天才突然提笔拟定了一份通报对黄祖炎的牺牲做一说明,并表示不能让黄祖炎同志的鲜血白流,要坚决镇压反革命!
这份通报经各位领导人审阅后立刻发往各大军区的下级单位,以及各省、市、区党委,目的就是为了要引起全党全军高度重视。
通报下发后的第三天,毛主席在山东分局上报中央的文件上提笔写下一段批示:
“下面是山东分局在黄祖炎同志被刺后向所属市委地委发出的指示,中央认为这个指示是正确的,特转给你们连同中央3月18日为此事发的指示一道加以讨论,并做出自己的决定,指导所属,坚决执行。中央严重地唤起你们注意,务须重视此事,切勿等闲视之。”
写完后毛主席又反复审阅了几遍,感觉满意后在上面又提笔写下三个大写英文字母“A”,意思是这份文件属于特急报,也意味着毛主席对于黄祖炎遇刺和暴露出的尖锐问题的高度重视。
4月12日,罗荣桓、罗瑞卿以及参与案件调查的同志联名向毛主席呈上一份报告,5日后这份报告便被发往全国各个单位,上面多了一段毛主席的批示。
“滋将罗荣桓、罗瑞卿同志关于黄祖炎同志被刺案件调查报告一件发给你们研究。像王聚民这样的反革命分子很早就有许多罪恶的表现,全党全军如有类似这样的人,务必注意及时处理!”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毛主席对于黄祖炎被刺一案接连作出三次批示,在我党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也因此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镇压反革命运动。
距今,这场运动已经过去半个世纪有余,当年的亲历者或许大多也已经淡忘,但历史是永恒的,毛主席与黄祖炎同志的深厚革命友谊也不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变淡。
黄祖炎被刺牺牲一事虽然告一段落,但在毛主席的心中却始终没有完结,时隔一年零七个月后,当毛主席来到英雄山站在黄祖炎同志的墓碑前,心结才终于被打开。
英雄山上英雄眠
1952年10月26日,毛主席坐上开往山东的列车,前去视察工作,建国后毛主席第一次来到山东,刚下塌不久便叫来许世友询问道:“祖炎同志的墓在什么地方?”
毛主席说出这个问题后许世友愣住了,许世友深知新中国正处在百废待兴之际,毛主席有许多的事务要处理,可是没想到来到山东第一句话竟提起了曾经共患难的革命战友。
许世友鼻子一酸眼中闪烁着一丝晶莹,轻易不动感情的他也被毛主席和黄祖炎之间深厚的革命情谊所感动,随即回答道:“祖炎同志葬在南郊的四里山上。”
提起黄祖炎毛主席的眼前又浮现出曾经的过往,许久后才回过神来说道:“我要去祖炎的墓地看望一下。自1938年延安一别, 让他去赣南接陈毅的部队下山组建新四军, 到如今已经14年了。”
四里山(今英雄山)
“没想到, 那一别竟是永别。这次从北京出发时, 我就打算到济南后看望一下祖炎同志的墓。”
许世友没想到毛主席连两人最后分别的时间都记忆如此深刻,当即说道:“好,我现在就去安排明天去四里山。”
次日上午,毛主席在许世友的陪同下来到南郊的四里山下,两人并排朝山上走去。
眼前蜿蜒的山路就如同主席此时的心情一般,回想上次两人见面就像在昨天,可一转眼14年后,竟分隔两个世界。
毛主席边走边感慨道:“祖炎同志在我身边工作多年, 给我很深很好的印象, 他是我党的好干部, 理应为他办理庄重的丧事, 用以慰藉英灵,并教育广大干部和群众。”
“他是个难得的人才, 能文能武, 而且为人非常忠诚, 品质好, 办事认真……他对我在生活上体贴照顾, 在工作上起到参谋助手作用。他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同志团结友爱。我很怀念他。”
谈话间两人来到半山腰的烈士陵园,除了黄祖炎外四里山上还安葬着许多革命烈士。
在陵园的最高处,黄祖炎的墓碑映入毛主席的眼帘,看着黄祖炎烈士的墓碑毛主席的表情逐渐凝重,就那样注视着墓碑一句话也不说。
片刻后,毛主席伸出大手轻抚“黄祖炎”三个大字,字是冰凉的可主席的内心却是温热的,那一股暖流从眼角偷偷流出。
沉默了许久后毛主席开口说道:“祖炎是个好同志, 对党忠诚。为革命, 他的家中牺牲了四位亲人。他的牺牲是我党我军的一大损失。”
因为公务繁忙等各种原因,毛主席很多亲密战友大部分都没能亲自去悼念,可时隔一年后来到山东,毛主席第一件事就去看望黄祖炎烈士,足以可见毛主席对黄祖炎的情感有多么的深厚。
后记
黄祖炎烈士牺牲至今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他的子女们也大都加入到建设祖国的队伍中。
常言道“虎父无犬子”,黄祖炎烈士的儿子黄新曾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政治委员,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相比黄祖炎烈士在九泉之下也一定为他感到无比的骄傲自豪。
一场突如其来的行刺,让我党失去了一位优秀的同志,但折射出的是毛主席与黄祖炎深厚的革命友谊,让人不禁为之感动,更加说明我们的伟大领袖不仅对干部要求严格,更是一个重感情的好主席!